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版 谋划“十三五”教育教学改革新思路制定新措施 描绘新蓝图
我校召开2015年教学工作会议
本报讯审度时宜、虑定而动,汇聚众智、谋划发展。12月24日-25日,我校隆重召开2015年教学工作会议。大会以“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主题,以“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强化责任,求实创新”为主要任务,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精神,总结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分析当前本科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理清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明确今后本科教学工作发展的方向、目标和主要举措,凝聚人心、鼓舞士气,激发和增强全体教职工自觉投身教学改革、共谋师院发展的热情和决心,为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强校、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发展战略,促进学校又好又快发展夯实基础。
校领导,教授、副教授,博士,青年教师代表,副科级以上干部,学生代表参加了会议。副校长舒世昌主持开、闭幕式。
24日上午9时,大会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开幕。党委副书记李宗领致开幕词。他指出,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立德树人”的基础。召开本次教学工作会议意义重大深远。希望与会人员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围绕大会主题和任务畅所欲言,建言献策,把这次教学工作会议开成一次统一思想、坚定信念的大会;开成一次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大会;开成一次继往开来、再创辉煌的大会。
校长方明作了大会主题报告。报告回顾了“十二五”期间我校本科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当前教学工作面临的基本形势,提出了下一步教学工作的基本思路、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详见3版)
开幕式结束后,全校分十四个小组进行了近六个小时的热烈讨论。分组讨论中,与会代表集体讨论了“校长教学工作会议主题报告”、《咸阳师范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共同学习了校党委、行政联合发文《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决定》,大家以强烈的主人翁意识,从自己内心深处对学校的炽热情怀出发,围绕报告、规划、文件,结合实际,深入思考,畅所欲言,建言献策,就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思想观念转变、专业优化、教改巩固、质量提高、内涵提升、特色凝练、师资建设、合作教育、第二课堂及教学基础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在25日上午召开的闭幕式上,各小组组长汇报了分组讨论情况。
党委书记刘彬作了讲话。就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切实抓好本科教学工作,刘书记强调要做到“三个不动摇”:一要抢抓机遇,坚持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不动摇;二要统一思想,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三要强基固本,坚持质量立校不动摇。(详见2版)
刘书记强调,各学院、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学习本次会议精神,将具体要求落实到日常工作之中,切实做好贯彻落实。刘书记希望全校上下在这个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既不固步自封,更不夜郎自大,而要求实创新,勇往直前,主动求变求新。全校师生员工在此次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团结努力,夯实教学工作基础,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开创我校教学工作新局面。
25日上午11时,大会完成所有议程,在全体与会人员合唱校歌中圆满闭幕。
(党委宣传部供稿)
学校召开党委中心组集体学习会
本报讯12月22日上午,校党委中心组召开集体学习会。会议由党委书记刘彬主持。
会上,党委中心组成员集体观看了保密教育宣传片。随后,党委宣传部部长李养民领学了《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
最后,刘书记强调,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领导干部及相关工作人员要提高保密意识、做好保密工作。会后大家要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以《通知》精神为指导,开好教学工作会议,科学谋划学校“十三五”规划。(党委宣传部供稿)
干部培训
学校举办处科级干部培训会
邀请西北大学梁忠民教授作报告
本报讯12月15日,学校举办了处科级干部培训会,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梁忠民教授应邀作了题为《领导力、执行力与领导艺术》的报告。校党委书记刘彬、纪委书记王启和、副校长马智勇,全校处科级干部,经济与管理学院、政治与社会学学院部分教师,学生干部代表听取了报告。报告会由党委副书记李宗领主持。
报告会上,梁忠民教授从领导力的构成与特点、领导与管理的区别、领导执行力与提高、领导艺术与运用等四个方面对领导力、执行力与领导艺术作了系统阐述。梁教授的报告结束时,与会干部师生报以热烈的掌声。
李副书记总结报告会时讲道,梁教授的报告是一场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领导学课程,思想深刻、视野开阔,语言平实、风趣幽默,概括精辟、逻辑严密,理论性与实践性兼具,使与会干部、师生深受启发。希望同志们在今后的工作中思考体悟梁教授的报告内容与理论实践,按照“三严三实”要求,不断提高自己的决策力、执行力、领导力,推动学校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
报告会由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科技处主办。
(党委组织部 供稿)
我校与西安体育学院签署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
本报讯12月2日,我校与西安体育学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签字仪式举行。我校校长方明和西安体育学院校长周里代表双方签订了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书。我校党委副书记李宗领,西安体育学院副校长文立新、刘新民出席签字仪式。
根据协议,西安体育学院统一组织研究生招生、培养和就业指导,遴选和考核指导教师,进行研究生日常管理等。我校参与研究生招生、培养和日常管理,向西安体育学院推荐研究生指导教师人选,为培养研究生提供必要的场所和工作条件。被遴选为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我校人员,可与西安体育学院导师一起联合招收研究生。
签字仪式上,双方表示希望不断加强和深化两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学科建设工作和教育教学事业快速发展。
我校党委(校长)办公室主任李广生、科技处处长王长顺、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李万鹏、体育学院院长陈小龙,西安体育学院党政办、研究生处、科技处相关负责人参加了签字仪式。
(学科建设办公室供稿)
学术报告
长春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德江教授来我校作报告
本报讯12月23日,应学校邀请,长春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德江教授来我校作了题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若干问题探析》的报告。报告会由校长方明教授主持。我校校领导、处科级干部、教授、副教授、博士以及教师代表共500余人聆听了报告。
报告会上,张德江教授就“人才培养的分类”、“高校转型发展:为什么转,转什么”、“应用型人才培养需特殊注重的几个要素”和“应用型人才培养若干具体问题探微”四个方面作了详尽分析。他讲道,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是国家、社会和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各地方本科院校要积极应对这一新要求。针对应用型人才培养,他提出了重新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环节、丰富第二课堂和开展有效的合作教育等很好的建议。
校长方明对报告会作了总结。他指出,张德江教授的报告见解深刻,为我们开阔了视野,对我校下一步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报告会前,党委书记刘彬、校长方明、副校长舒世昌会见了张德江教授。副校长舒世昌陪同张德江教授参观了我校“十二五”教育教学成果展。
此次报告会是我校2015年教学工作会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由教务处、高等教育研究所、科技处主办。
(教务处供稿)
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正斌教授来我校作学术报告
本报讯近日,应我校科技处和经济与管理学院邀请,西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西北大学工商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正斌来校作了题为《我国经济发展与企业战略选择》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罗利丽教授主持。500余名师生聆听了报告会。
报告会前,党委书记刘彬、党委副书记李宗领、纪委书记王启和会见了王正斌教授。
报告中,王正斌教授紧紧围绕我国实现“十三五”目标所坚持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厘清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就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产能过剩、企业成本增加、房产库存过多、金融风险加大等九个突出问题作了深入分析。他指出,我国经济政策正在发生着从“需求管理”到“供给管理”的转向。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从差异化、数字化、市场化、社会化及大众化等角度着手,进行战略选择。王教授的报告得到了师生热烈的掌声。
最后,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罗利丽教授总结报告时讲道,王正斌教授旁征博引,理论联系实际,融贯中西,开阔了我们师生的学术视野,使我们享受了一次精神大餐。
(科技处经济与管理学院供稿)
校领导参观我校“十二五”教育教学成果展
本报讯12月23日下午,校领导参观了我校2015年教学工作会系列活动之“十二五”教育教学成果展。
成果展上,各二级学院以丰富的图文资料,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各单位“十二五”期间在课程建设、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实践教学、创新教育、校企合作等方面取得的主要教学成果。
参观过程中,党委书记刘彬肯定了各二级学院取得的丰硕教学成果,他指出举办教学成果展旨在搭建各二级学院互相学习、相互借鉴、交流经验的平台,希望各二级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强化质量意识,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校长方明鼓励各二级学院要依托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加强大学生的实训就业能力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部分二级学院院长陪同参观。(教务处供稿)
学校召开2014-2015学年度学生表彰大会
本报讯12月17日下午,我校召开2014-2015学年度学生表彰大会。校党委书记刘彬、副校长舒世昌出席会议。党委副书记李宗领主持会议。
会上宣布了《咸阳师范学院关于颁发2014-2015学年度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的决定》、《咸阳师范学院关于颁发2015年秋季学期国家助学金的决定》、《咸阳师范学院关于颁发2014-2015学年度校级奖学金的决定》、《咸阳师范学院关于表彰2014-2015学年度先进班集体、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及单项先进个人的决定》、《关于表彰2015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等表彰文件。
随后,与会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校级先进班集体”、“暑期社会实践先进集体”、“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带队教师”、“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校级优秀学生标兵”、“校级优秀学生干部标兵”等颁发了荣誉证书、奖牌。
会上,党委书记刘彬作了讲话。刘书记对获奖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表示祝贺,对2015年的学生工作给予了肯定。刘书记在讲话中对全校同学提出了四点希望:一要坚定信念,树品立德,志存高远;二要增强动力,勤学善思,模范带头;三要乐于实施,勇于创造,提升素质;四要明辨是非,自强自立,健康成长。最后,刘书记希望全校学生站在新的、更高的起点上,携起手来,勤奋学习,励志进取,知行合一,早日成才,以自己的辛勤汗水谱写人生壮丽的青春篇章。
最后,李副书记要求广大学生和学生工作者深刻领会贯彻刘书记讲话精神,以本次表彰大会为契机,从学生行为习惯、创新创业教育、学生资助改革等方面不断推进学生工作,推动学校科学、健康发展。
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主任李广生,党委学工部部长、学生处处长刘伟,校团委书记宁海军,教务处处长姬建锋,各学院主管学生工作领导、辅导员,受表彰学生及学生代表参加了会议。
(党委学工部、学生处供稿)
图片新闻
11月28日,我校举办了2016届毕业生供需洽谈会。本次洽谈会吸引了来自陕西、北京、四川、福建、河南、浙江、江苏、广东、重庆、云南等多个省区的265家企事业单位参加。洽谈会提供了以教育类、文员类、电子信息类、化学化工类、艺术类为主的7000余个岗位,共有校内外5000余名毕业生参加了洽谈会。在洽谈会现场,用人单位与毕业生进行了深入的接触和洽谈,最终有1500多位求职者通过面试、笔试达成就业意向,有近百名毕业生现场签约。
(招生就业处供稿)
副校长马智勇前往教学学院和有关职能部门座谈调研
本报讯近日,副校长马智勇带领国有资产管理处处长徐文强、后勤处处长王振海,走访了校内各学院和国际交流处、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培训学院等单位,就“十三五”规划——校园建设规划和后勤、国资服务保障情况等进行了座谈调研。
调研中,各单位党政领导从“十三五”校园建设整体规划出发,就数字化和智慧型校园建设,行政办公和实验实训楼、运动场地建设,大学生活动中心和住宿条件改善,大学文化建设,图书馆利用,教室管理,校园学术氛围营造,校园道路和车辆管理,教工食堂和住宅建设,新校区合并,植被绿化,物资配备,日常维修等提了很好的建议。
马智勇副校长对各单位的工作表示肯定,对大家为学校建设付出辛劳表示感谢。他强调,编制“十三五”规划是关系到学校未来五年发展的大事。校园基本建设规划是“十三五”规划的子规划,一要科学合理,二要切合实际,三要广泛听取意见,充分酝酿讨论。同时,他希望后勤和国资部门认真吸收各单位的建议,提高管理服务意识,为学校发展作出新贡献。 (国资处供稿)
标题新闻
●我校召开“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会
●我校召开共青团工作会
●市长卫华一行来我校检查指导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
●团省委副书记徐永胜与我校团干部、学生代表座谈
●美国兰道尔夫-麦肯学院(Randolph-Macon College)代表团、美国北卡GCA盟校组织中国区代表、北京盛世辰达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代表来我校访问
●新加坡TEG国际学院黄文职常务副校长一行来我校访问
●第九届全国青年科技史学术研讨会在咸阳举行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滕艳辉博士和唐泉博士合作完成的《纪元历>日食算法及精度分析》获得陕西省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论文类)
●我校24项科研成果获咸阳市第七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暨优秀科技建议奖
●化学与化工学院教师陈佑宁博士获得“第三届咸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化学与化工学院副院长尚永辉博士获得“第四届咸阳市青年科技奖”
●咸阳市干部自主选学第四班次在我校举行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联体服务在我校挂牌启动
图片新闻
我校代表队在2015年陕西省大中专学校规范汉字书写大奖赛中荣获桂冠
四版 副 刊
为梦想造楼梯:“龙套”冯小刚的影帝之路
新闻1301班刘朝霞
近日,冯小刚凭借在电影《老炮儿》中的精彩表演获得了第52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的最佳男主角奖。俗话说“演而优则导”,冯小刚不但反其道而行之,还一举拿下影帝,可谓“人生赢家”。不过,还有一句话叫“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冯小刚此次一举拿下金马影帝离不开他多年的导演经历,离不开他二十余年的“龙套”演员经历,也离不开母亲、妻子和朋友们的帮助。
提到冯小刚大多数人都会想到他是中国电影导演、编剧,是贺岁片之父,其实冯小刚的演员生涯比导演生涯开始得早多了。在1994年与郑晓龙合作拍摄导演处女作《永失我爱》前,美工出身的他就已经在影视作品里跑龙套了。比如,客串过倒卖黄金的贩子、偷井盖的贼、货车司机……给我们印象深刻的有《功夫》里的被斧头帮砍死的鳄鱼帮老大、《建国大业》里的黑帮老大杜月笙、《让子弹飞》里吃着火锅唱着歌突然被炸死的真师爷……这些鲜活的各具特色的角色,让观众对这位长相略为怪诞的龙套演员过目不忘。
这次在《老炮儿》里冯小刚也饰演了一位父亲,与19年前在《我是你爸爸》里饰演的父亲有些类似。只不过这次的父亲,不软弱了,变成了一个坐过牢横行过北京城的霸气六爷。在六爷的字典里,规矩是天,他对现在不懂事儿的年轻人多瞧不上眼,遇上了不懂规矩的“生瓜蛋子”,多想悉数调教一番。直到自己儿子卷入一场纠纷,他才发现世道变了……冯小刚用他自己的独特演技和卓越的角色理解夺得了影帝的奖杯。
冯小刚其实也是有着一把辛酸泪的人,一路走来并不容易。在这条路上,他的身后有两位女人是他前进方向上的动力:一位是令人尊敬的母亲,一位是贤良的妻子。
冯小刚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普通家庭,年少时父母离异,自幼他就和母亲以及姐姐共同生活。冯小刚的母亲身体很不好,离婚后45岁时身患癌症,47岁患脑血栓,此后长达16年瘫痪在床,但是她始终以坚强的精神鼓舞着儿子冯小刚,她曾经在病痛中对冯小刚说:“儿子,你将来会顺顺利利的,因为所有的苦难都让妈妈一人尝尽了,只要你有了出息,妈妈的罪就没有白受!”应该说冯小刚的生活经历对他的创作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万人瞩目的背后,依然有说不出的苦衷,比如他和徐帆的结合,1991年冯小刚在拍摄电影《大撒把》时,结识了演员徐帆,在感情与道德的纠结下,1999年冯小刚与前妻协议离婚并和徐帆走到了一起。他们是令人羡慕的夫妻,多少年来,他们夫唱妇随,互相爱慕和支持,一路风风雨雨地走来,颇为不易。冯小刚的女儿说,她和继母的关系非常好,如同亲生。两位母亲的关系也相当好,徐帆也很大度,支持丈夫宝贝女儿并且贴补前妻的生活。
一个优秀的女人,就是在事业和生活上给丈夫提供帮助,做好厅堂上的好搭档,做好厨房里的贤内助。
冯小刚被誉为娱乐圈的“小钢炮”,向来敢怒敢言,在业内一直以敢说真话著称,以至于有人说他耍大牌、没素质等等,但是他一直都没有因为别人的评价而去改变自己,他用自己的天赋和坚持导演了一部部脍炙人口的作品,交出了一份份完美的答卷。
冯小刚因为长时间的工作,患有白斑病很长时间了,他曾发微博描述自己的病情:“常遇热心人苦口婆心劝我治疗脸上白癫风且免费献出祖传密方,在此一并叩谢。这病在下就惠存了。不是不识好歹,皆因诸事顺遂,仅此小小报应添堵远比身患重疾要了小命强。这是平衡。也让厌恶我的人有的放矢出口恶气。再者即便治愈,我也变不成吕布、黄晓明,顶多就一不用打底色的杜月笙。”
母亲坚强生活的强大信念、妻子的贤淑大度使得冯小刚能够在这条“新鲜的老路”上一路向前,披荆斩棘。冯小刚在《不省心》一书中写自己的亲人、家事。他说:“看着那样一条新鲜的老路,这条路上却布满熟悉的脚印。”
冯小刚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的导演,他始终把目光投向喧闹的现代都市生活和市井平民的精神状态,他的电影继承了王朔小说中的游戏、反讽等特色,进而把“游戏”扩大到了整个市民文化。在贺岁片中他把对生活的调侃,对人生的戏谑和对主流文化的揶揄推向了极致。
冯小刚作品风格以京味儿喜剧著称,其导演过的电影总票房超过20亿,是中国内地最具有电影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之一。近年主要电影作品有:《甲方乙方》《集结号》《大腕》《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等。连续四年获得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三届百花奖、一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他还担任了2014年春晚的总导演,他说,春晚有一种强大的力量,会无形地告诉你,春晚有春晚的规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观众越狭窄的晚会,越能彰显个性,春晚的第一个初衷却是要照顾“最大多数的人”。要照顾又照顾不好众多的口味和意见,这个悖论是春晚的巨大挑战,也是它的真正魅力所在。
冯小刚一直以普通观众的口碑建立起自己独特的电影风格,作为一个没有经过正规大学学习的导演,他的艺术成就可能比不上张艺谋、陈凯歌这些从专业电影学院毕业的专业导演,但是这不能否认他的作品深处的小人物的大智慧,至少这些人打动了中国观众,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走进电影院。
正如有人总结的那样,有机遇,且不乏天赋;长期的努力,且能承受委屈与辛苦;还有慈爱的母亲、贤良的妻子、一大帮事业上的朋友,也许就是这些因素成就了今天的冯小刚,使他从一个相貌平平的苦孩子,成为众人瞩目的大牌导演,还可兼得影帝的称号。他用努力坚韧为梦想添一砖一瓦,他用执着严苛造得高楼大厦,
可谁又能懂得他在“造楼”过程中的艰难与无奈呢?
常被错用的两个汉语词
李智敏
“从小”和“亲生”是多年来较为常见的被错用的两个汉语词。
先说“从小”这个词。
例如,央视有个关于多陪陪老爸的公益广告:“我爸呀,从小就教我下棋……”。在日常口语中“我妈从小就要我讲究卫生”之类,更是成为习惯性表达,没人意识到有什么不妥。
稍稍想想,就会发现,爸爸妈妈都还小,“我”在哪里呢?还没有“我”,又怎么“教我下棋”?那样的表达错就错在不合常理。
语法规则是从现实规则中提炼出来的。从语法的角度讲,处在最前的“我妈”、“我爸”之类词是主语,后面的动词 “教”、“要”都是就主语而言的,是谓语。其中“从小”作为谓语“教”、“要”的时间状语,指定了主语和谓语的时间性,加强了“我爸从小就教我怎样怎样的”的意义表达,这样的语法格式和现实情况是冲突的。
从确切的语法关系上讲,主语应该是“我”。应该这样表达才是对的:“我从小我妈就教我……”,“我妈教我”是语法主干成分“我从小”的一个从句,即前者是隶属于后者的。这样表达化解了语法格式和内容表述的冲突。但是这样的表达格式与口语表达习惯不符。如果要求既符合口语表达习惯又语法正确,把“从小”移到最前面,这样说:“从小我妈就教我……”。这看起来好像没有主语,实际上“从小”一词本身隐含的就是“我从小”的意思,显然主语就是“我”,而不是“我爸”,这样就合乎语言的规范表述。
所以我的建议是,遇到需要表达此类意思的,说成:“从小我爸就……”,就很好。
再说“亲生”这个词。
现实中,“赵x是赵小明的亲生父亲”这样的说法相当普遍,在各种各样的媒体中也反复出现,让笔者感到不可思议。
“亲生”这个词意义很明确,而且用法也很严格,就是说谁生谁是有严格顺序的,不能反过来说。“生”这个单音词只能说父母生了儿女,不能说儿女生了父母,而变成双音词“亲生”难道可以反过来说吗?显然不能。举例来说,一个老者说“这是我的亲孙子”,不能说“这是我的亲生孙子”,更不能反过来“小苗说:‘这是我的亲生爷爷’。”可见“亲生”这个词用法也很严格,使用不能随意。
汉语是很丰富的语言,“赵x是赵小明的亲生父亲”这样的错误说法完全可以、而且很容易表达成:“赵x是赵小明的生身父亲”。“生身”这个词完全不陌生,是个很常见的词,但是现实表达中却恰恰把它忘了,这不奇怪吗?
所以我的建议是,遇到需要表达“某甲是某乙方的亲生父亲(母亲)”这类意思时,说成“某乙是某甲方的生身父亲(母亲)”就好。
(作者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陕西小记
思政1301班唐建春
由于专业关系,大学期间共有四次外出见习的机会,也使我得以和老师同学一起去陕西的一些地方走访参观,长长见识。
陕西给我的印象是每一寸土地都有故事,好像每一缕空气都来自过去。因为特殊的地理原因,陕西省被分割成陕北、关中和陕南。我们班第一次见习去了陕北红色圣地延安。那时正值春天,咸阳的花期正盛,我以为延安也应是姹紫嫣红。当火车爬上黄土高原,放眼望去,以往书中所见的千沟万壑跳出来,湛蓝的天空,车窗外的山头一个接一个,但还少有生机。只有河谷处的桃树、梨树正在吐蕾,遂感受到“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韵味。到延安后,坐公交车去延安大学,延河横穿城市,柳树初芽袭来春天的气息,“万众瞩目清凉山”翻开历史的记忆,一路看一路想,不知不觉就到了延安大学。我们住在仿窑洞的酒店,酒店沿着山体向上而建,既壮丽又具有延安特色。特别的居住环境,对于我这个南方人来说,完全是震撼。
在延安的几天,用一颗虔诚的心去倾听这个城市,感受它,好像这里的每一缕空气都还涤荡着往日革命先辈们的血色热情。我们参观了杨家岭革命圣地,庄严的七大会场还保留当时的模样,一间一间的办公房屋也还留着革命先辈们兢兢业业的气息,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人居住过的窑洞依然完好。那是我第一次见窑洞,担心住着不安全;那是我第一次见土炕,感叹北方人民取暖的技巧;那是我第一次……我们坐在毛主席昔日住过的院子里,看着他的菜园,听讲解员说这里发生过的故事,去感受当年,也由衷地敬佩毛主席在艰苦的环境里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策略和魄力。现如今,延安也正如它辉煌的历史一样蒸蒸日上。
第二次见习去了宝鸡。宝鸡是著名的青铜器之乡,历史源远流长。我们在青铜器博物馆观赏了很多的稀世珍宝,商周时期的景象也随着一个个精美的青铜器铺展开来,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之感也油然而起。博物馆的记录有一幕让我很感动:当地居民盖房挖出的青铜器均上交政府,当时心里嘀咕着:“陕西人民真的很伟大。”走在宝鸡街头,也感受到了纯纯的民风。在宝鸡几天,特地去了唐末秦王李茂贞及夫人的陵寝,第一次进入古人的坟墓,在讲解员的讲解中大致了解了唐代王侯墓葬风格特点,也真实地看到了古人对陵墓设计的智慧,也是在进入地宫的那一刹那,才真正体会到历史给了陕西太多的眷顾和光荣。
陕西关中是中国的陵寝文化圣地,有太多的王侯将相安息于此。如果没有真正来过陕西,我不会想到古代皇室的陵墓是那么肃穆,也正是因为陕西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记忆,所以每年都有游客络绎不绝地前往兵马俑、乾陵等地参观瞻仰。
第三次见习就在咸阳,参观游览了袁家村、马嵬驿等地。这两个地方虽是仿古建筑,可惜现代的旅游气息有点浓厚,除了吃好玩好,基本了解了关中房屋半边盖的特点外,我已经忘了我被什么所惊艳了。
最后一次见习刚过去不久,去了安康。去时安康还是绿意犹存的状态,和关中相比则是别具一格的美丽。因为我来自南方,所以安康之行旨在完成见习目的的同时再去珍惜和同学们一起相处的时光,因为我们都深深相信,这很可能是最后一次全班同学一起出来了。安康的风景很美,汉江穿城而过,在夕阳中尽显壮阔,夜晚则越显温柔。安康四周的风景也很好,环山袅袅,早晨犹如仙境,我们去了当地颇负盛名的香溪洞,这里的风景清幽,空气清新,让很多陕北、关中的同学大为赞叹。香溪洞并非洞,而是自然风景区,由一个又一个小山谷,一片又一片的树林和其中的无数山洞构成。我们于其中听鸟语,爬天梯,踩树叶,寻水源……在香溪洞度过了美丽轻松的一天,算是给繁忙的学习生活一次假期,也留下了美好的大学记忆。
因为有了这四次见习的机会,有幸能够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出去学习旅游,才有了我大学的精彩时光。而我也总算不悔初衷,喜欢上这里的一切,以后毕业离开,若说起陕西,我会为我曾在陕西生活过而自豪,因为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充满了回忆和辉煌。
图片:视传1401班鲍少飞设计
诗两首
美术学1301班殷朋超
《冬日帖》
碎嘴的落叶早已按捺不住
和风谈起了一场说走就走的爱情
雪花瞪着眼
在千里之外的高空徘徊
等待着恰好的时机
唯有喜好冬眠的蛇和我一样
做好一切准备
等待冬日做我的诗眼
《陕北写意》
牧羊人的长鞭打破黎明的寂静
鸡鸣催醒墙角的锄头
太阳从山的缝隙里探出头来
一声声信天游在山间回响
满山遍野的大红枣怀揣一团喜事
挂灯笼 贴窗花
续写陕北风情
为雁而歌
——缅怀雷抒雁
岳连义
一
泾河
你可记得
一只大雁从这里起飞
唱着热情的忧伤的歌
把正义战胜邪恶的烈火点着
熊熊烈焰中
这只大雁成了一只洁白的天鹅
当他飞过
预示着春的葱茏
昭示着季节的流动
他是春的使者
泾塔上的风铃啊——
你最爱唱歌
你可听过
一只大雁唱着热情的忧伤的歌
在微风摇曳的小草里
听小草诉说
和小草一起唱歌
伸长那不屈的脖子
为真理正义呐喊
何惧喉咙干涸
二
泾河
你有许多传说
一只雁的故事
也请记进史册
这大千世界的精灵啊
不惧雷雨
不畏跋涉
看那迁徙的雁群
一生爱的执着
飞过高山
飞过五更晓月
追求自由清新的生活
为了美的灵魂
宁可逃脱忍的躯壳
小草在歌唱
响彻全中国
为光明唱罢这首歌
压抑的情感得到真正解脱
三
泾河
伴着你跳动的脉搏
一只奋飞的大雁
唱着热情的忧伤的歌
飞向遥远的天国
他眷恋着古老的泾河
回家的大雁啊——
别忘归来的嵯峨
衔来一枝吉祥的小草
带回和煦的春风
还有那如椽的巨笔
为人民而歌
这只永不迷途的雁啊——
你带着人民的寄托
飞向了太阳
飞向了苍穹
新书评介
无疆丝路
——评徐伟《丝路无疆——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研究》
薛峰
近日,好友徐伟新作《丝路无疆——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研究》在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细细读来,不觉欣喜不已。徐伟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现任职于咸阳师范学院,多年来研究成果丰硕,该本专著便是其学术研究的代表作。该书选择了成立于1940年的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为研究对象,全书分四个大的章节分别从考察团的成立、行程、路线、成果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而综合的研究,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学术上对于该团体研究的空白,而且也通过另一个角度探寻丝路上的艺术和文化。
1940年,留法归来的艺术家王子云带领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远赴川、陕、豫、甘、青五省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艺术考察。在历时五年多的考察行程里,考察团深入古墓、古寺、石窟、洞穴等地,对存在的艺术文物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察、搜集、整理,对我国的艺术文物进行了抢救式的保护研究。在七十多年后的今天,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的人和事随着时间的推移都已经慢慢地被人们淡忘。本书通过大量的历史资料和相关文献,系统梳理1940-1945年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的成立、学术宗旨、行程路线和考察成果等脉络,结合历史学、艺术学、考古学及美术考古学等相关研究理念,将考察团放入考古史、美术教育的大背景里,通过大量资料,追溯考察团的学术历程。在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来综合研究该团对我国现当代艺术、文博、美术史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影响,并在以上研究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重新认识其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该书的重要特点和优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该书是一部系统介绍梳理和研究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的专著。以往对这一段历史的梳理和研究有两条主线,一是集中在考察团领导者王子云和何正璜的个人历史研究中,二是多散见于针对研究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过程的论文、著作中。上述两种研究路径最大的问题在于大众在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时候,往往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缺乏对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历史事实和历史背景的整体把握。《丝路无疆——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研究》一书中对考察团成立的历史背景做了全景式的描述和分析,并且对团队领导者和参与成员的身份和担负的考察工作内容、具体工作考察方法都做了较为详尽的梳理和考证,因而也能够最大限度的还原这一历史事件的本来面目,使得大众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考察团的来龙去脉。这对公众层面重新看待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的历史功绩方面功莫大焉。
第二,该书在考察团历史的一些具体存疑问题中也表述了自己的立场,并做了大量的考据实证工作用以支撑自身的观点。如考察团成立的具体时间问题上,学界一直有两种说法,作者结合王子云和其学生罗宏才等人著作中的表述细节,以及当时《大公报》刊登考察团招聘启事中的历史线索,明确提出考察团成立时间应该是1940年6月。这种对历史细节的考证在书中多有体现,说明了作者多年来对这一研究课题的深入程度。
第三,该书中对西北艺术文化考察团与敦煌艺术研究院的关系也做了梳理和研究。以往的研究中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虽有提及,但是多不深入。该书从时代背景和时代人物入手,分析了当时民国政府文化部门由于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的辉煌成果进而对敦煌艺术成就的重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结合当时民国政府要员如朱家骅、于右任和文化名人张大千的言行,从而将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较为清晰地梳理完成,也让读者更加体会到考察团带来的持续的历史文化影响。
此外,该书用专门章节论述了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的成果对中国美术史学科建设和美术史教育的影响,这在其他相关研究中也独树一帜。关于考察团的历史文化影响,现有著作中尚未从美术史教育这一方面入手研究。也正是由于作者多年来从事高校一线美术史教学的工作,他才能够从美术史学科的角度看到考察团在这一领域中的独特贡献。
近年来,随着国家提出“一带一路”的发展计划,针对我国西部地区的历史文化的研究逐渐成为学界的热点,当我们能够从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料积累中从容挑选,展开新的研究探索时,更不应该忘记几十年前那些曾经历经千辛万苦,筚路蓝缕抢救保护中华民族宝贵艺术文化财富的人们,正是他们的努力才让世人看到了无数艺术精品,体会到了中华文明的汉唐雄风,我相信他们的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会通过徐伟的这部著作感召后人。
(作者系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博士后,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