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期1-4版
发布日期:2014-12-25   点击数:

一版

学校开展教学督导进驻二级院系考察活动

本报讯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充分做好迎接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准备工作,全面提高我校教育质量和本科人才培养水平。本年度以来,教务处组织教学督导组成员组成考察组,先后深入历史文化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音乐学院、外国语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教育科学学院、设计学院等院系展开考察。

教学督导们深入以上院系通过检查教学大纲、毕业论文、试题试卷,随堂听课等方式考察各院系教学管理方面的情况。在考察结束后召开反馈会,肯定其在教学管理方面的经验和行之有效的做法,并针对在检查、听课时发现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相关院系负责人也表示针对教学督导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将采取有力措施,梳理问题,落实到人,积极整改。

教学督导深入院系考察活动有助于各院系好的做法进行推广,也使大家进一步明确了审核评估的要求和以后努力的方向,在诊断问题、寻找差距中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学校高度重视这一活动,副院长舒世昌、教务处处长姬建锋、教务处评建办副主任赵增新等参加了意见反馈会。

随后,教学督导将继续深入其他院系开展考察。  (教务处)

我校获批“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本报讯12月5,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举行“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授牌仪式。我校“社工科普基地”获批为“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这是本次咸阳地区唯一的省级科普基地。

我校“社工科普基地”是由政治与管理学院组建,以社会工作者为骨干、社会各方资源为支撑的综合性科普服务平台。本着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和精神,该基地主要围绕社工专业培训、社区青少年健康服务、科学知识普及等项目,开展具有社工特色的专业化科普服务。

“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的设立是落实“文化强省建设八大工程”,推进社科普及工作的社会化、群众化、经常化的重要举措。本次共有大明宫遗址博物馆等15个单位获批。

(科技处、学科建设办公室 政治与管理学院)

陕西省吴宓研究会学术年会暨年度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

本报讯为了纪念吴宓先生诞辰120周年,1212日,陕西省吴宓研究会学术年会暨年度工作会议在我校召开。会议由陕西省吴宓研究会秘书长张鹏博士主持。

会上,陕西省吴宓研究会会长白育伟研究员对学会的发展历史、基本情况、组织换届和近期工作作了介绍。他指出,陕西省吴宓研究会的发展与壮大,有助于整合学术队伍与社会资源,有助于推进吴宓研究及弘扬吴宓等近代咸阳文化名人的学术思想。同时,作为唯一一个挂靠我校的省级学术研究机构,能够有效地提升学校在省内外的学术影响力。

随后,陕西省吴宓研究会副会长、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高益荣教授和陕西省吴宓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社科院史飞翔特邀研究员先后作了主题报告。高益荣教授在题为《表里如一,乃为真诚——吴宓先生真诚人格简论》的学术报告中,对吴宓先生的性情气质、学术历程与文化观念进行了宏观的介绍与总结。史飞翔研究员在《吴宓的精神品格》中强调,吴宓的学术思想与文化价值是被低估了,作为20世纪中国文化史及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史的典型形象,吴宓研究理应受到更多的重视。这两场学术报告还属于“长安讲坛”系列精品讲座,得到了陕西省社科联的大力支持。

在会议讨论阶段,陕西省吴宓研究会常务理事、我校科技处副处长许军娥教授对新世纪以来吴宓研究的研究现状与动态作了综述,李勇博士介绍了重庆西南大学纪念吴宓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情况与最新研究热点,张宝强博士从文化旅游的角度就吴宓故居的保护与开发作了发言,王薇博士结合社区工作站的工作经验谈了吴宓研究会如何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地方文化。

本次学术年会及工作会议的召开,明确了今后吴宓研究会的工作方向,凝聚了学术团队与研究方向,将有力推动陕西省吴宓研究的进展。同时,丰富了学校学术活动,为加强学术交流、推广成果转化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本次会议受到了学校的重视,得到了科技处、文学与传播学院等有关单位的支持。学会会员及师生代表百余人参加会议。

(陕西省吴宓研究会)

图片新闻

12月4是我国首个宪法日和全国法制宣传日,我校法律学社邀请咸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三名法官及我校法律顾问政治与管理学院徐建昌副教授等现场解答同学们提出的有关法律知识的问题,活动中,向师生发放刊有法律知识的报纸等,我校百余名师生还参与了法制教育宣传签名活动。此次活动在校园中宣传了法律知识,加深了同学对依法治国的理解,提高了同学们的法律意识。

(法律学社)

标题新闻

●我校获批112014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学校开展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教育活动

●我校“武术段位制进学校试点工作”受到陕西省武术协会表彰

●美术学院、于右任书法学院院长陈恩惠教授携重大题材作品参加“陕西人文千年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研讨会

●我校鲁海鹏同志被评为陕西普通高等学校2013-2014年度优秀辅导员

●我校离退休工作处举办离退休职工书画展

●附属中学通过素质教育“316工程”督导评估验收

 交流谋发展 实践塑人才

——我校国际交流(处)学院以文化为纽带、以项目为途径

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纪实

随着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中外文化教育交流更加广泛和频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校抢抓机遇,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

交流范围广 合作路径多

我校广泛开展与国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教育行政机构、政府部门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2002年至今,海外学者、学校代表、政府机构友好人士81440人次来校访问,我校组织或参加了10多个出访团组,先后赴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进行考察、访问和学术交流,与德国达姆斯塔特工业大学、韩国东亚大学、美国西北拿萨勒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等30多所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与交流关系,在学分续接互认、学术交流、学生互换、教师培训等方面进行合作。

在合作交流过程当中,我校与韩国的交流交往最为频繁,也取得较大的成效。主要体现在高层互访和校际合作两方面。最具代表性的高层互访,乃是韩国义城郡代表团和韩国驻西安领事馆总领事全哉垣先生的来访。作为咸阳市的友好城市韩国义城郡曾多次派代表团来我校访问,今年11月,议会议长辛元浩等一行来我校访问,辛议长表示将大力支持、积极推进韩国义城郡教育机构和政府机构与我校的交流与合作,要与我校不懈努力,共同推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韩国义城郡中小学进行汉语教学实习、毕业生在韩就业,韩国义城郡政府组织中小学生、大学生来我校交流学习、开展游学活动,与韩国义城郡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在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开展‘2 2’、‘3 1’项目”等合作取得成功。此外,韩国驻西安领事馆总领事全哉垣先生在我校访问期间,也表示将大力支持我校与韩国的教育文化交流,并言咸阳未来将成为韩国在中国西部的发展中心。

同时,随着中韩两国高层友好会晤、加强合作交流、睦邻友好关系的进一步推进,我校与韩国东亚大学等学校的合作与交流也进一步加强和深化,学生交换、游学活动等项目有了实质性的开展,日后还将加强我校与韩国东亚大学教师互访以及两校优势专业如化学、信息工程、历史等专业的合作办学。

合作促发展,国际交流(处)学院作为我校对外的窗口,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全校师生的努力下,我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不断取得丰硕成果。

广搭交流台 项目助梦圆

近些年,全球“汉语热”不断升温。世界人民学汉语的热潮成了无法阻挡的势头,全球“汉语热”传达了世界人民渴望了解中国文化的讯息。

我校按照“开展国际化办学,推动学校科学发展”的思路,坚持开放式、国际化办学,不断探索新渠道、新方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我校积极争取和做好各类学生出国项目,目前,我校与美国东新墨西哥大学、劳伦斯大学、罗克福特学院等开展“2 2”、“1 2 1学分互认续接等项目,引导学生赴海外学习。大力开展赴美带薪实习项目、赴澳大利亚旅游管理专业实习项目、赴泰国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习项目、赴韩国东亚大学游学活动项目,赴韩国东亚大学等交换生项目,为学生提供海外实习实践机会,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提高能力。

近年来,先后有225名学生参加国家汉办组织的赴泰国、菲律宾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东欧独联体国家政府互换奖学金项目、赴韩国东亚大学游学活动、“2 2”中美双学位项目、赴泰国汉语教学实习项目和赴美带薪实习项目。

近几年我校出国的学生数逐年增加,国际交流(处)学院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外事管理科科长侯燕芳老师为记者详细介绍了学生出国留学项目以及我国对有出国留学意愿学生的一些优惠政策。如国家公派留学项目,国家汉办志愿者项目等,学校也为学生开拓了出国实习任教、交换生、赴泰教学、夏令营和冬令营等多种出国留学途径。

与此同时,我校还多方式开展教师交流项目。通过国家公派留学项目、西部地区特别人才培养项目及其子项目、古巴政府单方奖学金项目、东欧独联体国家互换奖学金项目、国家公派汉语教师项目、日元贷款项目和教师科研合作项目,共选派110多名教师和科研人员赴国外学习、考察、访问和开展学术交流。

以文化为媒 缔结中外情

学校以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基础,充分利用资源,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先后招收了来自美国、英国、韩国、比利时、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的长短期留学生220多名,其中,学历生6名。在做好语言类外教引进的基础上,学校加大其他专业领域外籍专家的引进工作。先后从不同国家聘请百余名外籍教师(专家),承担大学生的英语、韩语和法语等外语教学任务。

白仁淑老师作为一名韩语外教,2006年至今一直担任我校的韩语教学工作和中韩国际交流的联络工作。在我校工作的8年里,她成了中韩两国文化交流的使者,推动了我校的对外发展。在她的热情帮助下,我校与韩国部分高校的合作交流不断推进,并且签署了《中国咸阳师范学院与韩国东亚大学学生互换合作》等协议。她也将韩国特色文化与我们分享,还很注重将我国的历史文化向韩国传播,“我的朋友每次来中国我都会带她们来咸阳,咸阳的历史很久远,那些皇帝的陵墓很值得一看!”除此之外,白老师对中国的饮食文化和服饰也表现出喜爱之情,“我自己就有3套汉服,我还把汉服当礼物送给亲友,她们也都很喜欢。”白老师在工作中也积极认真,她的韩语选修课,学生总是坐满教室。“我通过白老师的讲解感受到了韩国的文化,而且韩语也进步很快。”12级外汉专业的叶倩同学充满了对白老师的感激。

除了外教们在文化交流方面做出的努力,留学生也发挥着他们独特的作用。张好镇作为韩国留学生,也表现出对中国的喜爱之情。他说:“我和同学登上过华山,体验了古人登高望远的情怀,因为一直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很感兴趣,后来我还去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近距离感触了秦朝的军事和文化。”在没来中国之前张好镇就把韩文版的《三国演义》看完了,他对中国文化的独特感情显而易见。比利时留学生朱善其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展示了自己的风采。朱善其在工作中认真积极,他总是会提前进入教室,为学生们准备上课内容。“朱善其既是留学生又是我们的老师,他上课很幽默,而且还会向我们介绍很多比利时的文化。”国际交流学院的学生刘智华说。

在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在校的大部分留学生都积极报名参加汉语水平考试(HSK),并顺利通过相应等级的考试,优秀的留学生也为我校赢得了不少的荣誉。比利时籍留学生吴杰、朱善其分别荣获陕西省第七、第八届“外国留学生汉语演讲比赛”三等奖和优胜奖,留学生凯斯的作文《火炬和火炬手》荣获“迎奥运”陕西省外国留学生汉语作文大赛优胜奖。在首届“中华才艺大赛”中,有14名留学生分别获得歌舞、书画、烹饪比赛一、二、三等奖;在“友谊无国界”留学生汉演讲及才艺展示大赛中,有10名留学生分别获得演讲和才艺比赛的一、二、三等奖。

通过外籍教师的积极引导与留学生的热情参与,我校的对外交流工作开展顺利。在以文化为纽带的教学交流工作中,我校与国外友好院校的关系进一步拉近。

严把教育关 全面育人才

在招收、培养留学生的同时,国际交流学院也没有放松对汉语国际教育学生的培养。国际交流学院的党政领导深知只有德才兼备的学生走出国门,才能真正为传播中国文化奉献力量。学院形成了“三位一体,双向互动”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除此之外,学院还安排专业老师对学生进行实践指导,全方位培养学生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强烈的创新意识、较强的综合素质。

“三位一体,双向互动”实践教学体系是国际交流学院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对此,国际交流学院院长王长顺在接受采访时说:“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人,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突出专业的实践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更是要加强教学的实践性锻炼,以增强对外汉语教学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担负起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使命。”国际交流学院强化实践教学,重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断完善“三位一体,双向互动”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应用能力。“三位一体”是指依托留学生教育,建立校内的实习实训基地;依托国际学校、有留学生的高校、地方外事机构、涉外企事业单位,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依托与国外高校的联系,建立海外实习实训基地。“双向互动”就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介入留学生的教学与管理之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从而实现双向互动。近年来,国际交流学院不断开拓新的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先后建立西安博爱国际学校、陕西中医学院、咸阳市外事办、西安外国语大学、泰国SPN Baanpasa语言教育培训中心等实习基地,保证了教学实践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从2013年开始,共有79名学生赴泰国参加为期4个月的对外汉语教学实习,提高了他们在非汉语环境中进行汉语教学的能力,把汉语国际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到实践训练之中。

连续三年学生考研人数持续攀升,今年学生考研率居全校榜首,学生就业也渠道多元。提起这些,国际交流学院党总支书记张高科脸上满是笑意,“从就业质量和考研情况来看,我院学生综合素质普遍较高”,“学生刚进校就从指导人生规划方面抓起,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学业目标和职业梦想,激发学生奋进的动力和内在潜力。”国际交流学院平时一贯重视抓好学风建设工作,张书记告诉记者:“做好学业规划、以考风促学风,四年的大学生活对学生来说每一年都很重要。”

措施的严格实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中有126人次先后在“第三届全国高校学生语言文字基本功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华诵——红色经典诵读大赛”等比赛中获得国家级、省级、校级奖励。

从泰国实习回来的同学都认识到了在校学好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大三学生程静说到:“只有走出去,才知道我们代表着国家。正是学院严格的教育,让我们训练有素,让我们能更加自豪地进行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活动”。而我校学生在中韩青年论坛等交流活动中的出色表现,正是国际交流学院实抓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成果显现。

展望未来,在合作中共赢。王长顺院长在谈到我校对外交流工作发展前景时告诉记者:“我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前景良好。在人才竞争成为国力竞争的关键,教育国际化成为适应世界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我国的国际地位逐步提升的当今,我们一定要顺势而上,进一步加快国际交流合作进程。学校将拓宽合作渠道,开拓合作项目,通过联合办学、开办专业、合作研究等方式,充分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拓展学校办学空间,提高办学效益。同时,调动各院(系)的积极性,鼓励其与海外高校在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师资培训、聘请外籍教师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引进教育教学资源,推动院(系)专业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实力。”

交流谋发展,实践塑人才。国际交流处不断开拓我校国际交流空间、搭建国际合作平台,努力提高我校的知名度和办学水平。国际交流学院着力加强专业建设,注重实践教学,夯实学生基础,为立足实践培育国际汉语教育人才不懈努力,也为我校改革创新、内涵发展之路奠基、铺石。

(南少琼 李园 刘朝霞 朱玲 马镜清 冯茜 唐建春 任王玲 廖苗苗)

四版副 刊

文学人生

夏天的故事

杨村的夏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最繁忙的季节。忙到什么程度?用杨村人的话说,“忙得提起裤摸不着腰”。所以,杨村人把夏天就叫“忙天”。小时候我在杨村学校上学,逢夏收学校要放假,那个假期就叫“忙假”。杨村人夏天之所以忙,是因为这时候不仅要“夏收”,收割小麦,还要“夏播”,播玉米等秋庄稼,同时还要“夏管”,主要是管理“极难伺候”的棉花。“三夏大忙”期间,杨村人都恨不能生出八只手,实在拉不开栓了,于是,就雇外乡人割麦,这些外乡人就是麦客。生产队的时候,队里雇麦客;生产队解散之后,各家各户雇麦客。生产队的时候,麦客每天割完麦子,中午和晚上就像蹲点干部一样到各家吃“派饭”。

在杨村人看来,麦客都是和自己一样的“下苦人”。记忆中对麦客的印象有三点:一是他们总喜欢将镰刀挂在脖子上,二是说话时鼻音很重,三是饭量都很大。因为饭量大,母亲就要做比平时多很多的馒头、稀饭、面条,而且要拿出自己最好的手艺。一次,母亲边擀面边对拉风箱烧火的我说:“下苦人出门在外不容易,要让他们吃饱吃好。”每到饭时,父亲总是陪他们吃饭,也总是劝他们多吃点。那时候,如果有哪家把麦客管待得不好,会遭到全村人的谴责,队长甚至会上门警告,直至取消那家人管待麦客的资格。那家人从此就很没有面子。

如今,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推进,麦客这一特殊的群体在夏天的杨村已基本消失,但有一个关于麦客的故事却留了下来。

1987年夏,考虑我母亲上年去世,加上那一阵也没多少事情,单位领导就批了半个月的事假,让我回家给母亲过周年,顺便帮助夏收。自然不是割麦子,那时候已分田到户,除了家境太差的人家,杨村几乎家家都雇麦客,因为即使在勤劳的杨村人看来,割麦这种顶着毒辣辣的太阳把身体折成三截窝在火热的麦浪中的活儿,实在是一件苦差事。所以,雇来的麦客割麦子,杨村人只管拉运、碾打、晾晒和入仓,因为这些活路相对轻松,时间要求也宽松些。

说来也巧,就在我回家第三天,来了一个既是我的同乡又是同学还是同事的“三同”。这位“三同”是顺道来给我送钱的,前些日子我们一起去西安公干,我有事提前半天走了,报酬未领,他替我领了回来。坐下喝茶的当儿,我问他发了多少钱,他说120元。因为是“三同”,我就无顾忌地说:“这么少?热死黄天的,我们可是整整下了一个礼拜的苦啊!”坐在一旁的父亲听了,看看他,又看看我,然后说:“在凉房底下也叫下苦?一个礼拜,120块,还嫌少?!”“三同”走后,父亲又对我说:“120块,就七天,不敢弹嫌了!”我听了,什么也没有说,只是觉得120元确实不多,因为那七天确实太热了。

傍晚,我和父亲、弟弟吃完晚饭,听大弟安排明天的活路,门口来了一老一少。那小的倚在门口“爷爷叔叔”小声叫着。起初,我们以为是要饭的,一看装束却是麦客打扮,背着铺盖卷,脖子上挂着镰刀。我说,我家麦子割完了,到邻家去问问吧。父亲却让他们进来。一老一小进门后,一看就是父子俩。老人有五十多岁,一脸病容;小的高中生模样,年龄和我小弟相当。父亲让他们坐下喝水,问是怎么回事。那儿子就说,他正上着高中,学校放忙假,心里想着出来和父亲一起赶场割麦,好挣点学杂费。他们步行了七八十里地,来到杨村一带准备大干一场,没承想出来第二天父亲就病了,发烧、浑身无力。他只好一个人在王乐镇割了一天麦,他父亲只能躺在麦田旁边的大树底下歇着。因为年龄小,加上麦子长势太好,一天下来他只割了半亩地。原本说好割一亩三块钱工钱,可到算账的时候,主人家弹嫌说麦茬留得太高,只给一块二毛钱。本来想回家算了,可他爸病着走不动,坐汽车两个人回去还差四毛钱;再说,麦客谁还敢坐汽车?所以,他就搀扶着他父亲,来到了杨村。我家当时在村子的最东头,他们就进了我家。

听口音他的鼻音并不是很重,不像是甘肃、宁夏一带的口音,问了才知道,他们是邻县永寿人,那里属于北部山区,距离杨村大概有八十多里地。我就问他们打算怎么办。那儿子红着眼睛低下头,说:“想留下来割几天麦,等爸病好了就回去,晚上住在场院里就行。”我还没来得及说话,父亲当即就让大弟媳给爷子俩准备吃的,说:“麦子割完了,明天就在场里干吧,晚上和我一起住。”父子俩千恩万谢地吃了喝了,那儿子就扶着他父亲去了我父亲的房间。我小声地怨父亲多事,万一遇上坏人怎么办?父亲说:“胡说啥,天底下哪有那么多坏人?!”

第二天上午,那个儿子就和我们兄弟一起到场院碾场。也许是父亲的病情有了好转,那儿子脸上就有了笑容,干活虽然生疏却十分卖力。到了下午,那父亲竟然也来到了场院,说自己病好了,说完抄起家伙就干了起来。我父亲竟然也没有拦挡。我觉得奇怪。父亲对我说:“他想干就让他干,下苦人,没那么娇气!”

第三天吃完中午饭,那父亲说,场院里活儿差不多了,也打搅了几天了,收拾收拾马上就走。父亲说,“那马上给你们算帐。”那父亲说:“算啥帐,住在你家吃在你家喝在你家又没干啥算啥帐?”父亲像没听见似的,拖着老寒腿一瘸一拐地进了房间,很快又一瘸一拐地走过来,手里拿着两张五元钱,说:“甭嫌少!”那父亲推辞着不受。父亲说:“不给你算帐我良心上过不去。”那老的说:“我收你的钱我良心上过不去。”两人递过来送过去,你推我让的。我看他们僵持不下,就笑着对那父亲说:“收下吧!不收不合适。”那父亲听了,愣了一下神,就接过了钱,拿了一张,留了一张。然后,二话不说背起铺盖卷就走。

那儿子起初愣愣地看着眼前的这一切,看到他父亲出门走了,就深深地向我父亲鞠了一躬,转身也要走。父亲忙叫住他,说:“娃耶,这钱你拿着,算是叔给你的学费。回去好好念书,割麦赶场这种下苦事不是你干的!”那儿子听了,眼圈红红的,迟疑了一下,最后还是伸手接过了那五块钱,又向父亲鞠了一躬,小跑着追着他父亲出门去了。

那父子俩走后,我们父子几人一个下午都闷声干活,谁也没说话。

2013年暑期,我回老家度假。有一天,小弟忽然问我记不记得当年在家里住过的那对麦客爷子俩。我想了半天,说记得,问他怎么突然提起这件事。小弟说,就在前一阵,村里来了一个人,说要寻当年村子最东头的一户人家。村人根据来人的描述,想了半天,就指到了我家。那人到我家后问了问情况,看到了墙上我父亲的遗像,就问,老人……还在吗?小弟说,老人2009年已经过世了。那人看着我父亲的遗像,红着眼睛说,想到老人的坟里看看。小弟就陪着他来到了杨村的坟地。那人在我父亲坟前跪下,磕了三个头,然后红着眼圈对我小弟说:“我就是当年的那个小麦客。那一年听了叔(我父亲)的话,回去好好念了几年书,考上了大学,现在西安工作。”今年春天他父亲去世前,吩咐他有空一定要去一趟杨村,看看当年那个留他们吃留他们住的老人。这次来,就是了却父亲的遗愿,也追思一下当年夏天在这个小小的村庄里留给自己的记忆。

听了小弟的叙述,我的眼前浮现着的是父亲生前一瘸一拐的身影,还有那年夏天的那个下午,那一老一少两个麦客一前一后背着铺盖卷脖子上挂着镰刀走出杨村东门的身影。

(作者为文学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在蒙昧里挣脱,在成长中看见

——读柴静《看见》有感

新闻1401李佩佩

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来,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我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柴静

英国戏剧家毛姆说过这样一段话:急速流逝的时间,一去不返的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如果把它虚度,那将是最大的挥霍。十年,假如给你十年的时间,你将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是彻底虚度,抑或是经历什么样的人生?十年,说长不长,也许只是弹指间,但说短,也绝对不短。总会有那么一些人,各自有着属于自己的一个十年的故事,或曲折,或平淡,在不同的人生轨迹中,留下独一无二的记忆。而柴静,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用十年的光阴,走过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之路,让自己沉淀,而后让自己爆发,让自己学会了一件重要的事——看见。

《看见》,第一次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是一个朋友推荐的。她说:“对于一个学习新闻专业的人,相信这本书会让你有所感悟。”那么现在,我想我是真的可以很肯定地告诉她事实的确如此。就好比是听完了一曲精妙绝伦的音乐,曲虽终,余音却仍绕梁不绝,久而不散。当我读完这本书时,脑海里浮现的最清晰的是这样五个词:思考、独立、突破、成长、看见。这五个词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毫无联系的,而是共同构成了一条连贯的线索,贯穿了整本书的中心思想,同样地,也贯穿了作者柴静的十年人生。

一直觉得,书是一种很特殊的东西,它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将一个又一个的文字聚集起来,而是在这些文字中,蕴含着想要传达给读者的某些特别的东西。所以,读书,必当有所感悟。正如这本《看见》,用平凡的文字,叙述着平凡的故事,然而正是这样一种平凡,所传达的却是一种非凡的精神力量,所演绎的却是一种非凡的人生蜕变。于是,我看到过一个初入行业的单纯懵懂的柴静;我看到过一个在工作中冲动而又急性的柴静;我看到过一个对待工作有着些许倔强与固执的柴静……但到最后,我所看到的,是一个能够在现实中不断去突破、不断去探索的柴静,是一个能够不断地去“看见”世界、“看见”自己的柴静。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体现的正是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人生蜕变,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从蒙昧中睁开眼,并且用行动去实践。用蒙昧来比喻自我,而摆脱蒙昧的过程叫做突破,于是,无论是“非典”、“同性恋”,抑或是“环境污染”、“涉黑案件”,乃至于这个社会的各个方面,柴静始终以一个新闻工作者的身份,讲述着关于自己的困惑,讲述着关于社会的真相,讲述着关于人性的思考,讲述着关于人生的哲理,通过对一件又一件的新闻事件的关注与解读,不断地思考、探索乃至呈现出真相,真正做到了“从蒙昧中睁开眼”,这是属于她自身的一个突破。而我,则通过她得以懂得——或许身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理应这样,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从蒙昧中睁开眼”的过程;人生,其实也需要“看见”,也需要突破。就犹如每个新闻事件都需要去探索真相、发掘真相一样,人生其实也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发掘、不断进取、不断突破的过程,这个过程,叫做成长。每个人面对困惑与迷茫时,都需要不断克服自我,努力让自己去“看见”,看清楚让自己困惑的根源,看明白自己需要克服的障碍,看得准前方更远的道路,任何时候,都要冷静地平衡外界与自我,然后坚持不懈地走下去。“不惹眼,不闹腾,也不勉强自己,要做个落后于时代的人,凝视人心。”——这,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途径,一种成长的途径,一种生活的途径,一种能够让人看见自己、看见真实的途径。从来就不会有什么人,从一开始就对这个世界了如指掌,对于任何事情的理解都需要一个过程,关键在于,在这个过程当中,在我们想要追寻某种结果、看清某种本质之时,是否要认真地思考一下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蒙昧,是一种现状;挣脱,是一种方式;成长,是一个过程;看见,是一种结果。世间万物,百态生活,无论是对待一件事情,或者是对待自己的人生,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着一个显而易见的选择。

花事了

汉语1311纪梦楠

如果,往事能下酒,

那么,回忆便是一场宿醉。

那斟在琉璃盏里的,

是浅浅的回忆,

渲染着,渲染着,

最心动的相遇和最不舍的别离。

逆光薄暮,烟柳画桥,

月下门推,紫箫横吹,

此生恰如三月花。

望见开始,

却猜不透结局。

庭院春深,咫尺画堂,

听良辰美景开成半声叹息。

落花嫣然,

湮灭几许流年。

人若怜,

飘落在谁的指间……

摄影:屈毅

诗两首

刘志岗

其一新香

金黄落叶初冬唱,点缀终南绚丽扬。

遍野山川飞色调,芳菲化秀育新香。

其二九成宫

初冬旅九宫,雨雪伴行程。

楷鉴碑文正,国珍历史承。

(作者为我校外国语学院教师)

傲梅

物理1401李晓涛

高墙难锁暗香逸,

瘦笔却拈玉魄融。

不为浮生功利绽,

只凭诗赋寄余衷。

真情驿站

南瓜粥

经济1403郑 慧

丫丫爱喝南瓜粥,阿公说是他给宠坏的。

丫丫家住在山脚下,那是一个嘈杂的小村庄,人们日夜劳作,一年四季似乎没有闲暇时间。丫丫爸妈也不例外。那年秋天,丫丫到了该上学的年龄,爸妈就把她送去阿公家。

阿公,是一个很慈祥的老人。微胖,高高的个子,爱笑,喜欢穿深蓝色的中山装。阿公不爱说话,倒是做事很细心,像阿婆一样。所以,丫丫很喜欢阿公。

阿公住在山顶上,要翻过很多座山才可以到达,那是真正的大山深处。山里的一切对于丫丫来说都是新鲜的。那里有好闻的灌木味,还有清脆的鸟叫声,诱人的野果……阿公的房子是被大片的森林紧紧包裹的,显得有点孤独。但丫丫还是喜欢,她喜欢在森林里捉蝴蝶,有时也会采几朵野花插在她那头乌黑浓密的头发上。

九月,山里的秋意正浓,野果散发出清香的味道。孩子们都背上书包去阿公家下边的小私塾上学,丫丫也随他们去了。

私塾不大,是一座简陋的小房子,里面坐着四个年级的学生,但只有一位先生。先生教书时而笑,时而板着脸,丫丫对此感到很新奇。

上学第一天,丫丫很听话,没有哭闹。阿公为了奖励她给她做了南瓜粥。南瓜粥真是好喝,就像阿婆做的一样。丫丫迷恋上了这种味道,以至于后来她只喝阿公做的南瓜粥。可是南瓜毕竟只有秋天才有啊!

丫丫不知道,她哪会知道呀?她只知道,那种味道,太美妙了。初冬的时候,大地开始冬眠,阿公家的南瓜也被丫丫吃完了。那天放学后,丫丫没有吃到南瓜粥,她又哭又闹,摔掉碗跑去学校……阿公默默地拾起地上的碎片,走进后屋,长长叹了口气。

窗外的风呼呼地刮着,虽然是初冬,可山里已下起了雪。屋里的火炉熊熊燃烧着,火苗舔着壶底,发出嘶嘶声。炉子一边放着一碗狗肉汤,正冒着热气。

黄昏时分,院子已被雪覆盖了。丫丫轻轻推开半掩的门,探进去半个脑袋。阿公坐在炉边,左手托着腮帮,低着头,他睡着了。丫丫没有叫醒他,也没有理会那碗汤,径直去了偏房。

第二天,丫丫去了大舅家,舅娘给她热了碗狗肉汤。汤上漂着一层薄薄的油,没有肉的几块狗骨头沉在碗底,能数得清的几粒青葱撒在汤上。丫丫忽然想起昨晚阿公做得那碗有着大块狗肉的汤,不觉嘟起嘴,但饿极了的丫丫还是一股脑儿将汤喝进肚。虽然如此,后来几天丫丫还是没有吃阿公做的饭,她固执地想着:只要阿公不做南瓜粥她就不回阿公那里去。于是,她天天赖在大舅家,常招来舅娘的白眼。

有一次丫丫放学回家的时候,听见屋里一阵吵闹。她透过门缝,看见舅娘咧着嘴和阿公争吵,嘴里喷出的唾沫星子在光下跳着,爬满阿公白花花的胡子。大舅不是亲舅,丫丫知道。可她还是厚着脸皮去舅娘家蹭饭。

阿公不理解为什么丫丫只吃南瓜粥,丫丫也不理解为什么阿公不给她做南瓜粥。阿公哪里知道,南瓜粥里有阿婆的味道;丫丫哪里知道,冬天里没有南瓜。

那一年,没有南瓜和阿婆,丫丫和阿公都觉得很漫长……

影视欣赏

佳片有约 与梦随行

英语1405班黄玲琴英语1402班 王雪钰

席慕容曾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而我要说:“青春是一条由自己选择的路”,在这条路上,我们有梦想,关于文字,关于情感,关于未来的旅行,还有那些等待我们探索的风景。在此,给大家推荐两部关于青春逐梦的影片,看看里面的主人公是怎样走出自己不同凡响的青春路的。

转 山

多少人曾信誓旦旦地许下诺言,未来某一天要踏上那片圣洁的土地,然而又有多少人用他的勇气去书写青春。

我欣赏《转山》中男主角书豪义无反顾地舍弃安逸的生活,独自踏上一条从丽江到拉萨的行车之路。一路上所经历的孤独、惶恐始终未动摇他内心的坚定。诚如有句话所言:“纵然生活给我不尽的痛苦与磨难,我还是觉得幸福。”书豪的勇气,为自己点燃了青春之梦想。他的勇敢与坚持可能在行走路上显得那么单薄无力,但他却在沿途的艰辛中欣赏了别样的风景。异乡的风土人情、朝夕共处的朋友、圣洁巍峨的雪山、磨砺中的成长……点点滴滴,都是他在青春的路上留下的难以忘怀的印记。

有人曾说,时光就像手心里淌着的水,纵使你再怎么紧握,它终究会从指缝中流失。岁月悄然而逝,却在不经意间留下一些挥之不去的印记。也许就在那一刻,我们便会突然觉察到岁月的真正内涵。我依稀记得《转山》中的一句话:“不要等到在别人的葬礼上才说后悔。”人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等着我们去抱怨,为何不将挫折变成去奋斗、去尝试的动力呢?为何不为自己的人生亮起一盏明灯呢?为何书豪可以将青春绽放得如花般绚烂呢?这些都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有人说现在的不少年轻人活得有些矫情。躲在温室里,渴了等着老天下点雨,可是如果雨势来得猛些吧,却因承受不住而惊慌无措。然而《转山》中的书豪让我看到了另外一种生活。他像是一束藤蔓,哪儿有生长的条件便奋力往上爬。他的生命力是那样顽强,使我为之深深敬佩。因为这是很多拘泥于安乐的年轻人未拥有、不敢尝试的生存方式。

《转山》这部影片不仅仅单纯地展现书豪的旅行之路,更让我们认识到另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青春的思考和领悟。我们何不在年轻的时候去探索别样的生活方式呢?何不在年华将去之前让我们的青春绽放得更加灿烂呢?

风雨哈佛路

观看电影《风雨哈佛路》能让我平静自己的内心, 影片中主人公丽斯从小承受着家庭的巨大痛苦,母亲吸毒酗酒后来感染艾滋死亡,父亲也因吸毒最后进入收容所。无家可归的丽斯不得不沿街乞讨,生活的苦难无穷无尽。随着一天天长大,丽斯慢慢明白只有成才方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她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考入哈佛学堂。贫困并没有止住丽斯前进的决心,在她的人生词典里面,勇往直前的奋斗是永恒的主题。

“我相信我会成功,我只是需要一个机会”。一个柔弱之躯,用努力争取了机会。每天丽斯都是最早到达学校最晚离开的,她在两年之内完成了四年的功课,因为她坚信这才是活着的意义。丽斯的成才成功告诉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我们有决心去面对和解决,用自己的不断努力去改变,一切将会越来越好。

此外,在丽斯身上我也看到了她对亲人的尊敬和爱。她的母亲为买毒品拿走了家里仅有的生活费,贫穷的丽斯只能捡垃圾来填饱肚子。虽然如此,丽斯却一直爱着她的妈妈,自始自终,妈妈永远活在她的心中。父母给予了我们生命,不管他们对我们是好是坏,我们依然需怀一颗感恩的心。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我相信,大部分的父母是疼爱自己的孩子的,大部分的孩子也都是幸福的,只要我们拥有家庭,一家人在一起就足够了。

风雨哈佛梦,无悔青春路。无论是丽斯还是书豪,他们都用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顽强不懈的意志诠释生命,绝不轻易放弃,梦想在前方等着我们自己去追逐。也许现实生活的多变让人不知所措,有人终日沉浸在彷徨与迷茫中,明知这样会与梦想背道而驰,却依然安于现状;而有些人不甘于此,努力挣脱黑暗,拥抱光明。追逐梦想的道路或许布满荆棘,也可能险象环生,但只要心怀梦想并且不断前行,终会踏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青春之路。

undefined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