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期2-3版
发布日期:2015-01-14   点击数:
二版综 合

提振精气神聚力谋发展

为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而努力奋斗

——在咸阳师范学院三届二次教职工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院 长刘 彬

(2015年1月5)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行政向大会作报告,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特邀代表和列席代表提出宝贵意见。

一、2014年工作回顾

2014年是学校全面实现“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学校攻坚克难,开创新局面的重要之年。一年来,在党委和行政的带领下,全校上下坚持改革创新,团结协作,负重拼搏,顺利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学校各项事业有了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制定了大学章程,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初见成效

——修改完善了《咸阳师范学院章程》,报经陕西省教育厅核准通过,于10月份公开发布。《章程》全面规定了学校基本情况、办学层次、学科门类、管理体制、校内外关系等内容,进一步确立了学校“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治理框架。

——积极构建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在学习贯彻落实学校章程的基础上,对全校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目前,部分单位已经完成制度废、改、立工作,明晰了管理过程中的各种责权利关系,规范了工作程序。

——落实国家学术委员会规程和学校章程,制定学校学术委员会章程(草案),对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运行作出了明确界定,深入推进教授治学和专家治校。

(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圆满完成省属高校巡视诊断工作。细化措施,落实责任,充分准备,顺利完成陕西高校巡视诊断工作。根据专家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针对学校发展实际,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目前正在推行整改落实。

——质量工程建设取得新成绩。新增本科专业3个,获批学士学位授予权专业3个。获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门,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

——实践教学平台不断拓宽。获批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圆满完成2900余人的教育实习工作,组织各类实习、见习13300余人次,有57名学生分赴6个县区开展顶岗实习。

——大学生创新创业充满生机。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立项11项、省级立项24项。100余名学生在全国软件大赛、数学建模、全国师范生技能竞赛等活动中获奖。其中,全国师范生技能竞赛取得西北五省最好成绩。

——招生录取工作再创佳绩。共录取新生4240人,其中本科3648人,高职200人,专升本392人。总体报到率达96.75%,其中本科97.23%,高职88%,招生质量与数量不断提高。

——国际合作与交流水平不断提升。共有国(境)外960人次来校访问,签订校际交流、学生互换、教师培训等方面合作备忘录及合作协议11份,先后有80余名师生赴国外任教、实习或留学。招收来自美国、韩国等国家的留学生52名。深度国际交流合作进一步推进。

——培训、成人教育与附中工作积极开展。完成各级各类培训6860人次,招收各类成人教育学生3151人。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被陕西省电大评为招生工作先进单位。附中获批省级标准化高中,办学实力和质量得到提高。

(三)学科建设稳步推进,科学研究取得新进展

——学科建设不断深入。召开拟建硕士点学科年度建设情况考评会,对6个拟建硕士点支撑学科、扶持学科进行了年度考核。完成了省级学会吴宓研究会和刘古愚教育思想研究会年检换届。邀请国内外各类知名专家学者来校作学术报告40余场次。

——科学研究稳中有进。全年获批各级各类科研立项72项,资助经费241.8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38项,厅局级项目30项。获各级各类科研成果奖励10项。其中省部级5项,厅局级5项。获批国家专利4项,其中2项实现了我校发明专利授权零的突破。1人入选2014年陕西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服务地方发展能力提升。启动了“2011协同创新中心”遴选与建设工作。组织申报了36项城乡发展一体化调研课题,受到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开展“社区外来务工人员与社会适应及融入参与式培训”等4项科普活动。“社工科普基地”获批“陕西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四)坚持引育并重,师资队伍素质不断提高

——构建支持教师成长平台体系。成立教师发展中心,建立服务教师发展支持平台。制定了《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意见》,围绕意见要求,制定了高层次人才引进、“创新团队”建设、“教学名师”培养、“青蓝人才”建设、“百名中青年教师培训计划”等实施办法,修订完善青年教师导师制,初步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创新教师知识更新培训模式。建立区域高校教师培训资源共享机制,构建教师网络直播学习培训模式,组织全校教师参加60余场网络直播与教研室研讨交流。完成青年教师导师制考核及新一轮导师遴选及配备工作。开展首批“青蓝人才”资助人选选拔工作。实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程,完成688名专业技术人员公需课培训。安排5人作为访问学者,分别参加国内青年骨干教师访学和国内一般访学。推荐4人参加教育厅骨干教师培训。选拔推荐3人参加出国访学,1人参加西部人才培养项目访学。

——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新进展。首次获批陕西省“百人计划”1项。全年引进硕士以上人才26人。充分发挥量化赋分作用,完善职称评审办法,评审推荐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64名,进一步优化了教师队伍学历和职称结构。重视优秀教师模范带头作用,做好了推优推先工作,1人获陕西省“第八届教学名师”称号,1人获省级“优秀教师”称号,2人被评为省级“中小学幼儿园教学能手”,化学与化工学院被评为“2014年陕西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

()突出人本理念,学生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明显。创新教育方式,通过“师院大讲堂”、班团活动、演讲大赛等形式,广泛深入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题教育活动,有效地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学生帮扶困难学生的事迹被社会媒体多方报道,充分体现了我校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弘扬了正能量,得到了社会的赞誉。

——良好学风日益浓厚。持续开展学风大检查,强化学生社区家园纪律教育,引导和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风气。评优树模,典型带动,强化激励,发挥先进的带动作用,进一步促成了良好学习氛围。

——学生资助力度不断加大。全年评定和发放各类奖学金1668万元。安排勤工助学岗位580个,发放各类助学补助181万元。为1237名新生办理贫困生绿色通道。加强贫困生诚信和感恩教育,利用暑期对40多名贫困生家庭进行了访问调查和资助,开展了受助学生为社会、为家乡、为母校志愿服务活动。

——毕业生就业工作扎实开展。成功举办了2014届和2015届毕业生供需洽谈会。组织西安非学历教育机构招聘会以及校内小型招聘会300多场次。积极开拓就业市场,与50家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基地共建协议书。大力宣传“陕西人才振兴计划”等创业就业政策,拓宽学生就业视野,圆满完成了2014年就业目标任务。

(六)突出服务保障,和谐校园建设得到加强

——有效发挥群团组织和老干部作用。积极发挥群团组织优势和作用,主动征求民主党派和无党派同志意见,引导和动员广大师生员工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及时向离退休老同志通报学校工作情况,丰富老年活动,关心老同志生活。排解难题,落实上级离退休人员的有关政策,让老同志体会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为。

——监察审计工作取得实效。加强监管,注重对全校经济活动的全过程的控制监督,着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组织实施学校预算管理及执行情况的跟踪调查审计,坚持定额规范,保证了学校重大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

——国有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规范高效。召开了学校首次国有资产管理会议,完善了国有资产、教学设备、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国有资产和财务管理工作,提高了资金和资产使用效益。

——实验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积极开展实验室整合工作调研。投入700余万元,完成了13个实验室建设项目,为部分多媒体教室安装了空调。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已超过1亿元,基本满足了正常教学科研需要。

——基础建设稳步推进。加强过程管理,确保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11号住宅楼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已超计划施工至20层。完成了地下车库招标代理和工程监理等招标工作。完成东区水库建设、天然气锅炉安装、暖网改造建设,以及实验楼、教学楼和学生公寓改造维修等工程,及时进行道路整修,改善了硬件条件,提升了服务保障力。

——平安校园建设扎实有效。加强技防投入,完成校内监控升级改造和增容工作,扩大监控范围。协调地方公安机关,建设校内警务室。积极开展安全宣传教育,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服务管理,强化安全检查,及时处理影响学校稳定安全的事件,确保了校园安全和谐。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重视文献资源建设,丰富资源种类,采取有效形式,畅通沟通渠道,加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的互动机制,赢到了师生好评。《咸阳师范学院学报》被评为“陕西省高校优秀社科期刊”,“陕西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栏目被评为“陕西省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学报质量和影响因子得到持续提高。加大投入力度,完成学校服务器虚拟化建设项目,添购部分高性能设备,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快推进。

一年来,工会、团学、妇委会、档案等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学校整体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

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辛勤努力,一年来,学校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问题也不少:无论是立足陕西高校来看、比较同类院校来看,还是放眼全国高校来看,我校的综合实力还不强,社会影响力还不高;面对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对照应用型大学内涵发展的新要求,我们的思考还不够深入;对于学校所面临的困难还估计不足,解决一些深层次问题的办法还不多;在思想认识上,对突出重围、实现特色发展缺乏信心,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准备更不充分。总之,我们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稍有松懈就会掉队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上的改变。

各位代表、同志们,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在深化改革中破解难题,在抢抓机遇中促进发展,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育人质量,更加突出特色与优势,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学校向更高目标迈进。

二、2015年学校工作整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2015年是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学校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一年。学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深入推进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大力提振全校师生精气神,全面落实学校“十二五”规划,积极推进办学资源整合,扎实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科学发展。

为此,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六方面的工作:

(一)以现代大学制度为保障,不断提升管理工作水平

建立科学的现代大学制度。深入开展学校章程的学习贯彻,全方位发挥章程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作用。在章程的指导下,全面梳理学校现有制度体系,完成各类管理制度的废、改、立工作,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加大制度执行力度,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强化学校内部管理。牢固树立“关键是抓好落实”的思想,深化和拓展党的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把整改工作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坚决杜绝违规违纪现象发生。严格规范各类议事决策程序,推动工作的规范化。严格责任追究,确保政令畅通,提高工作效率。

加快资源整合工作步伐。目前,省政府已经正式同意我校和陕西机电工程学校进行资源整合。我们要以此为契机,进行深入调研分析,做好学科、专业布局调整,积极探索应用型转型之路。要科学配置现有资源,合理设置调整院(系),完善院(系)管理机制,进一步激发二级单位办学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做好西校区校园规划和改造,确保其尽快发挥效能。

认真完成“十二五”规划收官和“十三五”规划制定工作。逐一对照检查,加快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全面客观总结“十二五”规划建设情况。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切实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二)以创新教育改革为突破,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积极转变办学观念。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改变传统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凝聚发展共识。理清办学思路,推动学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扎实做好巡视诊断整改和审核评估准备工作。结合巡视诊断整改方案和审核评估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细化落实工作责任,明确整改时限和建设效果,真正把专家组的合理化建议、意见落到实处,充分做好审核评估的准备工作,推动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变化,积极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本科培养方案修订调研工作,继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加大创新人才培养力度。

提高质量工程建设水平。健全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制定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专业调整和规划方案,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探索构建适应应用型大学发展定位的专业体系。努力推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改革。加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培育力度。强化实践育人,建设高水平实践教学平台,加强实践课程考核。

积极推动国际合作交流。继续加强与国外高校的联合办学、科研合作与学术交流,积极开展与国外高校和组织机构的短期培训、非学历教育、教学实习、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和其他各类项目,努力扩大交流范围,切实提升交流层次。

(三)以项目建设为依托,推进学科和科研工作上台阶

认真做好项目申报建设。重点加强省部级以上项目和横向项目培育与申报工作,提高重大科技项目的比重。完善项目管理办法,加大督促检查力度,提高项目结题率。

加强科研成果奖申报及成果转化。集中力量组织培育重大科技成果,力争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方面有新突破。鼓励科研人员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做好校地、校企科技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拓展提升学科实力。开展“十二五”学科规划执行情况的分析与评估、拟建硕士点支撑学科和扶持学科自评,科学谋划新一期学科项目建设。加强学科整合建设的调研、论证,召开学科建设总结推进会,加快推进学科整合发展。

(四)以高层次人才引培为重点,不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加强人事制度改革。切实贯彻落实《陕西省省属高校用人制度改革实施办法》,科学确定发展规划,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优化岗位设置管理,强化聘用合同管理,健全考核考评体系,完善退出机制,构建灵活用人机制。

拓宽引进渠道。以求贤若渴的态度,调整高层次人才管理办法,坚持“一人一策”“一人一议”,积极引进“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百人计划”等学术领军人才,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

丰富培养手段。加强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的意见》。不断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充分发挥教师发展中心作用,全面实施“青蓝人才”“创新团队”“教学名师”和“百人计划”等工程,鼓励支持优秀人才和优秀团队脱颖而出。

加强师德引领。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理念,深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切实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年度考核、岗位聘任、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

(五)以关爱成长为着力点,强化大学生教育管理

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重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学校管理之中,促进学生思想成长。组织开展青年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等“三走”教育活动,引导大家争做健康文明上进的大学生。

做好学生资助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抓好贫困生情况摸底调查与档案库建设,完善制度,充分发挥国家奖学金及各类奖助学金的激励与帮助作用。拓宽渠道,争取更多社会力量对贫困生的资助。密切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加大心理健康教育、人格培养的力度,以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陶冶情操、锻炼能力、提升素质。

创造性地开展好大学生就业工作。采取多种措施拓宽就业市场,进一步加大创业就业教育培训力度,培养毕业生创业意识与技能。争取毕业生就业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扎实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文化育人,不断繁荣校园文化,重视培育积极向上、内涵丰富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校文化内涵和软实力。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引导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育人中发挥积极作用。

(六)以服务师生为宗旨,不断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推进校园基本建设。加强质量管理,力争完成11号住宅楼主体封顶及40%的安装工程任务,完成地下车库主体封顶工作。力争开工建设16号学生公寓楼。完成5号教学楼供水改造、洗浴中心改扩建、实验楼改造、西区住宅楼加固等工程,继续完成暖网改造工程。

整合教学实验资源。积极筹建公共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推行全校各类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探索构建强化实验室建设工作的长效机制。

切实提高后勤管理服务水平。下大气力推进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完善后勤服务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努力为师生学习、生活、工作提供一流服务。

积极创建省级“平安校园”。进一步完善技防工程,加强校园及周边环境综合治理。优化校园交通规划,加强车辆进出和停放管理。

想方设法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加强图书馆内涵建设,丰富文献资源,优化馆藏结构,扩大服务职能。积极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做好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工作。继续完善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学报质量工程和名栏工程,进一步提升学报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因子。办好附中,为青年职工解除后顾之忧。

各位代表、同志们,2015年是我们全面开启应用型大学建设进程的奠基之年。我们一定要以百折不挠、负重争先的精神,以敢于负责、勇于开拓的姿态,坚持解放思想,坚定道路自信,提振精气神,聚力谋发展,务实高效地做好各项工作,实现稳中有为,稳中提质,稳中求进,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任务,开创学校建设事业的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图片新闻

17,圭亚那驻华大使戴维·达比丁在北京驻华使馆会见了我校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张洪瑞。会谈中,达比丁先生询问了其长篇小说Johnsons Dictionary的翻译情况,张洪瑞向大使先生就翻译进展情况作了详细汇报,并谈到我校为戴维·达比丁的小说翻译与研究设立了专门的研究项目,并拨专款资助。大使先生表示与中国翻译者合作出版自己的长篇小说、诗歌意义重大。他还表示,会在合适的时间来我校,与师生一起分享创作经历和感悟。

参加会谈的还有西北大学教授胡宗锋、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室主任胡选宏以及凤凰网记者。戴维·达比丁的第一本长篇小说《消散》由西北大学教授、咸阳师范学院客座教授胡宗锋翻译完成,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发行。其余长篇小说、诗歌将陆续出版发行。

18,张洪瑞受达比丁大使邀请担任《消散》发布会上的会议翻译,大使还向他赠送了自己的新书。  ?

戴维·达比丁,小说家、诗人、评论家,伦敦大学博士,牛津大学博士后,曾任英国大学教授,2010年担任圭亚那驻华大使。作品曾获“剑桥大学奎勒库奇创作奖”和被认为是加勒比诺贝尔奖文学奖的“萨布嘎奖”。

(外国语学院)

假期安全出行温馨提示

寒假回家返校途中,大家应注意人身和财产安全,学会保护自己。最好与同学朋友结伴同行,搭乘正规车辆,请车主出示正规执照,严格遵守道路法规。察言观色,不要给他人透漏自身信息。如确需单独外出应注意以下细节:不坐黑车;不与陌生人拼车;记下车牌号;坐司机后面位置;随时注意行车路线。假如有突发事件发生应第一时间自救和报警。

如遇到小偷要视具体情况去应对,假如单独出行时,在确定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自己如有防卫能力,那就行使法律权利,进行正当防卫;如果没有防卫能力,那就有必要运用策略,看清楚并记住小偷的相貌、身高、口音,向公安机关报案。如在公共场所比如公交车上被偷,既可以寻求司乘人员帮助,也可拨打110报警求助。

假期出游需提前做好应对。提前做好户外安全防范措施,比如向他人征求安全指导后出行;带好目的地的详细地图;做好充足的物质准备。在迷路的情况下,第一,紧急联络他人;第二,建立标志;第三,建立庇护所,原地待援;第四,发出求救信号;第五,补充饮食,注意取暖保温;第七,沉着冷静。

三版理论·视野

新世纪吴宓研究的新亮点

许军娥

吴宓研究在新世纪得到了很快发展,专家学者研究吴宓的成果不断涌现,研究涉猎的领域和深度也大大超过以前,出现了新的亮点,出版的吴宓力作也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范本。吴宓研究新亮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度阐释吴宓的“博雅会通”

徐葆耕的《清华学术精神》一书深入阐述了清华学派的形成过程和三个“会通”的主要特点以及对一些具有重大影响的清华学人的个案研究。其中涉及吴宓的章节主要有:“王国维、陈寅恪与吴宓”“吴宓的文化个性及其对传统的阐释”“吴宓:会通派与解释学”“中国第一忏悔录——读《吴宓日记》”“由情入道——吴宓的‘柏拉图之恋’”。徐葆耕指出:“在我国现代学术史上,真正从文化的意义上展开对中西会通的全面系统研究,是从吴宓和学衡派开始的。吴宓的中西会通式的解释学实践是他从他所喜爱的文学领域开始的……吴宓把会通全面地提升到精神层面,特别在文学、道德两个领域里为打通中、西与今、古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王泉根的《今昔学术之比较——纪念先生诞辰110周年》一文是我国研究界目前首次将吴宓先生的“博雅会通”与现今社会高等教育的现状、教授学者的学风、教风、文风等的研究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文章。文中论述了吴宓是一个坚守“中国传统通人通儒之学”(钱穆语)的会通型教授与学者,同时又指出今昔学术之区别:会通与专业的区别、志业与职业的区别、有我与无我的区别。王泉根认为:卓识方大器,浩博乃兼容……因而真正的学者所从事的创造性工作,必然是激情燃烧的,充满生命人格的,有我的,是一种标准的个人化行为。有我,永远是真正的学者必备的品格。

二、多维视野中的“学衡派”

沈卫威对于学衡派的整体研究贡献很大。他的《回眸“学衡派”——文化守成主义的现代命运》一书是国内研究学衡派的第一本专著。该书是既有总论,又有个案分析。通过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反对派“学衡派”的文化选择和价值取向的史实描述与理论阐释,展示了以吴宓为代表的文化守成主义者在现代中国的命运,是我们研究“学衡派”的一部重要著作。2000年他又出版了《吴宓与学衡>,详细列出《学衡》每一期的目录,并记录与杂志有关的重要事件。这两本书在史料方面都为后来者提供了很大方便,其观点也颇有可圈可点之处。2007年他出版的《学衡派谱系:历史与叙事》从学衡派的学术理路、文化载体、大学场域、个人体验等方面进行了深度阐释,认为学衡派掀动的是一场新人文主义运动,是作为以陈独秀、胡适、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新文学运动的激进主义思潮的反对势力出现的,是新文化话语霸权下的知识抗争,并以文化守成主义形态展示出来。

郑师渠的《在欧化与国粹之间——学衡派文化思想研究》是国内外研究学衡派文化思想的第一部专著,探讨了学衡派的文化观、文学思想、史学思想、教育思想和道德思想等等。将学衡派置于当时世界文化演进的宏阔背景中进行综合考察,突破了以往就事论事和局限于国内文化论争背景的研究框架,从而使读者对学衡派的学术渊源有了更为清楚的了解,在理论上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张贺敏的《学衡派与吴宓研究70年》是目前我国学者首次发表的关于全面的系统的评述“学衡派”与吴宓研究70年历史与现状的文章。全文在学衡派研究简史、文化守成主义——学衡派研究的新焦点、学衡派的文学观、学衡派人物研究等方面作了全面翔实的分析与评述,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明晰的研究线索。此外,周云的《学衡派思想研究》、郭昭昭的《学衡派的精神世界》、周佩瑶的《“学衡派”的身份想象》、李帆的《民国思想文丛——学衡派》对学衡派的思想观念、代表人物及其文化实践进行了梳理和评述,力图尽量客观地呈现“学衡派”在中国现代文化中的地位及贡献,并为学者研究“学衡派”提供了一些原始的资料。

三、多领域研究吴宓

新世纪以来,研究者的群体和团队扩大,从硕博群体到专家学者,把吴宓研究作为一个重镇来建设,拓展了吴宓研究的领域与范围。既有综述性的研究文章,让读者了解吴宓研究的历史现状及反思,又有多角度的关注点研究,从吴宓的情感世界到吴宓的文化理念、道德理念、文学批评等方面。如吴宓的文化观、文学观、史学观、哲学观、翻译观、教育观、编辑观、读书观等方面都有研究建树,让读者看到了一个较为立体和全面的吴宓。

1.吴宓生平、学术思想等层面的研究

北塔的《情痴诗僧吴宓传》是第一本全面介绍著名学者吴宓先生一生的传记。作者通过大量资料,用生动的文笔记叙了吴宓的生平经历、学术成就和诗文创作,以及他与王国维、陈寅恪、钱钟书等大学者的交往经历,并描写了他与陈心一、毛彦文等人的情感纠葛,具有一定的价值,值得一读。

傅宏星的《吴宓评传》是一部系统而综合的吴宓学术评传。全面介绍和记述了吴宓的文化生命和学术历程,展示了他“文化神州系一身”的儒者情怀,还探讨了吴宓的“博雅之士”的教育理论及其实践等内容。

张弘的《吴宓:理想的使者》从文本出发,根据吴宓的文字遗存,对他的文化观念、文教志业、诗学思想与文学创作的建树与贡献作了分析梳理。该书的评述,突出了吴宓的思想理念、情感和意志的特点,还原了他的文化理想。

蒋书丽的《坚守与开拓:吴宓的文化理想与实践》对吴宓的文化立场和文化观念进行了探讨分析,以此来管窥20世纪初期那场风潮涌动的文化之争,挖掘出被尘封多年的历史真迹,不仅是对历史和故人的一个交代,也是对当下现实和未来的一种责任。

吴学昭的《吴宓与陈寅格》以吴宓的日记、遗稿为依据,忠实记述了陈寅恪与吴宓的学术活动及友谊,披露了二人大量鲜为人知的学术观点和社会活动,其中一些诗词唱和也是初次发表。全书资料丰富翔实,文风清新朴素,对于二十世纪文化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此外,蔡恒、高益荣的《会通中西——吴宓的读书生活》着力于吴宓的读书观;何世进等的《吴宓的情感世界》讲述了吴宓的情感世界;黎汉基的《社会失范与道德实践:吴宓与吴芳吉》以“合志”的方式,按照时间顺序,再现了吴宓和吴芳吉不平凡的交往史;王本朝的《共和国时代的吴宓——以吴宓日记续编为中心》从文化、教育、政治、文学、交游和爱情等方面,探索了吴宓的思想观念、精神心理和生存状态。

2.吴宓期刊编辑生涯的研究

刘淑玲的《吴宓与大公报·文学副刊>》是我国第一篇全面系统地研究吴宓与《大公报·文学副刊》的关系的文章。作者指出:“在吴宓的编辑生涯中,这是一份极其重要的刊物,对于充分了解吴宓的文学观,研究吴宓文学思想的发展,恰如其分地评价吴宓与新文学的关系,它显得比《学衡》更重要……”,并指出在今天研究吴宓及其文学观念的时候,应充分认识《大公报·文学副刊》在吴宓文学生涯中的独立地位。关于吴宓编辑出版的研究,有许军娥的《吴宓与期刊编辑工作》,该文把吴宓研究与今天的编辑工作现实联系起来,并提出了要办好刊物应该抓好的几个关键问题;阎淑侠的《吴宓先生的办刊情结》从期刊编辑角度分析了吴宓先生的办刊情结。这些研究开拓了吴宓研究的领域,使读者耳目一新。

3.寻找契点的资料研究

刘帆的《吴宓研究资料索引》梳理和收录了1990年代-2000年代国内吴宓研究的研究成果资料。许军娥编的《吴宓著译系年目录辑要》将吴宓的著译目录逐年逐月进行排列,给研究吴宓的人按图索骥、查阅相关资料以极大方便。其以史实为笔,以时间为序,粗线条地勾勒出吴宓学术人生的轨迹,向读者再现了吴宓的主要学术活动和学术成就。为学界研究《学衡》、研究吴宓提供了详细的资料,是研究者不可缺少的工具书。

此外,近年来还全方位出版了吴宓力作及会议论文集,为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资料。据笔者所掌握的材料,关于吴宓研究专著在20世纪就有出版,如:《吴宓自编年谱》(1894-1925)、《吴宓日记》(1910-1948)、《文学与人生》等,新世纪以来,这一方面取得了进一步的拓展。

王泉根主编的《多维视野中的吴宓》内容涉及到吴宓的文化思想与文化担当,吴宓的哲学观、宗教观、伦理观、吴宓的比较文学、现代文学、《红楼梦》研究以及文艺美学与诗歌创作、吴宓的教育思想与教学实践等。

《吴宓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第三届、第四届)收录的文章涵概了许多名家的研究成果,对于研究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既有从宏观上探讨吴宓博大精深的学术思想,也有从微观论述吴宓诸多方面的学术成就。它们涉及了吴宓一生的主要成就以及思想文化根源的主要方面,兼收并蓄,显示了相当大的包蕴量。

新版《吴宓诗集》。吴宓编的《吴宓诗集》19355月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新版《吴宓诗集》由他的女儿吴学昭整理,商务印书馆2004年出版。新版删除了1935年《吴宓诗集》附录的部分,增加了吴宓1934-1973年所作的诗六百多首,词十二阕。这本诗集,是我们研究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宝贵历史资料。

《吴宓日记续编》(十册1949-1974。该书是吴宓先生记述他最后二十余年生命历程的日记,是一部以生命实践个人文化理想的记录。日记中忠实地记录了他每日的所思所行所见所闻,直至因“宁肯杀头,也不批孔”而被打成“反革命”,最后含恨以终。加上1998年出版的《吴宓日记》(1910-1949),吴宓日记终成全编,以作史鉴。其史料价值,自不待言。

《吴宓诗话》(商务印书馆2007年出版)。《吴宓诗话》基本按照原《吴宓诗集》卷末附录的内容顺序编辑整理,此外增加了一些吴宓于1934年以后所作的读诗笔记、授课讲义等,全部录自吴宓遗稿和日记。从中得以看出吴宓多年对诗的一些基本原理的观点和主张,坚持一贯,始终未变。

《吴宓书信集》(由吴学昭整理、注释、翻译,三联书店2011年出版)。书中收录了吴宓先生自二十世纪一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写给师长、家人、朋友和学生的书信。这些信件充分反映了作者在其所处时代的境遇、经历和思考,以及他所坚持的把文化作为信仰的由来。该书对研究吴宓的学术和人品,对了解那个时代的学界情况、学人思想等极具史料价值。

吴宓评注《吴宓评注顾亭林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该书让我们通晓了吴宓评注顾亭林诗集的心路历程,揭示了吴宓和顾亭林之间在精神层面的内在联系,从而表现了吴宓在国家兴亡社会动荡不定之际,自觉以中华文化保护和传承为己任,虽九死而无悔的殉道者的形象。

(作者为文学与传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儿童文学研究)

biángbiáng面赋

衣着见寒暑,锅碗知歉丰;民食彰民俗,文化衍文明。biángbiáng面,壮如裤带,秦地一绝;家常饭,最是长久,千古流风。

海内食文化,源远流长,世扬一纛;帝州biángbiáng面,雅俗咸嗜,举域驰名。南胞性文雅,口味清淡;北民多壮硕,食以豪崇。秦人质朴,biángbiáng面盛海碗虎咽狼吞;其舌亦顽,酸咸辣走端极无不味浓。君不见,biángbiáng面拌辣椒,壮怀激烈;关中汉有陈酿,醉眼朦胧。且看那,一碗biángbiáng面,大汗淋漓;二两西凤酒,腋下生风。才子佳人,英雄美食;辣椒干面,相辅相成。陕西楞娃者,力拔山兮气盖世,秦峰底蕴;气冲霄汉势披靡,此面有功。

古往今来,食以材限;运思巧构,成竹在胸。粗粮细作,厨屋纤手援智慧;细粮精制,能者手下无拙成。秦地也,黄土深厚,沃野千里;物产也,菜籽小麦,为食尤精。秦妇善炊,俎上功夫世代承传;面团在手,轻拽缓抻击案有声。其作有序,技娴如舞;其态潇洒,利落从容。悠悠然“裤带”形具,“biángbiáng”声遂为其名。所憾者,“biáng”字缘民造,字典不录;其音却仿真,土味酽浓。其字有谜曰:“一点上了天,黄河两道弯,八字大张口;你也扭,我也扭,中间架个言篓篓;你也长,我也长,中间夹个马大王;月字旁,心字底,留个钩担挂麻糖;坐上车车逛咸阳。”用语平实,比况贴切;娓娓道来,循笔而成。其字虽缛繁,以缛见智;其音固拗口,拗而趣生。biángbiáng面馆,多用此字;特色名片,望而生情。

或曰:言谈知学识,举止见修养,共事窥诚伪,食谱涵性情。楞娃率直,胸襟坦荡,喜怒于色,启唇见衷。秦人走天下,恨不揣此面;有幸心愿遂,香味撩乡情。风卷残云,心满意足;口齿生津,回味无穷。正是:一日无此面,心空叆叇;三天觅无果,必将发狂。秦人嗜面兮,早入基因;尤对“裤带”兮,赖之如命。

嗟呼!biángbiáng面,无非一款民食,无关大局;稻麦黍,方为食物之本,重乎民生。民者,以食为天,足于腹饱;国者,秉德而治,和合为兴。家充稻粱,旱涝无忧;国廪殷实,社稷昌隆。熊掌鱼翅走俏,绝非家邦之祉;粗茶淡饭长有,不啻谐洽康宁。临席勿忘饥岁,居安思危;衣裘当怀褴褛,为富而仁。燕归日,应惜春澍;厨米富,始表蒸蒸。

致我们逝去的青春

刘中才

和朋友一同去电影院看了《匆匆那年》,勾起了对学生时代的回忆。诸多美好与伤怀的往事如一张尘封的碟片,慢慢放映出来。

电影里,方茴和陈寻的爱情,由最初的美好到最终的分手,透着刻骨铭心的痛。其实,爱情原本就这样,在没有成熟的青春年少时,天真和浪漫曾一度让人醉心梦中,那些隔阂与排斥也就成了次要。但在时间洪流的冲洗下,那些爱的誓言不再坚定,不再掷地有声,爱也就变成了伤。

我同情方茴,因为她想要的爱并没有如愿以偿,在爱情的国度里,方茴像一粒接受阳光雨露的种子,还没有尝尽爱的甜言蜜语就走到了尽头。但她爱了,没有后悔。留下了伤痛,她甘愿承受。相反的是陈寻,他把爱情当做一种游戏,想当然地去触碰,又想当然地去移花接木,在爱与不爱中,他失去了方茴,也悔不当初。

记得大学时候,宿舍的阿力也是如此,他爱上了中文系的林夕,却没有爱得深沉。分手多年,他每每念及此事,心中多有不舍,可是有缘不珍惜,有爱不去叠加,爱情只能是一张没有刻字的白纸,那些油墨的馨香也只能留在梦里。

每个人都幻想一爱到底,但现实中总有诸多不易。在那些逝去的青春里,每一段旅途中,有的人爱得轰轰烈烈,有的人与爱擦肩而过,不管结局是否完满,都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匆匆那些年,回想起来总有许多不言而喻,我们总会在时光中去打捞一些旧梦。因为年轻,因为对爱的放纵。

电影结尾的一句话令我潸然泪下,“不悔梦归处,只恨太匆匆。”谁说不是呢。当年爱得那么匆忙,却依然无怨无悔,当年那些乳臭未干的学生,如今进入而立之年,多少有种梦如初醒的感觉吧。

岁月不饶人,就像方茴,当她站在巴黎桥上倚栏凭望的时候,她是否想起那个在篮球场上所向披靡的陈寻如今蓄起了胡须?

爱情没有值不值,只有真不真。真的时候,那句对不起,已经足以痛彻心扉。

(作者为中国石化作协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在《读者》《岁月》《美文》《华夏关注》《南国博览》等杂志发表文学作品数百篇,著有散文随笔集《爱到无声不染尘》)

说 话

辛建斌

一生爱写字,爱说话,因文惹祸、因话惹祸的事情还是无法避免的,但谁也管不住说话这张嘴,这已无奈地成为我的一种生存方式了。其实,回想起来说了大半辈子话,大多也是废话,而正是这些废话,组成了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斑斓多彩丰富的人生。

可现在,我的状态反倒是不太说话了。

因为我的语言库里不乏投枪匕首,一不小心会伤人的。我在工厂时,有位郭姓朋友,挺好的一个人,后来调到厂办开车,还给厂长当过几天司机后,这下不得了了,趾高气扬地逮谁骂谁,任何职工想搭他的顺车,门都没有。听说有一次,他孩子的老师——子校一位德高望重的女教师有急事要去市里,在马路边看见自己的学生家长开着车过来了,就高兴地跑上前去摇手挡车,郭司机竟伸头窗外,恶狠狠地骂一句:“不想活咧,想死呀,你个老东西!”脚下一加油门,风驰电掣而去。此事在子校反响很大,令不少老师很难过。之后有一天,我们一伙人在西安参加完厂里一个新产品新闻发布会,坐上一辆依维柯回咸阳,车上还有厂级领导和厂里的中层干部,开车的就是郭司机。车一上路,他看见我就兴奋地爆起了我的笑料,以搏得大家欢喜。起初我没有在意,无非是一些不伤大雅子虚乌有的男女之事,可他说得兴趣盎然,听着听着,我就想起了子校那位德高望重女教师的遭遇,我就有点不高兴了,就很严肃地对郭司机说:“老郭,人贵有自知自明,你要永远记住,你就是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现代骆驼祥子,你不是厂长,也永远当不了厂长,你和我一样,都是社会底层小人物,你以后还是要对自己的同类普通职工好一些,给自己也留条后路。”热闹的依维柯霎时寂静,大家都睁大了眼睛,轰地笑声暴起。之后的日子,郭司机见了我,老远就热情地打招呼,之后的岁月,还开车送我回过几次长安老家,令我反倒不好意思。

但爱热闹的禀性难移,到新的单位后,大家依然爱和我开玩笑,仿佛我已修炼到了无故加之而不怒,猝然临之而不惊,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境界。我就常常想起伟大的高鹗,因为他受到很多批评,却不能辩解。但在合适的场合,重要的时刻,对先出手砸我洋炮的小头目,我还是做过小小的反击,只要我一开口,宝刀出鞘,对方形象轰然坍塌,并毫无反手之力,求和告饶:“辛哥,我投降,咱以后永远是统一战线,不许互相砸洋炮,光表扬。”我说好。

很久以来,我常常拔剑四顾心茫然,苦无对手,或不屑理论,我明白,很多人的玩笑,是为了表明他和我之间的友好关系,友情是需要珍惜的;我更明白,有些人,他可以咧着嘴随意地对你品头论足,乱开你的玩笑,而决不允许你开他一句玩笑或有一丝的不恭。

现在的同事大多和我的儿子、女儿年龄差不多,我的职称也从“老辛”上升为“辛老”,若和孩子们开玩笑、打嘴仗,已是一件意义轮空的事情,我应该学会自重。所以更多的时候,我都是一副沉默是金的嘴脸,落入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的俗套。

艺无止境,学习是终生的事业,在语言表达领域,藏龙卧虎,而我刚刚上路,还是个新兵。

小时候,村上有个范老五,爱说话,他出现在哪里,哪里就是一片快乐,悦人悦己,岂不快哉!他说出的话,就像在演小品,社员爱听,队长也爱听,男女老少都高兴,他简直就是一本文学名著,全村人都喜欢他。

前些年,偶遇一位策划大师,他在我的文友家,刚刚看完我的一篇小说征求意见稿,一见面,他就将我的那篇小说讽刺挖苦得让我无地自容,羞辱得我只做检讨,尤其对他批评语言中比喻、拟人、夸张、双关、借代、设问、反语等修辞手法的娴熟运用,对他的语言表达才华佩服得五体投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当场拜为师兄,当年春节,带着夫人和礼品去师兄家拜年。

我觉得,语言表达乃是一种才华,它需要学养,更需要历练。

(作者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咸阳市作家协会理事,咸阳市职工作家协会副主席)

undefined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