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期3-4版
发布日期:2015-04-03   点击数:
三版理论·视野

品书赏剧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路遥的代表作,路遥(194912319921117),原名王卫国,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清涧县一个农民家庭,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在学习期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该作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这本巨著被誉为“茅盾文学奖皇冠上的明珠,激励千万青年的不朽经典”。又有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视剧。

《平凡的世界》给予我们的启示

平凡,是生活的本色。我们每一个人,对于这个浩渺的世界来说,都十分渺小、脆弱、微不足道。这个世界也是平凡的,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世事的变更,于历史的长河来说,无疑都是些平凡事。

应用化学1401孟凡洋

读一本好书,如得一位良友,时时给你勇气和力量,催你奋进,《平凡的世界》就是这样一本书,让你看见人生的方向。给我感受最深的是孙少平是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层次追求的人,他自立自强,面对命运时不屈的灵魂和坚定的步伐,面对不熟悉的世界,有着一个人走下去的勇气和信心,他始终相信,命运在自己手上,不属于任何人。

汉语国际教育1401班 刘孟园

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不平凡的世界,每个平静背后都有激情澎湃,无声有时胜似有声。读《平凡的世界》后,我深感曾经的抱怨、愤世不公是多么的幼稚。与主人公的经历比起来,我们是多么渺小,一路走来,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与少安、少平的经历相比较我们受的一些打击和曲折又算什么呢?相信自己能飞!这是读完《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后,我的第一个感觉。孙少安与孙少平兄弟俩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最终获得生活上的成功。谱写了一曲充满活力的生命之歌,向人们展示了人生的自强与自信、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并以一幕幕催人泪下的苦难所展现出的人物顽强坚韧的信念告诉人们:苦难与挫折只是个躯壳,真正广阔的生活意义在于我们对生活理想所持的生生不息的虔诚与热情中所体现的坚强的信念——“相信自己能飞!”有人曾说过,“意志倒下的时候,生命也将不再继续。”这不正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

社会工作1401班高珊

模糊的记忆中,孙少平依旧背负着沉重的枷锁同时坚持着走出去的梦想,在现实与理想的夹缝中挣扎前行,我们姑且撇开结局不谈,这种精神与境况是当时乃至现如今很多人的真实写照。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天生就没有好逸恶劳的权利,在这个奋进的年纪里,可以狠狠地抱怨上天的不公平,却无法埋怨自身的不努力。他的悲情给予无数人心痛,很难说他是不是遗憾或是悲哀,只能道一声:生者珍重,逝者安息。长笑一声,狂叹一声,快活一生,悲哀一生,谁与我生死与共……

经济学1403班何明道

青春并不消逝,只是迁徙,人人都在生命最绚烂的时候追寻不平凡,而孙少平却在遭遇重重苦难之后一度回到农村。比起路遥笔下的高加林,他对黄土地的热爱更加淳朴,没有任何怨言,反而懂得:“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在爱情,事业都跌落谷底的时候,孙少平没有颓废,更没有绝望,而是用最真诚的态度在生活。孙少平——一个普通农民的儿子,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人生不止是向前冲这一种方式,只要合适,只要坦然,就算是退后也可以给生命抹上亮丽的色彩!

汉语1102班杨兴丽

读完《平凡的世界》,被作者独特的笔调和蕴含其中的坚强勇毅的精神深深震撼。被书中故事感动着,也被里面一个个主人公倔强不屈的精神鞭策着。孙少安这个顽强不屈的青年,深得读者的喜爱,也激励着我一步步前行。困难的年代,孙少安面临困境,依然挺着傲人的脊梁生存着。同样,年青一代的我们,血气方刚,正是努力拼搏的时候,我们又有何资格退缩,有何资格言败?

汉语1101班陈丽

随着电视剧的热播,我又一次翻开了这本厚重的书,如同重温了一遍父辈们的奋斗历程。贫穷的双水村,形形色色的人物为之打拼;辽阔的黄原,莘莘学子为之向往;漆黑的煤矿,各种困苦在此聚集。不管在哪里,不论是谁,都本能地承载着家庭的责任,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展现的是不屈不挠的不平凡人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是时代过渡的社会缩影,少安与少平的坚韧,或许就是每个热血青年的完美代表。梦想总是在磨难中前进,人性总会在平凡中得到历练,每每读来都会给心灵带来一次震颤。面对下一次的生活苦难,我是否也可以这样执着于梦想?

汉语1402班魏凤梅

夜空中闪亮的星

——浅论《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兰香

社会工作1401李朝辉

有多少人在读《平凡的是世界》时激动不已,热泪盈眶,为艰难的爱情,为苦难的生活,为不屈的奋斗,为黄土地的苍凉……但孙兰香,一朵解语花却走进了我的心。

有一首描写兰香的诗这样写道:“平凡的世界里没有你,作者都不忍心,读者都不愿意”。兰香,孙玉厚的小女儿,一个在文中没有太多笔墨描述的女孩,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中。

暖心的小棉袄

四岁,当我们还依偎在父母亲的怀里撒娇时,兰香便缠着父亲给她编了个小筐筐,整天挽在胳膊上,开始在院子外边的土山坡下蹒跚着拾柴火;拾满了自己的小筐筐,兰香便提回家倒在灶火旁,尽管自己一天的努力只够母亲烧两灶火,但她依然高兴地跑出去继续拾。这就是农民家的孩子,这是她学会的第一堂课——劳动。

她心疼家里的每一个人,随时留心着看自己能为他们帮点什么忙,父亲和哥哥从山里回来,她就赶快给他们扫身上的土。早晨,她就帮助母亲叠床铺,或者双手抱着大扫把,把地扫得干干净净。奶奶害眼病,家里又买不起眼药,夏天一大早,她就和二哥一起跑出去摘带露水的草叶,回来给奶奶淋在眼睛上……她用自己的行动温暖着家里的每个人。

轻绽的“解语花”

处于那个特殊的年代,对于普通人家来说只有到了村上来了干部每家每户轮流管饭时,才会把自己家少的可怜的白面拿出来,给“公家人”做上一顿好吃的。一般客人都不会吃完总会剩一两碗,在这个时候家里你不会找到兰香的身影,她会悄悄地早早躲出去。她幼小的心里懂得,她不能和其他孩子一样,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即使她很饿,很想吃那顿没吃过的好吃的,但就是因为她的懂得,所以她只能躲出去。

当兰香已是十七岁的大姑娘,在哥哥生日那天,这个贴心的妹妹拿着自己省下来的助学金三块半,为哥哥做了一顿“丰盛的大餐”——白菜炖肉,白面馒头。因为她知道那顿“丰盛的大餐”对家里的每个人来说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倔强的马兰

天马上就热了,兰香这时最大的愿望就是买一件短袖衫。她只有两件可以换着穿的长袖衫,天一热,只能把袖子卷到半胳膊上,像上了箍似的难受。但无论如何,她既不能拿大哥的钱,也不准备向二哥开口。她决不能给家里人添麻烦了……

去医院看同学回去时兰香无意中发现,医院不远处有人在箍窑洞,看见提泥包的大部分都是和她差不多大的女孩,兰香,这个带着孙家那种倔强劲的女孩,便勇敢地走到工头面前说出了自己的愿望,决定毫不畏惧来干活。提泥包的活并不轻松,十点钟左右收工后,兰香常常浑身酸痛难忍,但为了给自己买一件短袖衫,便瞒着家人与同学,在夜幕遮掩下到医院打短工。

逐梦的飞鸟

兰香,年幼时便已显现出她的聪明,有一次数学老师出了一道非常复杂的方程式让大家计算。当老师把这道题满满地写了一黑板,刚把那个等号画完时,兰香就站起来说:“等于零。”可就是这样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在听说全县中小学要恢复实行秋季招生制度,将要毕业的初中学生,还要增加半年课程,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便打算退学,直到听到大哥那句暖心的“你放心念你的书!只要你能把书念完,咱们就是把家当卖完,也要把你供到头!”她便决心要学出个样子来,于是便整日沉潜到功课和书本中。春天播撒的种子有了丰硕的收获,她终于考上了北方工业大学,成为一名大学生。

梦想就是一种选择。在各种选择里,其实自己并不知道自己能得到什么,但就是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让你做出了选择,变得和别人不一样。

平凡而伟大,在艰苦中奋斗、崛起、前行,从不轻言放弃,这是孙兰香成功经验的总结,这也是我从《平凡的世界》中所感悟到的。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有磨难和坎坷,只要你不倒下,而是去面对和战胜它,你就成功了。你我皆凡人,每日在生活的泥淖中艰难跋涉,但我们懂得知足,也不轻言放弃。

从抗争走向平和的中国社会转型之路

——读于建嵘《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

当前,中国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随着民主化进程的加快,民众对公平和公正的追问意识增强,群众利益诉求、意见表达及价值判断呈现多元化特征,因而也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近年来,以“抗争”为特征的群体性事件及个体极端行为时有发生,这是社会矛盾爆发的主要体现。在这种情况下,审视和解析当今中国这些政治社会学问题,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于建嵘的《抗争性政治:中国政治社会学基本问题》就是这样一部系统论述抗争性政治的学术专著。他从社会冲突的基本理论出发,全面地分析了转型期中国社会冲突的基本类型,特别是重点研究了维权事件和社会泄愤事件的基本特征及社会风险,并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系统地提出了化解社会冲突的政策性建议。20108月,该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有四章,由导论、社会冲突与社会稳定、集体行动与维权抗争、群体行为与社会泄愤、国家建设与社会治理构成。

该书作为抗争性的政治视角下系统阐述政治社会学的专著,分析了我国社会转型期利益博弈的特点,并依此提出了抗争性政治的基本命题。于建嵘认为,目前中国的社会冲突主要是以底层民众的抗争方式表现出来的。围绕“抗争政治”的主线,该书有以下四个显著特征:

第一,关注底层社会和弱势群体。在该书的“导论”中,于建嵘认为底层社会是一种社会存在,也是一种价值观,还是一种研究方法。他所努力的就是要揭示这种社会存在,张扬这种社会价值,坚持这种研究方法。为了贯彻这种价值和方法,在实际的研究中,就要深入到底层社会的内部结构中去,采取实证观察方法,从正在发生的社会现实中探索发生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因而,要通过大量的社会调研和精细观察,获取第一手的客观材料,归纳出底层社会发展和演进的逻辑。

第二,正视边界冲突和利益博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多元化趋势在所难免,政府职能转变也是大势所趋,如何清晰划分政府管理和社会冲突各利益主体之间的边界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过程,是现代化背景下由国家主导的社会制度变迁过程,也是中国传统的权力文化向现代民主权利文化的发展过程。在多样化的制度性冲击和约束下,出现了利益多样化、利益分化和利益积聚同步发展的趋势,决定和形成了目前社会利益主体的分化及主体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各社会主体获取利益的手段和方式。这都决定了各种权力和权利边界的相互交叠和模糊、体制性规则和习惯性手段相互兼容的状态,在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利益成为明确的表达方式。国家权力运行应当促进公共利益的增长,公民权利和利益是国家权力运行的宗旨,无论是在制度安排还是制度运行中,都应当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护。

第三,审视生存伦理和权利意识。随着民众权利意识的发展,他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自己权利的维护和实现。因而,即使在不触及其生存底线的情况下,一旦民众的权利遭受侵犯,他们也会起而抗争。生存意识固然重要,但是,权利意识越来越在民众的维权抗争中占据主要位置。主导民众行为的已经不再是人们的生存愿望,而有了更高层次的追求,即对于自身权利的重视。在该书的第一章中,于建嵘力图加以理论建构,研究涉及三农与农村改革问题、底层工人维权、信访制度、群体性事件与社会抗争等诸多领域,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身体力行,注重实证分析,深入到社会实践的第一线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研,诸如安源工人群体、上访者群体等,获得第一手资料。篇幅较长的第二章“集体行动与维权抗争”。不同于经济学或政治学的专著,收录在这里的论文,是典型的社会学论文,基于案例研究和调查问卷。事实上,这本书第一章综述与作者的研究密切相关的政治社会学理论;第二章分量最重,或许也是核心的部分,可视为关于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在中国社会的考察与拓展。

第四,从抗争走向平和的中国社会转型。该书第三章中,于建嵘从社会冲突的基本理论出发,全面地分析了转型期中国社会冲突的基本类型,特别是重点研究了维权事件和社会泄愤事件的基本特征及社会风险,并从社会治理的角度,系统地提出了化解社会冲突的政策性建议。

抗争性政治研究作为政治社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解释的是从利益博弈到管治困境的过程和特征。从本质上来说,当前中国的社会冲突是一种利益博弈方式,涉及的是不同阶层和民众的具体利益。因此,抗争性政治也就成为一种以政治的眼光对底层民众的制度化或反制度化行为进行解读的框架,并构成了政治社会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从一定程度勾勒了从抗争走向平和的中国社会转型之路的图景。

(作者为科技处、学科办工作人员,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会员)

我对环保有话说

思政1301唐建春

三月是一个充满感动和希望的31天,各种爱心的播撒,像是爱的洪流滋润着我们每一个人,植树种草的行为也令我们看到希望和光亮,在明年,在未来,我们会乘着绿树的荫凉,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享受着城市的蔚蓝,完全是一幅其乐融融的景象。这不是梦想,因为我们已经开始行动。

从寒假到返校,我见到了很多令人感动的事,家乡山上开荒的耕地已经变成了树林,一棵棵杉树正在茁壮成长;村里的垃圾也开始分类处理,环保意识深入人心,就连小孩子都知道垃圾不能乱扔,果皮纸屑要放在垃圾桶里。见此情景,我除了欣喜更是感动。

当我从家里回到咸阳,有些意外,咸阳的街头比去年更干净了,看不到一点垃圾,空气中宁静的味道,少了以往灰尘扑面的苦恼。有人告诉我,环保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咸阳今年过年没有燃放烟花爆竹,大家过了一个安静却又环保的年。来到咸阳上学已经两年了,我所看到的变化是:咸阳的绿色植物一直在增加,街上提着环保袋的人越来越多,还有一个特别明显的变化就是咸阳的街头巷尾设置了无数个环保自行车点,不仅方便了市民出行,更是为城市环保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每次看到环保自行车在街上行驶,我觉得那是一个城市最美的风景。

再到学校,一棵棵树木迎面而来,学校又种了一批树,南湖旁边的绿地也种上了四季常青的草,一幅幅标语都是珍惜,都是爱护,“但行好事,莫向前行。”“小草正在长,请你莫打扰。”……再在网上浏览,都是植树种草的活动,都是充满爱与希望的照片,都是用行动在践行环保的事迹。感动的同时,又觉得责任的重大,因为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情。

我在这些变化中感到幸福,也感到了力量,我慢慢闭上双眼,细细回味习总书记的话,“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环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环境。”

陌上春色君当惜三月种草我先行

——记我校“种草雷锋行”活动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粒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地坚守着你生活的岗位?”——雷锋

三月的清晨,南湖旁的柳树刚刚从酣睡中苏醒,慵懒地舒展着枝条。阳光微醺,暖风和煦,空气中弥漫着静谧的气息。一阵阵热闹的喧哗打破了早晨的宁静,发生什么事了?循声望去,前方便出现一群拿着锄头和铁锹的同学。

在春风中播下希望

他们聚在一块,一个拿锄头挖坑,一个放种子,他们佝偻着身子,忙得满头大汗、忙得不亦乐乎,他们在播种希望……

“你拿着这把铁锹,咱们俩去挖一下那边的土。”“好的。”两个看起来瘦瘦的女生说到。她们告诉记者她们是校学生会组织的种草活动的志愿者。“这种有意义的活动我觉得很可贵,周末闲着也没什么事,看到‘种草活动’的宣传我就带上舍友一起来了,不仅能为我们的校园‘添上一抹绿’,也可以过一个有意义的周末。”来自城市管理1401班的翁春敏笑着说。志愿者们有说有笑,仿佛一大家子人在自家田地里劳作,画面温馨感人。志愿者冶小芳举着沾满泥土的手开心地说“这次活动让我们锻炼了实践能力,也体会到了播种小草的不易,‘小草也会疼,请您脚下留情’”。她拍了拍手上的土接着说,“我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人加入种草活动,为我们的校园绿化尽一份力,毕竟众人拾柴火焰高嘛!”在众多志愿者当中,一位戴着眼镜的女生正在两个小队中间有条不紊地安排工作,她正是此次活动的发起者施鹏宇,据她介绍,种草活动是由学生会主办,校园管理中心协办,得到了全校学子的积极响应,活动中的所有工具和草种都是由校园管理中心提供的,大家都在为校园的美化和绿化做着自己的贡献。

互帮互助友谊“长”

雨后初晴的土地还有些泥泞,穿行在其中,种草志愿者们的鞋子、裤脚都沾满了泥土,却没有一个人抱怨脏与累。“来,你拿铁锹吧,把锄头给我。”一个男生伸手拿过旁边女生手中很是沉重的锄头,换给女生一把铁锹,转身去刨看起来最硬的那片土地。

这是一号教学楼外的一块草地,因为长期无人经管,已经变得十分坚硬,很难冒出小草的影子。尽管如此,在志愿者眼里,它并不是一块废地,而是一片可以铺满绿色的沃土。男生们都主动去刨最硬的地方,把较为松软一点的地方留给了女生。虽然辛苦,但是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种上去的不仅是小草,更是同学们之间友谊的绿荫。

记者了解到,大部分志愿者都很少使用过农具,大家都觉得这是一次体验生活的机会。“虽然不是很熟练,但我觉得做得还可以,种草还真不是件简单的事,这草要长出来,也需要大家的爱护,希望以后同学们走路尽量绕开草地,让小草有一个空间生长。”志愿者焦园一边挥着铁锹铲土,一边俏皮地说。

郭曹茹感慨地说:“种草这么有意义的事,是对我们生存环境的呵护,对我们来说,这本身充满了正能量,以后大家走在校园里看到这些草,心里就会涌上一股暖流吧!”

他日绿意自满园

看着志愿者们不太娴熟却很认真的劳作,校园管理中心的几位老师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时不时地上前指导示范,与志愿者们一起忙碌着。校园管理中心的赵主任告诉记者,学校每年都会种草,但还是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今年同学们志愿组织种草的举动,说明大家都认识到了环保和绿化的重要性。看着同学们在热火朝天的种草,在场的几位老师十分高兴地说:“有了同学们自觉地去种草和保护环境,学校以后就不需要那么多警示牌了。”路过的常珍慧看到种草的同学们忙碌的身影感叹道:“以前路过的时候这里只是一片荒地,想到再过一段时间这里将是一片绿,我们觉得很开心,也很感谢他们,希望我们学校绿意常在!”

这不仅是常同学个人的想法,更是我们师院学子共同的心愿。路上过往的同学也不时加入到种草的行列,大家紧张忙碌地播种着,劳作着。在志愿者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将学校的裸地上种上了花草,大家都松了口气,自豪地看着刚刚挖过的地。他们的眼里仿佛看到那片裸露的土地长满了青草,芳草萋萋,还有同学在旁边读书的场景。

种草雷锋行,花香正氤氲,彼夏自参差。同学们把环保和友谊种在了这片草地里,流下的是汗水,长出的是希望。芳草载着我们的爱和希望,绿意盈满,美好而幸福,这将是师院最美丽的一道风景。

(冯茜尹婵婵王巧巧)

四版

文学人生

杨村爱情

杨村有爱情吗?

在这个关中平原上最普通不过的村落里,面对着一张张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一天天老去的旧面孔和一张张逐渐陌生起来的新面孔,我曾经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这里有爱情吗?

在我母亲猝然去世的二十多年里,父亲很少和我们谈起过母亲,即便是在母亲的忌日,或者像清明节、寒衣节这样的以悼念逝者为主题的日子里,父亲也很少谈起过。父亲一辈子沉默寡言,甚至有些木讷,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我可以理解,但是,我那可怜的、猝然去世的母亲,可是和他一起生活了近三十年、为他生养育女、洗衣做饭的女人啊!看着日渐木讷的父亲,我不禁又一次地问我自己:他们有感情吗?

记不清是母亲的哪一个忌日了,应该是母亲去世后的十多年之后吧,按照惯例,我回家给母亲上坟。那天中午,我回到杨村,奇怪的是父亲没有如往常那样坐在家门口。等我走到父亲的房门口,却看到父亲一个人呆坐在一把圈椅上看着墙上悬挂着的母亲的遗像。父亲七十多岁了,耳背,没有听到我的脚步声,就那样呆呆地坐着,静静地看着、看着,然后,我看见他十分迟缓地从墙上摘下母亲的遗像,双手举着端详了一阵子,用衣袖仔细擦试着像框的玻璃,然后,双手捧着母亲的遗像,看了足足有几分钟;随后,他把母亲的遗像抱在胸前,低着头,一阵压抑的、断续的呜咽……

我悄悄地退出来。泪眼婆娑中,我看到了天上那一轮流泪的太阳。

父亲和我唯一一次长谈起母亲是在他的暮年。那时候,家里新建了房子,日子也一天一天地好了起来,但父亲的日子却眼看着一天比一天少了,八十岁前后的两次手术将父亲的活动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父亲另外的一个显著的变化是话比先前多了。那一次好像是由杨村一对年轻夫妻吵架的话题引到了母亲身上,父亲说起了和母亲的一次吵架。吵架的具体原因父亲忘记了,但肯定不外乎柴米油盐的生活琐事。“贫贱夫妻百事哀”,生活在上世纪5080年代的农民夫妻,恐怕没有人不为这些琐事吵闹的。父亲说,那一次吵得很厉害,到半下午的时候,母亲孤身一人出东门走了。到天大黑时仍不见母亲的人影,父亲慌了,也后悔了,他设想了母亲出走后的各种可能,甚至想到了最坏的也是他最担心的可能:母亲寻短见。我弟弟问起母亲的行踪,一辈子不会撒谎的父亲却说母亲去了外婆家。其实,那也是父亲最期望的母亲的去向。那天晚上,父亲在村东头一直守到了后半夜,直到看见暗夜中母亲黑黢黢的身影,说:“咋才回来,把人快急死了!”母亲听了,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在黑夜中站了一会儿,然后就径直回到了家。惊魂甫定的父亲笨嘴拙舌地向母亲叙说了他的担心。母亲躺在炕上,平静地说,在村头看到父亲的身影她的气就消了,都不容易。父亲问她去了哪里,母亲说回娘家了,到了村口又想不能给弟弟弟媳添麻烦,就一个人到外公外婆的坟上哭了一场。父亲说,吵归吵闹归闹,别想不开。母亲叹了一口气,想了想说:“确实想不开,想走了算了,可撂不下几个娃。”母亲顿了顿,又说,也撂不下你。

那天,就在家门口的圈椅上,父亲向我详细地叙说了那一天发生的事情。父亲说,那一天,你妈要是想不开,……我后悔啊!父亲说着老泪纵横,没有再说下去,而是头埋在胸前号啕大哭起来。我上去抱住父亲,安慰他,拍打着他的后背。就是那一次,我觉得曾经如山的父亲一下子变得羸弱、可怜。

我父母的婚姻如同杨村的大多数人的婚姻一样,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我曾经问过母亲为什么要从县城跟前的村子嫁到远离县城的杨村,母亲说:你家里过活好么。但事实上,母亲嫁过来之后我家里的过活就不好了,而且,我的祖母家法又很严,母亲伺候了老的又伺候小的,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我又问母亲,那你就没有怨言吗?母亲听了笑了笑说:“怨啥?世上的世事不都是这样吗?比起村上的多数人,妈的命算好的了!”

母亲说的倒是实情,从古到今,杨村在关中平原上存在了上千年,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尤其在婚姻方面。恩格斯曾经说过,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但我不知道如果这个德国的老头儿到了中国、到了杨村,会怎样地评价杨村农民的婚姻、爱情,又会总结出怎样的宏论?我只知道,在杨村,几千年来人们奉行的一直都是:男娶了女嫁了,就生儿育女地过下去!如果不过下去,就有人戳脊梁骨,人老几辈子都给你记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如此,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也是如此。

在这座不大的城市里,我已经生活了三十个年头,但客观地说,我对于城市并不了解,尤其是城市里老一辈人的爱情生活更是知之甚少,我了解更多的还是我生我长的杨村老一辈人的生活。这里我所以不用“爱情生活”是因为我确实不知道他们的那种生活是不是爱情。在杨村人看来,爱情不是月上柳梢头的卿卿我我,不是花前月下的海誓山盟,爱情就是两个人过日子,就是长相厮守,就是生死相伴,就是不离不弃,哪怕贫穷,哪怕疾病,哪怕双方的差距巨大,大到不可思议。尽管“爱情”这一字眼从不出现在他们的口头中,但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证明着这一点。

20148月,杨村的两个八十多岁的老人在同一天去世了,他们是一对夫妻。老头儿葛姓行四,我叫他四爷;四婆姓什么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她患癌症已有一年多了。四婆是个很能干的女人,我母亲在世的时候和我母亲关系很好,经常走动。我母亲去世的头几年,不管是逢七还是百日、周年,四婆都要到场,而且总要陪着我们兄弟姐妹流眼泪。记得我母亲的三周年过后,当我要离开杨村回到工作的城里的时候,四婆拉着我的手,含着眼泪再三叮嘱我说:娃耶,千万不敢忘了你爸!你妈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你爸!我也含泪答应着四婆。四爷是个沉默寡言的男人,脾气很倔。就因为脾气倔,和儿子们的关系就比较僵硬,所以四婆很早的时候就曾经说:我一定要死在你四爷后头,我要死在你四爷前头他就遭罪了。可没想到的是,她却早早得了癌症,而四爷看上去却很健康。当发现住院治疗没有明显的疗效时,四婆就坚决地回了杨村,几个儿子怎么劝说都无济于事。回到杨村后,四婆不用药不打针,就那样一天一天挨着日子,一天比一天消瘦,四爷每天都陪着她看着她遭罪受苦。到后来,四婆几乎水米不进,只能躺在炕上。但每到饭点,她就吩咐儿媳妇:给你爸做饭;四爷的衣服脏了,她就说:给你爸换洗衣服。开始还好,她还有力气说话,后来她几乎整天处于昏迷状态,但只要一到饭点,她就要睁开眼睛,示意儿媳妇烧火做饭。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四婆熬了八个多月,人已经瘦得皮包骨头没有了人样,但她还一直熬着。

那天早上,四爷早早起来,看看四婆还平稳地躺着,就去吃了早饭,然后走在门口的石墩子上抽了一袋烟,抽完烟后他给大儿子说心口不舒服。儿子一看四爷脸色不对就连忙叫医生,医生号了号脉说赶紧准备后事。于是就把四爷抬到床上,女儿媳妇就赶紧给老人擦擦洗洗,换上了寿衣,到中午四爷就去世了。然后就是准备后事,去亲友那里报丧。四婆的弟弟来了之后,先是在灵前吊了一下姐夫,然后去看望老姐姐。四婆还是处于昏迷之中,她的弟弟俯下身子趴在四婆的耳边说:“姐,我姐夫早上走了,这下你可以放心了!”说完,就见四婆的眼角流下了两行清泪,但嘴角却是上扬着,似乎在笑着。随后,四婆就跟着四爷到了另一个世界。四婆终于死在了四爷的后头。

那一段时间,四婆和四爷的死成了杨村人议论最多的话题,也成了方圆十里八乡轰动一时的新闻。过去,杨村的人只在书上和戏文里看过听过“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传奇,如今,这样的传奇就发生在自己身边,就发生在杨村,发生在一对普普通通的土里刨食的农民夫妻身上。

我想,这恐怕就是爱情!中国最底层的农民的爱情,发生在杨村的爱情。

(作者为文学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

信念成就大爱

——致“感动中国”那些可爱的人们

英语1401梁馨琪

我最最听不得的歌是《时间都去哪了》,最最读不得的书是《母亲一生撒的8个谎》,最最看不得的节目是《感动中国》。

岁月又老了一载,不知不觉,感动中国已随我们走过十二载,在今年感动中国的开场上,敬一丹说了这样的话:“感动中国就像是一个情感节日,总能带给我们别样的温暖。”这话说得对极了,每每看感动中国颁奖晚会,我总觉着这似乎专门是为了赚够观众们情至深处涌出的眼泪,然后再将其一点点地汇集,又慢慢成就了一条延绵不息的长河,就像那长长的洁白的如同虚幻的哈达,最后汩汩流进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时时刻刻表达着对它崇高的敬意,再反过来接受着它对我们最为高尚的洗礼。所以当灵魂被召唤时,我们总会想起那些质朴的面孔,由他们指引我们前行的明路。

他们本是最普通不过的一群人,或数年坚守,默默付出;或舍己为人,英勇向前;或背井离乡,甘愿奉献,他们创造了一首首关于感动的长诗,完整了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谱就了一曲曲拨人心弦的天籁。

他们当中,有毕生投身科研、勤勤恳恳为国贡献的科学家们,有十年艰苦支教、未曾和儿女过一个年的老夫妻,有为了儿子健健康康长大而与儿同桌十六年的伟大妈妈,还有每天都在与死亡的狂沙较量、以己之命守护一方安土的和田民警……

我虽早已做好了坚强的准备,却在他们接过孩子们递来的水晶杯和鲜花时,几番泪下,看着他们朴素却不黯然的面孔,我就在想,到底是什么才铸就了他们的高大?信念!对!就是那永不消褪的信念,在他们快要坚持不下去想要放弃的时候,是信念硬是撑起了他们本就不伟岸的身躯,几番做与不做的抉择,多次处在取与舍的边缘,终于,他们挺了过来,尽管这其中包含太多辛酸和委屈,痛苦和挣扎,但那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认为,一切都是值得的,没有什么该与不该。

我也时常在问,究竟信念这种东西有何魔力,能让一个人甚至一群人数年来的坚守,而等待他们的或许是一次次的意外和惊喜,抑或是遥遥无期的希望?直到现在,我才想明白一点,坚守信念本就不小于或等同于回报,不是说你向这个世界付出多少,它就会回馈给你多少甚至是更多,这是自私之人才有的想法。而那些坚守信念却未曾想过会得到任何好处的人们,才是这世间无私的人,他们才是最可爱的人。

也许有人可能会说,这些人或许是想闻名天下,或许是要得到什么“医者仁心”、“最美警察”、“最美村长”之类的美称,又或许是单纯地想为贫困山区的孩子募捐善款,但不管怎样,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便是他们为了自己的概率远远要低于他们为了亲人,为了他人,为了祖国的概率吧。

因着信念,他们数年如一日地坚持,往返于蹉跎岁月里,待白发不知不觉盘上已不再光洁的额头,纵然在这过程中,有太多的不理解,太多的疼痛和曲折,太多的误会和嘲笑,但那又何妨?也许是为了一个梦想,一个希望他所守护的这片土地安和平静的梦想;也许是为了一个笑容,一个父亲或儿子如花般绚烂的笑容;也许是为了一份担当,一份病人看到医生就像抓住希望一样的担当;也许是为了一些素不相识的人,那些尽自己绵薄之力就可以吃得上饭穿得上衣的人们……太多的也许交叉构成了信念这个词,彼此却不冲突,不矛盾,只是重合和相互吸收,而这些,最终构成了一幅大爱的图,叫做感动中国!

我愿意相信,可爱如天使的你们,配得起上神赐予你们的最至高无上的赞美。你们,才是这世间无坚不摧的力量,继承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将这大爱传递下去!

师院晨景

物理1401李晓涛

昨夜绵绵新雨细,呼晴雀语透窗纱。

层层青草恋活水,缕缕枯枝萌玉芽。

香阵幽幽拦雅客,粉心淡淡敛春华。

曾歌梅骨洁如雪,今遣暗香到别家。

茶韵

经济1403尹婵婵

分茗半盏醉幽常,古道千年韵且芳。

袅袅青云分细浪,杳杳玉带笼寒苍。

惊风饮散平春色,雾雨招摇论冷香。

自落贫根溪涧外,犹当笑他酒归觞。

图片摄影:刘向东

人生,总会有好天气

——读《一个人的好天气》有感

新闻1401李佩佩

“厨房炉灶上,开水自沸腾,无人理睬好悲伤。”一句话,一段故事,一次感悟,一种人生。

《一个人的好天气》是由日本小说家青山七惠所创作的一部作品,同时也是2007年第136届芥川龙之介奖的夺冠作品。初遇此书,便觉好奇,便暗下决心:如此一部特别的作品,那我倒是一定要看上一看了。

简单的人物,简单的场景,一起构成了一个简单的故事。语言朴实,叙述平淡,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没有过于繁冗的修饰,运用第一人称进行讲述的好处就是——读者的思维,能够更加容易地进入到主人公的精神世界里。于是,我伴随着“她”——一个名字叫做三田知寿的女孩,一起进入到那个看似平淡却又不一般的故事中,去聆听属于她的声音,去感受属于她的感受。

人生就像一场在未知的茫茫大海中的航行。有时晴空万里风平浪静,于是你便一路前行畅通无阻;可也有那么一些时候,你会在前进的途中突然遇到那么一场“雾”,这“雾”也许会令你迷失方向,动摇你前进的信念。正如三田知寿这个女孩一样,面对阻挠人生前进的那场“雾”,有着些许无措,些许迷茫。由于一些不寻常的经历以及令人感到不满意的现状,在知寿的心里,似乎总是觉得,自己的人生是失败的,没有人会真正为自己着想,自己似乎总是被抛弃的那一个。有了希望却又换来失望,总是用刻意伪装的骄傲去掩饰内心的自卑,这,就是三田知寿,一个看似平凡,实则充斥着各种矛盾的复杂体,理想中的人生太过丰满,现实却往往显得很是骨感。说到这里,不禁想到了巴尔扎克的一段话——“人生是由各种不同的变故、循环不已的痛苦和欢乐组成的,那种永远不变的蓝天只存在于心灵中间,向现实的人生去要求未免是奢望的。”老实说,从字面上看,这段话所告诉我们的是一个很简单很容易理解的道理,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有的时候,有些事情,理解是一回事,而当它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又是另外一回事。知寿总是渴求更加美好的前路,却又不得不接受令人不满的现状,她习惯于活在自己的一个小世界里。在本书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另外一个人,那就是知寿的舅姥——荻野吟子,一个年逾七旬的老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我眼中,这两个人是有共同点的,她们同样有过不同寻常的经历,可她们对待这种经历以及人生的态度并不相同。起初我还在思考原因,后来渐渐明白了,一种是正在经历的人生,一种是早已经历过的人生,这种情况就好比“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依然是山。”吟子走过了比知寿更为长远的人生道路,所以在某些方面,她理解知寿,并且尝试着去引导她,“嵌不进模子才是人之常情,嵌不进去的才是真正的自己。”也许正是吟子的这句话,对知寿的改变起到了一个推动的作用。

“厨房炉灶上,开水自沸腾,无人理睬好悲伤。”没有谁会愿意去做那炉灶上自行沸腾而无人理睬的开水,但大千世界,百态人生,哪能事事如人意,若真是一帆风顺,那便算不得人生了。人生,是一场体验的过程,我们不要被一些问题轻易地蒙蔽双眼。不要觉得自己被抛弃,那只不过是命运在考验你;不要觉得世界容不下自己,那是因为你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前行的轨迹。人生,总是会有好天气,正如最后坐在电车上的知寿一般,她知道,在接下来的某一个站牌,会有一个人等待着自己,每个人都是一样,只要坚定了人生前进的方向,总有希望在前方等待着我们的到临。

致母亲

新闻1401张天娇

让我

把手

放在你的手里

由你

带着我走

走过

色彩斑斓缤纷四季

那是你画给我

最美丽的图片

走过

啾啾鸟鸣呱呱蛙叫

那是你讲给我

最动听的故事

流水潺潺

你陪我划着月亮船

在梦幻的银河中飘荡

翠叶沙沙

你伴我撑着榕树伞

在芬芳的花雨中前行

为什么

你走得越来越慢

是太累了吗

请你

把手

放在我的手里

由我

带着你走

女巫的果园

经济1403郑 慧

果果巫长着一双细小的眼睛,两片薄薄的嘴唇,大鼻子,还有那像小山包一样的额头。丑陋的五官不协调地堆积在脸上,让人看着就难受。她的个子也不高,小脚走路一簸一簸的,奇怪的是,她竟然有婴儿般的肌肤,嫩得让人嫉妒。

她有一座属于自己的院子,就在学校隔壁,小河对面。院子周围有篱笆,上面爬满了牵牛花,一座土坯房子孤零地坐落在一角。更要命的是,她院子里有各种艳丽的花和果树,一到春天,简直就是人间仙境。

但大人们却传言她是专吃小孩的怪物,千万不能让孩子靠近她。可怜的果果巫就这样被人远离,她就像《巨人的花园》里面的怪咖,拥有美丽的花园,却得不到春天。

柳条吐芽的时候,果果巫的院子也热闹起来了,啾啾声震得河水欢快地跑着,鹅卵石也被洗刷得光溜溜的。村姑们一般都会在这个时候端上脸盆,三五成群去河里洗衣服,边洗边叽叽喳喳地闹个不停,仿佛要把积攒了一冬的话说完。“你瞧她傻里巴叽的还给鸟喂粮食。”

“就数她那里最热闹,所有的鸟都在她家。”

“唔,可不是,你瞧她那院子里的土肥沃的,还不都是那些鸟给回报的。“哈哈,你可给说对了,人家喂得好嘛!”

“哈哈哈……”

果果巫早已习惯这些话了,有什么关系呢?那些闲言碎语,她权当是一阵风一吹而过。她拿起锄头给树松了松土,再撒上一些肥料,等过几天下一场春雨,树该开花了,那些白的花、红的花会像她闺女一样纷纷前来报到。

春雷过后,孩子们都来学校上学了。路过她的院子时,撒腿就跑。她看着他们的背影,微微笑了笑,拨了拨散落下来的头发,抬头看着那些青涩的果子,等过几天,果子就该黄了吧!

果果巫喜欢站在窗台下听孩子们朗读课文,那些稚嫩的声音充满诱惑力,她爱这些孩子胜过爱她的那些花花草草,可是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领情。孩子们躲着她,就像躲着瘟疫。

“红了,红了!”果果巫满足地说道。她的果子像羞涩的姑娘一样涨红了脸,在阳光下显得尤为诱人,果香飘满了整个院子,飘向学校,飘向小河,飘到孩子们的鼻孔里……

路过的孩子再也经不住诱惑了,红色的果子,扭动着妖娆的身姿,散发出诱人的味道,时刻在向他们献媚。

忍不住了,忍不住了,忍不住了……

孩子们冲进院子,爬上树,躲在浓密的树叶下,贪婪地吮吸着它的汁液……

果果巫躲在屋后,看着这一幕,欣喜地笑了。她不奢求别的,她只希望孩子们能和她多待一会儿。老伴没了,孩子没了,她还有什么呢?她什么也没有了。但此刻,她有美丽的花园、娇艳的花儿、欢快的鸟儿、兴奋的孩子们……果果巫拥有整个世界,她成了天底下最幸福的人。

undefined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