第322期2、3版
发布日期:2019-05-06   点击数:

二版  综合


教师“大练兵” 讲好思政课

——我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纪实

近年来,我校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培育出了一批精品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充分展示了我校近年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深化教学改革,狠抓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的系列措施取得的丰硕成果。

高度重视,周密安排部署

“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是为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进一步加强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建设,由陕西省委高教工委在陕西高校范围内举办的主题活动。我校在接到省委教育工委的通知后,迅即进行工作部署,成立了由党委书记、校长共同担任组长,主管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工作、教学工作的校领导为副组长,宣传、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人事、教务、学生、共青团等部门负责人和各二级学院院长为成员的学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专项活动领导小组。专项活动分为思政课教师练兵活动组和课程思政练兵活动组,分别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和教务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两个活动组分别制定分项目活动方案,从人员、任务、方式、时间、要求等各方面进行了周密安排。学校多次召开专题会部署和推进工作,在全校形成了“全员覆盖 全体参与”并认真开展练兵工作的良好氛围。

“大练兵”活动中,全体教师“备内容、备学生、备教法”集体研讨备课,相互听课评课,开展“课程门门有思政”学习讨论,处级以上干部听课及校内外导师“把脉问诊”。在思政课程练兵活动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分教研室展开初赛,在小组全员评比、学院全员观摩的基础上评选出8名教师参与学校选拔赛,在学校比赛中选拔出4名教师参加省级比赛;在课程思政练兵活动中,教务处组织全校教师以教研室或系部为单位开展了集体研讨教学活动,根据所讲授课程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教学竞赛活动,二级学院各推荐1名教师参加全校课程思政教学竞赛,选拔出3名校级教学能手并推荐1名参加省赛。通过校级“练兵”,推选出4名“思政课教学能手”和3名“课程思政教学能手”,并推荐五位教师参加全省网络评比,最终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蒲创国、王迎朝两位思政课教师被选拔参加现场展示活动。

经过与全省高校参赛选手的激烈角逐,蒲创国荣获“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学标兵”称号,王迎朝荣获“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手”称号。近日,我校又喜获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优秀组织奖”。

领导带头,教师全心投入

在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期间,校领导带头听思政课、为师生上思政课,多次部署、安排该项活动。报送省上人选、课程内容,乃至参赛的PPT,校领导都参与把关,悉心指导。与参赛老师一起加班加点,逐字逐句推敲参赛课件,全程陪同参赛人员。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伟教授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还很感动,“参加省上比赛的4位老师,都是我们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扎实、教学水平过硬的青年教师。党委书记赵万东、党委副书记马智勇等校领导们很重视这件事,多次过问,给参赛老师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也让我们从中感受到了鼓励和温暖。”

马克思主义学院梁鹏教授说:“这是我见过的最为扎实的一次‘练兵’活动”。“校领导、宣传部、教务处给予这次活动很大的支持,让我们马克思主义学院老师有了更大的展示空间、更高的展示平台,也取得了位列全省同类高校前列的好成绩。”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曹勇接着说,“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离不开全校上下的共同努力。” 这次“大练兵”活动全校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力争使“大练兵”活动取得实效。

从春寒料峭的夜晚到酷热难耐的暑日,参赛选手一遍遍修改PPT,每个人修改了不下五六次。甚至PPT在参赛前夕,内容完全推翻,连夜重新赶做。录像也一遍遍录。录完像夜深了,室外的蝉鸣分外响亮,而寂静的教学楼里,有一个房间还亮着灯,一双双眼睛盯着演播屏,一字一句推敲着参赛课件。“那天走出教学楼已经快一点了,但是心里踏实了。”回忆起这些,曹勇脸上还满是喜悦。

坚定信念,自觉教书育人

近年来,为切实促进思政课质量提升,学校制定、完善各种与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的相关制度,专门成立了党委教师工作部,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思想政治工作调研活动,召开全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完善制度,改进措施,思想政治工作长效机制不断完善,这一系列举措为以后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积累经验,寻求新方法、理出新思路、探索新途径。全校的教师们也在各自的岗位上,积极做好思政育人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说,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思政课教师,应该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我通过三首爱国歌曲,串联了整个课程‘中国梦’主题。因为歌曲兼具艺术性和思想性,有助于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在教学中效果显著,实现了从知识体系向价值体系的转化。”这是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申忠玲讲思政课的心得,作为一名思政课专任教师,她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课程,更是向学生传递价值观和培育价值观的实践过程。获得“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学标兵”的蒲创国博士坦言:“上好思政课的前提是坚定信仰,只有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才能以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上好思政课的关键在于知识视野,只有教师狠下苦功,加强自身理论修养,以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式对课程做深入浅出讲解,才能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

虽然已经获得“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学能手”称号,王迎朝老师依然谦虚地说:“在日后的思政课教学中,我还需不断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勇做‘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让我的思政课堂既有‘营养’又有‘味道’,力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培养优秀人才。”“大练兵”活动使老师们收获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让他们的理想信念更为坚定。贺敏老师告诉记者:“要讲好一堂思政课教师必须先做到明道、信道,要具备系统扎实的理论功底,吃透教学内容,把理论的历史性、现实性、实践性讲透,并结合学生日常实际,让课堂内容丰富生动。”

思政课专任教师如此,全校其他教师也将思政融入日常的育人工作中。化学与化工学院副教授、博士王晓芳积极探索专业课与思政课的有机结合,强化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在课堂上,王晓芳以身作则,适时向学生传递正能量以及新形势下国家战略和科技发展前沿。如在课程内容相关环节穿插钱学森、杨振宁、施一公等爱国科学家的家国情怀,以及一带一路、互联网+、双一流建设等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把自我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音乐学院刘芳老师将思政的相关内容及时引用于课堂,和学生们互动交流。她惊喜地发现这样讲授课程带来的收益,“慢慢地我发现,我们音乐学院的学生在课堂中眼神开始变的更加明亮,专业知识学习能力提高了,合唱课堂识谱唱谱学习效率明显增强,声乐课堂中学生旷课率几乎为0。”政治与社会学学院张丹老师也说出了自己教学中的好做法:“德是做人之本,德育是教育之魂。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肩负了立德树人的职责。课程思政需要在思政理论的方向引领下进行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的教育教学,以实现思想和价值的引领,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培养学生真正的成长成才。”

正是因为我校有这样一批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的好老师,在全校营造了良好的讲好、学好思政课和课程思政的氛围。

“大练兵”活动让“做好、讲好、学好思政课”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学校党政的高度重视、倾力推动下,全校教师积极投入思政课教育教学,同时,发挥好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引导每位教师都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形成三全育人的良好氛围。“大练兵”活动虽然告一段落,但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把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体现到每一门课程、每一名教师的教学工作中去,推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再上新台阶依然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党委宣传部)


众志成城谋发展  追赶超越谱新篇

2019:学校确定七项重点工作任务

1.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根据教育部关于高校深化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和《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出台学校《关于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实施方案》,突出重点,分步推进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干部人事、内部管理、资源配置、社会合作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破除制约学校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和增强师生创造活力,提高管理效能,为推动学校科学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制定学校《关于进一步加强协同育人的实施意见》《关于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网络信息化教学的实施意见》,构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完善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和评价机制,加强校院两级教学督导队伍建设,加强教学环节监控和教学信息反馈整改工作,积极探索第三方评估。召开学校教学工作会议,制定出台学校《关于进一步深化新时代本科教学改革建设的决定》,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3.完成“一流学院”建设年度目标任务。对照“一流学院”建设量化指标,重点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性问题。进一步凸显教师教育办学优势特色,调整专业布局,合理配置办学资源。增加办学经费投入,确保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教育资源与综合实力等方面完成年度指标任务增量要求。

4.完成“申硕”年度建设目标任务。按照学校《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方案》和《实施方案》的总体要求,明确任务、夯实责任,对标对表、查漏补缺,争取在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生师比、师均科研经费、生均办学经费和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5.做好师范专业认证工作。落实“一流专业”建设方案,抓住关键环节,形成优势特色,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按照国家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及认证标准,制定学校专业认证工作计划,分步推进师范专业认证工作,提高专业认证申请的受理率和通过认证的合格率。

6.完成教职工2016-2018年岗位聘期考核与新一轮岗位聘用工作。在对全校岗位聘用工作全面考核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岗位聘用办法,按照定岗定编定责工作要求,上半年完成新一轮岗位聘用工作。

7.完成处科级领导干部新一轮聘任工作。修订完善干部聘任和管理制度,加大干部竞聘上岗、换岗交流工作力度,做好机构设置调整,做好处科级领导干部新一轮聘任工作。


图片新闻

3月19日,我校全体思政课专兼职教师,齐聚学校第三会议室,热议习近平总书记3月18日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大家一起重温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踊跃表达感想体会、讲好思政课的决心和信心。校党委副书记马智勇出席座谈会,并作了讲话。党委宣传部、党委教师工作部、科技处、教务处负责人参加会议并作了精彩发言。

(党委宣传部 供稿)


打铁还需自身硬

——讲好思政课的体会

蒲创国


“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既是对思政课教师的一次全方位检阅,也是对思政课教师的一次能力提升培训。通过此次“大练兵”活动,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个“硬”,一是硬在信仰,二是硬在知识。结合日常教学实际和此次“大练兵”活动,我认为,要讲好思政课,需要在教学中处理好以下三种关系:

一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思政课教学并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形式多样的、有实质内容的思想传授。多样性的形式当然可以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课堂教学最终还是要立足于内容,内容为王,没有“干货”,只有花哨的形式,是不可能真正赢得学生的。

二是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正如习总书记所说,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理论自有其魅力,以理服人是思政课教学的最高境界,但要做到亲和力和针对性,就必须联系实际,让学生看到理论在实际中所发挥的巨大威力,学生才能真正信服。可以说,只有以理论为基础,面向实际,才能真正讲好思政课。

三是灌输和启发的关系。思政课的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灌输是其固有特征,但也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针对大学生思想活跃、善于思考的实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理论思考,启发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在启发中完成灌输。这既锻炼了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又完成了思政课的教学目的。

以上三个方面,可以概括为“形式多样,内容为王;面向实际,理论为基;思想教育,启发为先”的教学理念。

对于我个人而言,本次“大练兵”活动使我更好地实践了自己的上述教学理念,并得到了学生、专家和领导的认同。既提高了我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也增强了自己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的信心,使自己能更好地站在三尺讲台之上,“理直气壮地讲好思政课”。

(作者为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博士,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学标兵


校园短波

▲3月4日,我校举行2019年语言类短期留学生春季学期开学典礼暨新生入学教育会。

▲3月19日,长安银行咸阳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崔永平一行五人来我校交流调研。

▲3月14日,四川省“治蜀兴川”高校年轻优秀干部递进培训班实践调研团来我校考察访问。

▲3月12日,学校召开了扫黑除恶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

▲3月22日,陕西省高等院校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会召开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我校副校长王长顺教授当选为常务理事,科技处处长刘先进当选为理事。

▲3月26日,学校举行第四届“阳光护航”心理育人宣传季活动启动仪式暨专题报告会。陕西省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研究会会长郑林科教授为与会人员作了题为“生命教育团辅”的专题报告。

▲近日,我校文学与传播学院申报的“咸阳师范学院话剧团系列优秀话剧展演”获得2018年全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三等奖。

▲3月21日,我校离退休工作处被授予“第二届陕西省教育系统老干部工作调研报告优秀组织奖”。

▲我校后勤管理处获2018年度全国教育后勤系统信息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3月12日,我校2019-2021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资金项目申请相关资料通过省教育厅初审。

▲近日,我校任宝石被授予第八届陕西高等教育博览会先进个人。

▲近日,我校市政协委员民盟咸阳师院支部主委崔颖冀、民进咸阳师院支部主委王薇被评为“2018年度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先进工作者”。其中,王薇参与完成的《加快社区社会组织孵化,推动“四社”联动建设》的社情民意信息,被中国民主促进会陕西省委会评为2018年度参政议政优秀成果奖励三等奖。

▲近日,我校国际交流处邵熙雯被评为2018年度全省因公出国(境)管理工作先进个人。


我校获批两项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本报讯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评审结果。我校获批两项201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分别为文学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效峰的规划基金项目《两汉时代“名士”观念衍变研究》(项目编号为19YJA751038),立项金额10万元;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讲师杨波申请的青年基金项目《关中汉唐帝陵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研发》(项目编号为19YJCZH212),立项金额8万元。

(科技处 供稿)


我校启动2019年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工作

本报讯 3月20日,学校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发布了《关于公布我校2019年度青年教师导师制指导教师与青年教师推选结果的通知》,确定我校12个单位的27位青年教师参加2019年度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标志着我校2019年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工作已经全面启动。

2018年学校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我校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工作文件进行了修订。按照文件要求,我校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工作改变了工作目标和考核方式,本年度将以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为主要工作目标,加强对青年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核,希望通过不断努力,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新的工作岗位,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的水平。

(人事处 教师发展中心 供稿)


我校举行庆三八国际妇女节趣味活动

3月8日,校工会在田径运动场举行“魅力师院庆三八、靓丽女性展才艺”妇女节趣味活动,23个分会的700余名职工参加了活动。活动现场气氛活泼热烈,各分会在1分钟排球垫球、跳单双圈、迎面接力、快乐链接等四个项目上展开激烈角逐,参赛选手个个精神抖擞、身手矫健,团队成员配合娴熟默契,充分展现了女教职工“运动、健康、乐观”的风采,激发了广大教职工参与运动的积极性。离退处也在活动室举行了“与美丽为伴 携幸福同行”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趣味活动,我校离退休女职工24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校工会 供稿)




三版 综 合


“一流学院”建设专题


立足地方文化 彰显人文特色 推进一流学院建设

——文学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鹏教授谈“一流学院”建设


记者:文学与传播学院在“一流学院”建设方面已经取得哪些成绩?

张鹏:文学与传播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新闻学、广告学、秘书学、播音与主持艺术6个本科专业,现有在校学生1226人,专任教师69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22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22人、在读博士2人,兼职硕士生导师9人。师资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职称结构、学历和学缘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1人入选陕西省第二批人文英才计划;1人被评为“陕西省教学名师”;2人被评为“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9人入选咸阳市首批社科专家;4人被确定为学校第一届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2人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5人被评为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2人入选“校级青蓝人才”计划。

我院教师先后获得国家社科项目立项11项,教育部社科项目6项,出版各类专著教材20余部,获得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三等奖等共7项。目前设有中华传统文化转化与发展研究院、西部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公共艺术与审美文化研究中心、陕西公共文化服务研究中心等4个校级研究机构。我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被确定为校级重点学科。我院教师长期担任陕西省吴宓研究会领导职务,为我院学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省级科研平台。

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6年获得校级一流专业建设立项,2017年被确定为省级一流专业培育专业。现有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5项;省级教改项目1项。青年教师在全校教师赛教中2人获得校级一等奖、5人获得二等奖。近三年毕业生考研率稳定在8%左右、各专业就业率95%以上,并有80余名学生担任国际汉语教师,学生在省级专业竞赛中获得一等奖5项。

记者:文学与传播学院在“一流学院”建设方面有哪些优势或特色?

张鹏:目前,文学与传播学院师资队伍年龄、学历、职称和学缘结构比较合理。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基本处于40-50岁年龄段,在教学上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在科研上基本形成了自己稳定的研究方向,并且有了一定的成果支持。在教学指导、项目申报、带领团队等方面,具有了良好的条件。为进一步整合队伍、凝练方向提供了很好的人员支持。近年来,学院教师还通过与咸阳日报社、咸阳广播电视台等地方媒体兼职交流的方式,参与地方媒体建设,积累了一定的行业服务经验。这些工作的开展,为学院深化师范特色,服务地方文化的办学特色提供了人员保障。

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以学科融合,服务地方为导向,整合方向,深化学科特色建设。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中,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基础,围绕教师研究方向,确定从汉唐关中地方文化研究、专题文献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公共审美文化研究等方向打造学科发展特色。目前,各个方向都有2个以上的国家社科或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支持,有着较为丰富的课题和成果积累。

在专业建设方面,本着学科方向支撑专业建设,学科特色支持专业特色的原则,在师范专业和传播学专业发展中,突出师范教育特色和应用性特色。将学科发展特色融入到专业特色中去,在培养方案中,突出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学院通过青年教师导师制和青年教师赛教等工作,提高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保证课堂教学质量。通过设置院内教学实践项目,结合专业教师科研项目,组织学生与教师科研工作,培养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通过发放《读写训练手册》,定期检查评优的方法,将“读”“写”做为各专业必须的基本功训练,贯穿在各专业学生日常学习中。用“规范汉字书写大赛”“师范生技能大赛”和“中华经典诵读”等竞赛带动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训练学生“读、写、讲、演”各项专业能力的养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传播学各专业中,通过课程实践、见习、实习等,结合话剧演出和学生参与校广播电视中心工作,有效地提高了新闻学、广告学、播音与主持艺术等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

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人才培养中,学院始终围绕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传播,服务地方媒体、文化传播事业,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突出地方特色,做好应用型人才培养,在科研方面基本形成了明显的学科特色,在专业特色上基本做到了立足服务地方建设,传承优秀地方文化,培养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

记者:文学与传播学院今后对“一流学院”建设的设想或规划有哪些?

张鹏:我们在“一流学院”建设方面有如下设想和思路:

“一流学院”建设主要目标是在师资队伍、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合作等方面形成优势特色。对文学与传播学院来讲,结合学校“一流学院”建设,应该在师范教育和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发挥优势,凝练特色。在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中,围绕语文学科教学教育硕士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学位要求,结合中国语言文学校级重点学科建设,进一步彰显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特色。在现有基础上,以地方传统文化研究、专题文献研究、马克思主义文论和审美文化研究为基本点,围绕汉唐关中文化和西咸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研究形成研究团队,寻找学术增长点,形成高级别研究成果,加强研究成果的转化,发挥文化引领服务地方的作用。突出中文学科的地方性、服务性。

按照上述建设思路,在师资队伍方面,首先要按照“一流学院”建设和硕士学位授予点要求,做好人才引进和青年教师培养。其次,做好科研、教学团队的组织,在优势特色研究方向上形成高水平团队,在专业核心课和实践教学中形成优秀团队,培育省级教学名师和其他人才项目,做好学科特色和专业特色建设的人才保障。

在专业建设方面,首先要保证服务地方的师范教育特色。结合师范专业认证,以培养师范专业核心能力为中心,结合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加强师范专业基本功训练。加强学生对现代教育手段、技术的掌握运用,适应信息化教学发展。了解地方基础教育和对外汉语教学、文化交流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适用性。结合地方文化研究成果,在师范生培养中加强对咸阳及周边地区文化、教育传统及现状的了解,专业教学中渗透学生专业思想和人文精神教育,培养热爱教育事业的职业道德素养。

结合国家标准,做好新闻、广告和播音与主持艺术各专业的深度融合和特色发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习近平新闻思想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新闻观,发挥传播类专业思想宣传、舆论导向、文化传播功能。突出全媒体节目策划、采访、制作、发布的核心能力,适应融合媒体发展需求。通过科研平台和实践基地,加强传统文化和地方历史文化传播。与地方文化传播机构合作,通过协同育人,加强学生对行业发展和需求的了解,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根据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就业需求,了解基础教育美育发展状况,参与中小学戏剧教育。

在深化教学改革方面,首先做好“课堂革命”,推进信息化教学。组织教学团队,完成“慕课”等在线课程的建设和推广。结合课程目标和教学特点,在各专业试点推广信息化技术手段运用。在已有基础上,通过教学实践项目,带动项目式教学。针对不同专业学生情况,组织教师进行学情分析,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特点,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总结教学方法改革,申报各级各类教学项目和教学成果奖,争取省级教改项目和教学成果奖。

在实践教学方面,通过学科竞赛,带动师范专业技能训练。鼓励教师申报基础教育项目,将研究成果用于实践教学。加强与地方基础教育联系,在实践教学中吸收中学高级教师参与。以特色项目带动专业实践教学。通过话剧展演,将话剧演出活动与专业能力训练结合起来。围绕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结合院、校两级微信平台,搭建校内融合媒体实践平台,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通过与地方基础教育管理部门、文化宣传部门和媒体、文化传播企业的合作,做好协同育人。加强对外交流,通过海外实习项目和参与留学生教育,推动国际化交流。

加强学风建设,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在学生管理中,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特色活动,将学生课余文化活动与专业能力综合运用结合起来,做好全程育人、全员育人。通过“中华经典诵读活动”、重大节日征文活动、《读写训练手册》评优活动、创新创业活动,通过话剧团等学生社团活动,通过《咸阳学苑》编辑部、学院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将学生读、写、讲、演的专业能力和组织能力、协作能力结合起来,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贯穿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校文艺社科理论界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座谈会发言(摘录)

科技处处长刘先进教授:作为科研管理部门,要认真学习领会讲话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准确把握总书记提出的任务和要求,在学校发展和“一流学院”建设中高度重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做好培根铸魂的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指导地位,真正把学问写进群众心坎里;把握传承性、地域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针对性,构建具有我校风格、特色、气派的人文哲学社会科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伟教授:新形势下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地位更加重要、任务更加繁重,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加倍努力,不断在解决影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上取得明显进展;要以标准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为抓手,继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在思政课教学中讲活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生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理论思考习惯。

校团委书记朱立选: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对于做好新时期共青团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要更加自觉地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目标出发,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要树立品牌意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文学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张鹏教授:作为从事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研究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承,多出原创性成果。突出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加强学科建设工作,做到“顶天立地”,从单纯的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向服务地方,以文化人的方向转化,真正实现“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的社会功能。在人才培养中突出各专业的人文性特征,立德树人,凝心铸魂。

学科建设办公室师娅博士:在学科建设工作中,我校进一步加强学科特色建设,提升服务地方能力,增强学校申硕竞争优势。要加强对关中地区的中国传统文化和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等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研究,充分发挥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等特色平台和机构,培育学科特色,彰显学校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办学特色。

教育科学学院院长贾玉霞教授:贯彻落实讲话精神,要紧紧围绕新时代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目标任务,坚持以本为本,以省级“一流应用性本科院校”和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立项建设为重点,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要建设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和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平台,凸显教师教育办学特色;对照“一流学院”建设量化指标,不断增强专业建设实力;对标人才培养目标,做好师范专业的认证工作;紧扣“申硕”任务指标,不断提升科研水平质量;进一步完善与地方基础教育长期密切合作的联合培养机制;加快步伐,争取获批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

音乐学院院长王勇华教授: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要坚持“办好人民满意的艺术教育,培养人民需要的艺术人才”的教育理念,以深化“课堂革命”为抓手,以提升质量为核心,推进思政工作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做好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的有效对接,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发挥学校合唱团、萨克斯艺术团、舞蹈团普及高雅文化、传播艺术经典的作用,创作和排演优秀作品,为学校和社会的文化建设提升品味。

于右任书法学院院长王智杰教授:学习贯彻习总书记讲话精神,要深刻认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以文化传承高度提升书法教育教学研究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中和唯美”的审美观念,走正确的创作轨道,传承好经典的书法艺术,在经典学习的自觉中构建师生文化自信;做到“正本清源”,鼓励师生创作人民群众喜爱的书法作品,向世界传播真正的书法艺术;传承“右老”精神,打造地域书法文化品牌。

美术学院院长崔伟刚副教授:学习总书记讲话精神,让我们感到这个时代给了文艺社科工作者前所未有的认可和信任,也赋予我们极高的要求。结合美术教育工作,我们要坚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美术教育始终,从技法修炼、底蕴积淀、审美提升的每一步都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课程编排、实践锻炼和写生创作的每一个环节都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师生走正确的艺术创作道路。

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研究员、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肖健一:学习贯彻总书记讲话精神,重在与学校发展相结合。要大力借鉴、引用、利用外部智慧和力量,邀请、聘请国内外一流专家开展科研、教学合作,尝试开展对外招标社科项目;要分年龄层、分兴趣能力进行政策引导和激励,让教职工人尽其才、大胆作为;要物尽其用,充分利用咸阳发展研究院等科研机构,支持开展西咸一体化研究,将日常科研与申报高端课题相结合,积极培育科研项目。

外国语学院院长黄永亮教授:“讲好中国故事”是我们外语人的职责。外语教育教学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对比中准确认识中国发展之路,做好文化交流的使者。要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坚定学生文化自信;通过课外自主学习,丰富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通过课程内容改革,培养学生的中西文化鉴别能力。

文学与传播学院杨勇副教授:习总书记在很多不同的场合谈文学艺术的重要性,强调文艺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作为高校,我们繁荣教育和实践要从引导和服务广大学生出发,给同学们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高雅艺术,让经典作品在校园中不断上演。我校从2004年组建学生话剧团以来,一直将文艺教学与话剧艺术实践深度融合,将课程教育实践延展到学生社团活动,编排、展演高雅文艺经典作品,提升学生审美品味,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精神家园,得到校内外认可,今后我们还将加大原创编演能力的提升,创作更多优秀作品。

学报编辑部副主任(主持工作)黎文丽编审:构建以弘扬咸阳深厚的历史文化,充分发挥我校学科的综合优势,大力传承民族优秀文化,走特色化办刊之路,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我校进一步明确了学报的办刊宗旨、栏目设置和编辑方针,根植秦汉文化,深化“秦汉文史研究”“陕西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区域经济与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等栏目,扩大社会影响,提高学术质量,彰显鲜明特色。

马克思主义学院蒲创国博士: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指导思想,各项工作是依据马克思主义开展的,因此不懂马克思主义,很多工作就无法开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体会到,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导教学和科研的方法论。课堂教学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要提高理论水平,再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学生,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之美、理论之美、实践之美。

图书馆馆长宇文高峰编审:图书馆是学校学术文化的阵地,我们将继续加大资源建设力度,主动服务师生,提供精准保障;大力推广阅读,做好文化传承;立足地方文化传播,加强自建数据库建设。

党委学工部部长刘伟: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把大学生思想政治和意识形态教育放在第一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探索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持续开展思想引领育人、校园文化育人、创新创业育人、学科竞赛育人、社会实践育人、精准资助育人“六大工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校获批8项“陕西省社科界

2019年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

本报讯 近日,陕西省社科联公布了“陕西省社科界2019年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立项结果,我校共获批8项项目,资助经费总计7万元,立项数资助经费均创历史新高。

我校获批“陕西省社科界2019年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一览表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项目负责人

拨款金额

参与人

2019Z165

新时代陕西省国际商务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包富华

壹万元

李雪峰、闫雅雯、杨尚英

2019Z166

新时代促进地市日报媒体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路径研究

张江彩

壹万元

高如、雷雅、张颖

2019Z167

“一带一路”倡议下陕西高校留学生教育与陕西文化推广新策略研究

祝婕

壹万元

王长顺、王一涛

2019Z168

陕西省绿色增长程度评价及实现路径研究

刘宇峰

壹万元

李文正、原志华、李晓华、杨军军、张力

2019Z169

汉代陕西作家与作品的当代价值

唐会霞

壹万元

张鹏、李世忠


2019Z170

延安时期《共产党宣言》翻译与传播研究

贺团卫

壹万元

任晓伟、刘先进、宫敏燕

2019Z171

陕西省乡村教师教育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毛龙灿

壹万元

袁月、张卫军、马莹、张争光

2019C173

抗战时期陕西高等教育与英国科技交流项目

李晓霞

自筹

Mary、高阳、李文静、姚远

(科技处 供稿)


图片新闻:我校190名学生赴新疆伊犁实习支教

3月8日,学校召开2019年春季赴新疆伊犁实习支教学生欢送会,副校长王长顺出席会议。会上,教务处副处长范广对本次实习支教工作进行了详细说明。这次赴新疆伊犁实习支教的学生为我校的190名师范生,他们将开展为期三个多月的支教实习,岗位分布于新疆伊犁州伊宁市、霍尔果斯市、特克斯县、霍城县、巩留县、新源县、察布查尔县、尼勒克县等八个县市。陕西电视台以“赴疆支教服务教育一线 青春花朵绽放边疆热土”报道了我校赴新疆支教实习工作。目前,实习生们已逐渐适应了当地的环境,正在每个岗位上全情投入地工作。

(教务处  供稿)


undefined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