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版综 合
在学校2016年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会上的讲话
党委书记刘彬
(2016年11月11日)
各位老师、同志们:
大家好!
在全党和全国人民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之际,学校专门召开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工作会议。这是继人才工作会之后,学校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努力实现学校科学发展、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的又一次重要会议。
昨天,方校长就学校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向大会作了工作报告,全面阐述了我校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客观总结了“十二五”取得的成绩,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明确了今后的工作思路,提出了具体的方法措施,我完全同意。刚才,7个校级重点学科和3个校级扶持学科的负责人分别就本学科发展的方向、目标、措施等向大家作了汇报,展示了这次会议的初步成效。会后,大家要认真学习会议印发的制度和文件,学习贯彻方校长的报告精神,做好贯彻落实。
下面,我就进一步加强学校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工作谈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学科建设龙头地位
学科建设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龙头,科学研究是高校的基本职能和重要任务之一。对于我校来说,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对于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意义。加强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工作,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转型发展,提升办学层次,推进各项事业创新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学校深化综合改革需要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在教育领域深化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的新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贯彻创新发展理念,要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要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文化强国中做出自己的贡献,就必须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深化综合改革,坚持创新发展,找准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契合点,以丰富的创新成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第二,学校内涵建设和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建设高水平的大学,只有扎实推进内涵建设,以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为抓手,努力提升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逐步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第三,学校转型发展、办学层次的提升需要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顺应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大势,从“十二五”开始,我校就提出了提升层次的奋斗目标,确定了走转型发展的办学思路。而且在“十三五”规划中把申硕作为提升办学层次的重要任务。基于此,就需要我们更加明确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重要性,要科学总结并谋划学科建设,大力发展优势学科,建立和完善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机制体制,确保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上水平上台阶,为提升办学层次、实现转型发展夯实基础。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强学科内涵建设,不断提升科研水平,学科结构逐步优化,科学研究取得了新成果。但是,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造成这些不足的原因,我认为最为关键的是,我们对学科建设工作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还缺少那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有些同志没有把自己定位到做学问干事业的大局中来,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和评职晋升上,缺乏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动力不足,压力不够。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对于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面对“前甩后追”的激烈竞争,我们没有任何退步的余地。我们要以对学校事业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牢固树立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树立追赶超越的勇气,在充分认识学科建设是提升办学层次核心的基础上,把思想统一到学校的工作部署上来,全力推进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各项工作。
二、把握关键,全面提升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工作水平
首先,要强化特色,凸显优势发展。特色和优势是高校办学水平和竞争力的核心。学科建设之所以称为龙头,就在于它能够集中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从建校至今,我校就形成了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基本格局,而且不断保持并强化了这一优势。当前,国家的“双一流”战略和陕西省的“四个一流”建设计划,这对我们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下一步,我们要积极顺应我省“四个一流”战略部署,进一步凸显特色优势,凝练发展特色,推动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的全面提升。
第二,要推动创新,打造标志性成果。不论是“双一流”“四个一流”建设计划,还是学校转型发展、层次提升战略,都需要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处于领域发展的前列,在同类院校或者同类学科中争取强大的竞争力。而要跻身“四个一流”建设,实现学校三步走战略目标,我们就要坚持创新驱动,在推动科研创新和打造标志性成果上下功夫。要依托学校现有的资源,找准切入点,有组织地开展团队攻关,争取中省重大重点学科建设和科研项目,取得一批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益的标志性研究成果;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展前沿性、关键性、重大性问题的研究,争取在标志性成果上取得大的突破。
第三,要汇聚人才,打造高水平团队。高水平的学科建设队伍和科研攻关团队是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核心,是建设一流学科,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基础。一个学科如果有两三个重量级的学术精英,这个学科就能繁荣兴旺,就能带动一片。客观地说,我们现有队伍的整体学术研究能力还有待加强,高水平人才缺乏,是制约学科发展的一大瓶颈。因此,我们要认真落实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将团队建设作为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头等大事,善于发现、善于挖掘、善于使用高层次人才;不惜重金、下大力气引进急需的顶尖人才和领军人物,为我所用;真正爱惜人才、关心人才、感化人才、服务人才,避免简单、机械的管理;加大对学科骨干、优秀青年学者的培育力度,激励他们参与学科建设和项目研究,带动他们快速成长,形成完备的学科梯队;以学科和项目为依托,进一步整合校内外资源,组建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催生拔尖的学科带头人、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和高水平的科研奖项。
三、狠抓落实,不断推动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取得实效
做好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繁重、责任重大。我们要站在学校发展的全局和高度,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和需求,创新措施,狠抓落实,不断推动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取得实效。
一要加强领导。我们要建立健全学校把握方向、职能部门贴心服务、有关单位大力配合、各二级学院各负其责、各学科负责人具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努力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各二级学院领导班子和学科带头人要定期研究学科建设工作,明确学科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学校也将定期进行考评。
二要完善制度。这次会议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文件,初步搭建了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制度框架。今后,我们还要认真梳理现有制度,建立健全系统完备的服务机制和科学评价考核体系,真正发挥制度的指导、管理、监督和激励作用。
三要优化条件。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投入力度,对校级重点学科和扶持学科,分别给予了相应资助。在科学研究方面对各类研究基地、实验室、图书资料和信息网络等学校都在加大投入力度,以改善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条件。同时,学校还将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加强与社会企事业单位合作,或者借助外力,联合建设,不断改善科学研究条件。
四要抓好落实。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召开会议不是我们的目的,更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方校长就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的部署和安排,大家一定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学习,明确责任,抓好落实。各二级学院和各单位都要以方校长报告、学校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十三五”规划为指导,细化任务,明确时间表,制定适合实际的工作细则,动员广大教师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造性地投身到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各项工作之中去,推动工作有计划、有步骤、有成效地开展。
老师们、同志们,当前是学校改革创新、内涵提升的关键时期,转型发展、层次提升是学校当前面临的重大挑战,做好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工作意义重大。全校教师要统一思想,攻坚克难,乘势而上,为学校学科建设新跨越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健康发展,作出新的贡献,谱写新的篇章!
谢谢大家!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两学一做”为引领“三爱教育”结硕果
——美术学院党委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侧记
2015年12月以来,根据学校党委要求,美术学院党委为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持续推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扎实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2016年3月,按照校党委的统一部署,开展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为了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与学院政治学习、学生教育、教学工作、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起来,院党委制定了《中共美术学院委员会“两学一做”工作实施方案》。在学习教育中,院党委提出以“三爱教育” (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爱岗敬业)为抓手,切实转变学院的工作作风、教风和学风,确保了学习教育活动富有特色、取得成效。
一、“两学一做”引领学院中心工作
1.学党章党规,明确基本标准,树立行为规范
美术学院党委以支部为主体组织学习教育,采取例会学习、个人自学等形式,引导全体师生党员认真学习党章、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等党内法规,让党员真正搞清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掌握好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守住共产党人的基准和底线,弘扬共产党员一以贯之的作风和品格,自觉尊崇、坚守和维护党章党规。
2.学系列讲话,加强理论武装,统一思想行动
把学习系列讲话的落脚点放在武装头脑、统一思想、指导行动上,教育引导全体党员干部落实好“学而知”的要求,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深入领会系列讲话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战略思想,做到吃透实质、融会贯通;落实好“学而信”的要求,在思想深处信,在灵魂深处信,将理想信念真正转化为个人的价值追求和恪守信条;落实好“学而行”的要求,把学到的思想理论、形成的观念认识、获取的学习成果付诸具体实践,创造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果。
3.做合格党员,树立良好形象,发挥示范引领
学是基础,做是关键。美术学院(于右任书法学院)现有教职工34人,学生1337人。教师严重缺编,教学和科研任务压力大。为切实解决这样的矛盾和压力,美术学院党委要求全体党员干部增强政治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大局意识,身先士卒主动承担合班教学任务,并承诺确保教学水平上档次。要求老党员主动协助教研室主任分解教学任务,疏导年轻教师的工作情绪,使学院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二、“三爱”教育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美术学院(于右任书法学院)领导干部高标准严要求,以坚定的信念为师生服务,以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作风当好领头人。在日常工作中要求全体教工自觉践行“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爱岗敬业”的好老师标准,自觉爱党、护党、为党。敬业修德,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坚定理想信念,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1.领导率先垂范,落实主体责任
美术学院党委把开展“两学一做”问题整改同“三爱”教育活动、当前问题整改、不严不实问题整改贯通起来一起抓,教育引导全体党员教师,进一步树立“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爱岗敬业”的思想,讲政治、讲党性、讲担当,用实际行动展示共产党人的时代风采。同时,以落实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制度为基本依托,确保有效覆盖,努力取得满意成效。孙俊海书记在全体党员、教工大会上承诺,他个人“不花公家一分钱,不吃公家一顿饭”,并欢迎广大党员教师监督。
2.党委精心安排,扎实有序开展
为了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深入根植于全体教工党员的头脑中,美术学院党委开展了“爱与责任”大讨论活动、举行师德师风建设座谈会。在学习教育的基础上,围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研讨交流,促进师德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推动师德建设工作实现科学化、制度化,不断提高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水平,使爱岗敬业理念深入人心。
3.热心服务师生,取得显著成效
为树立新时期党员的新形象,规范全体党员的言行,支部开展了共产党员格言征集和展示活动,让每一位党员都从中得到了启发,获得了力量,振奋了精神,昂扬了斗志。领导班子与工会慰问了家庭困难的教师李慧民老师;慰问了李艳青老师以及家属生病住院的李琼老师。孙俊海书记以“不忘初心、拼搏学习、书写人生”为主题,为大一至大四的学生上党课,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完成好大学四年的学业,以良好的成绩回报社会。美术学院党委成员每人至少上一节党课,切实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此外,学院还多次召开毕业生考研动员大会,鼓励学生积极报考高水平大学的研究生。
三、“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成果显著
1.舍小家顾大家,教学建设出成效
2016年暑假期间,正值酷暑高温,美术学院的中国画临摹实验室和油画临摹实验室也正在加紧建设。在此期间教学秘书、共产党员谷菲老师舍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多次往返家与学校之间,配合学校相关部门完成了中国画临摹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并完成了油画临摹实验室建设的前期准备工作。正是有了谷菲同志的牺牲精神和关心系部建设的工作情怀,才使得学院实验室的建设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这不仅为学院实验室的投入使用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也使得本学期开学学生就能在已经建设完成的中国画临摹实验室完成相关学习。
2.校企结合铸品牌工程,爱生如子助学子成才
2016年5月,于右任书法学院与长征地产集团成功签约协作交流基地协议,这标志着学院书法教育与社会协作的正式开始,也为学生走向社会平台和提高社会认知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以上活动顺利开展的同时,长征地产还举办了以“阳光台”为主题的匾额题写活动,学院4名书法专业教师和部分学生参加了活动,5幅作品入围并获奖。同时,长征集团对2016年考上研究生的学生每人发放3000元奖学金。这不仅是对学生的鼓励,更是学院教师为学生打造平台,提供展示机会,让学生信心满怀地面对自己的学业。正是有了这样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于右任书法学院近年来才有了很大的发展,也有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力,成为我校对外宣传的一扇明亮的窗口。
我校于右任书法学院2013级1班学生孙建亮,结合课程学习所写的论文——《魏碑的临摹与创作》,被《中国书法》2016年第六期(总283期)刊登。该刊是中国文联主管、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是我国书法界最权威的学术性艺术类刊物。孙建亮同学此次论文的刊登,实现学院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在专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零”的突破,彰显了我校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本科教学水平,对今后书法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实践服务社会,立德树人成果丰硕
2016年暑期,美术学院团委书记辛志军同志在校党委、团委的指导下,组织以学院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为主的学生深入贫困山区,在旬邑县马栏镇前义阳村开展了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教师党员将“三爱”精神融入工作实际,吃苦在前,以做合格党员、优秀党员为目标,克服了困难,带领全体志愿者圆满地完成了社会调查、留守儿童送教、文化下乡、村级文化墙彩绘、慰问村民文化消暑等任务,并对志愿者进行了红色教育。这些活动的有序开展受到了当地群众及镇党委、村支部的一致好评。该文化扶贫先锋队暑期实践团被评为校级优秀团队,并被推荐到省上参加评选省级优秀团队,领队辛志军同志参评省级优秀个人。
4.真情关爱学生,悉心培养高水平人才
学院的核心是学生,学生的重心是学业。2016年暑假期间学院教师、共产党员徐淑坤、王晶两位老师更是牺牲了自己假期的休息时间,关心和帮助即将参加2017届研究生入学考试的107名毕业生。徐淑坤老师从考研的专业准备、学校选择、专业选择、报考流程等方面多次与学生沟通,并集中时间辅导学生专业课。王晶老师从国家统考科目的复习,专业课的准备,以及应试心理等方面对参加考试的学生进行辅导,引导学生正确面对考研带来的新挑战和新压力。经过两位老师的暑期辅导,准备参加考研的2017届考生,专业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也对2017年即将到来的考试信心满满。
正是有了这样一位位热爱学校、热爱学生、热爱工作的模范老师,仅2016年书法专业就有20名学生参加了考研,有13名学生分别考上了全国各类名校的研究生,美术学院(于右任书法学院)才有了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在全国上下开展“两学一做”的重要时期,我们的党员老师,把“两学一做”真真正正地落到了实处,转化为“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爱岗敬业”的教育精神。有这样的精神力量的推动,相信美术学院(于右任书法学院)一定能又好又快地发展。经美术学院党委扩大会议研究决定,授予徐淑坤、王晶、谷菲等3位同志为“两学一做”期间的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推进落实“四个全面”是时代赋予的重大使命。我们要求党员干部要不断加深对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的理解把握,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履职尽责勇挑重担,齐心协力攻坚破难,为学校各项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积极践行一个合格共产党员对祖国和人民的承诺,以高尚的人格和饱满的热情投入党的教育事业,为实现“中国梦”而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图片新闻
11月9日,校工会、党委宣传部主办、机关二分会承办的 “中国梦·劳动美”教职工摄影大赛展圆满结束。此次摄影比赛共征集到596幅作品,经过遴选,有178幅作品参展。摄影作品的评奖活动,主要通过公众二维码投票、专业评审专家评选两种方式进行,最终有12幅作品获得一等奖、25幅作品获得二等奖、38幅作品获得三等奖、50幅作品获得优秀奖。本次摄影大赛的成功举办,不仅活跃了校园文化艺术生活,提升了师生对艺术的观察力和鉴赏力,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时代正能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
(校工会供稿)
图片新闻
11月17日,中国咸阳师范学院—韩国新罗大学第二届韩语演讲比赛在艺术楼演播厅成功举办。本次比赛由我校和韩国新罗大学主办,国际交流处、教务处、学生处、团委、音乐学院、外国语学院共同承办。党委书记刘彬、韩国新罗大学校长朴泰学先后致辞,副校长毛龙灿以及来自各学院、各部门的600余名师生观看了演讲比赛。(国际交流处 供稿)
图片新闻
近日,我校教职工乒乓球比赛圆满结束。在混合团体赛中,职业技术学院分会、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分会、体育学院分会获得团体一等奖;政治与社会学学院分会、文学与传播学院分会获得团体二等奖;教育科学学院分会、机关二分会、图书馆档案馆分会、外国语学院分会获得团体三等奖;职业技术学院分会、机关一分会获得优秀组织奖;在单项比赛中,文学与传播学院曹勇成功卫冕,获男子单打第一名,职业技术学院关革妮获女子单打第一名,附属中学王权和赵晓博获男子双打第一名,外国语学院杜新芳和李侠获女子双打第一名。
(校工会 供稿)
三版 专 版
优化结构突出重点提高水平
奋力开创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工作新局面
——在2016年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大会上的报告
校长方明
(2016年11月10日)
各位老师、同志们:
在我校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和习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学校转型发展,精心谋划“十三五”的关键时期,我们在这里隆重召开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会议,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本次会议的主题是:
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建设,不断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为着力提升学校办学层次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次会议的任务是:
——回顾和总结 “十二五”以来我校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分析现阶段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明晰未来一个时期学校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明确“十三五”期间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任务。
——聚焦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目标,围绕提升学科层次,提高科研水平,创新体制机制,理清发展思路,落实制度措施,营造良好氛围,为学校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十二五”以来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工作的成绩回顾
“十二五”期间,学校紧紧抓住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高度重视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扎实推进拟建硕士点学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学科建设取得新成效
1.学科建设思路进一步明确,建设机制初步形成。“十二五”期间,学校把学科建设作为促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突出办学特色、提升核心竞争力、服务地方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先后制定《咸阳师范学院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咸阳师范学院拟建硕士点学科建设管理办法》《咸阳师范学院省级重点扶持学科历史地理学项目组学术研究和建设管理工作条例》等制度,初步形成了强化学科建设地位、紧紧围绕申硕目标、学校统一部署、变学科自然生长为主动建设的学科建设机制。
2.重点学科建设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学校实施拟建硕士点学科建设工作,经过几年的建设,6个拟建硕士点学科都有较为明确的学科方向,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完成了建设任务,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省级优势学科和基地建设取得新成效。我校省级优势扶持学科——中国史(历史地理学)以“良好”成绩通过专家组考核评估,经省教育厅批准资助进入第二个建设周期。社会工作科普普及基地获批为省级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我校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运行良好。
3.学科队伍得到加强。学校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学科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得到全面提高。截止“十二五”末,全校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9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3.9%;教授、副教授26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7.4%。6个拟建硕士点重点学科学术队伍中,大多数学科教授职称和博士学位人员所占的比例达到33%以上。学校教师入选陕西省“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百人计划”“三秦人才”“科技新星”等18人,入选咸阳市“有突出贡献专家”“三五人才”8人;36名教师被聘为校外兼职硕士研究生导师,1名教授被聘为校外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初步形成了中青年教师为科研骨干、高层次人才带动研究团队和学科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科学研究取得新成绩
1.科研管理制度得到完善,科研导向更为明确。“十二五”期间,学校积极实施“科研兴校”战略,把提高科研水平作为推动学校发展和促进学校层次提升的重要工作,先后修订完善《咸阳师范学院科学研究成果奖励办法》《咸阳师范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咸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实施办法》《咸阳师范学院自然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实施办法》《咸阳师范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鼓励教师积极从事科学研究的导向性增强,科研管理机制初步形成。
2.科研项目层次和数量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获批厅局级以上科研项目(含横向)403项,累计科研经费1051.7万元。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9项。
3.科研成果及获奖数稳步增长。“十二五”期间,全校教职工出版学术著作30部,发表学术论文4833篇,其中核心期刊690篇,EI、SA收录125篇,SCI和权威期刊177篇;获得教育部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项,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陕西高校科技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商洛市科技奖一等奖1项;咸阳市科技奖三等奖6项。陕西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0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63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0项,外观设计专利21项。
回顾“十二五”以来的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工作的主要成绩,最为关键的是全校上下对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得到提高,强化学科“龙头”地位、实施“科研兴校”战略的各项举措得到落实,广大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彰显,加强学科建设、抓好科学研究的良好氛围逐渐形成。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校教职员工不懈努力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学校,向长期以来为学校改革发展付出辛劳、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默默奉献的教职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二、当前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
老师们,同志们,我们看到成绩的同时,还应当认真审视我们面临的形势,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仔细查找不足和差距。只有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在“十三五”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做得更好,走得更远。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对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重要性认识不足。近年来,学校教学中心地位得到不断巩固和加强。但是,对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一些管理人员认为我校是师范类院校,应当以教学为主,而不去重视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致使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措施不得力,落实不到位。一些教师只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做科研也只是为评职称,忽视学科建设的重要性。我们说,对于本科院校来说,学科建设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学校发挥自身职能的重要依托,是实现学校内涵式发展、提升办学层次的必然选择。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和学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支撑。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工作。
二是学科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基础学科较强,应用学科较弱;学科分布较散,未形成相互支撑的优势特色学科群,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和硕士点尚未突破。
三是学科优势和特色不明显。学科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学科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重点学科成果不显著,核心竞争力不强,缺少影响力。应用学科发展缓慢,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结合不够紧密。
四是学科队伍数量不足。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数量偏少,团队建设凝聚力不强;部分学科学术梯队还未形成,有些学科后继乏人或人才断层现象比较突出。
五是科研总体实力不强。科研项目数量不多,经费较少,高层次(级别)项目和横向科研项目偏少。标志性的科研奖励、高水平学术论文等成果欠缺。科研基地和团队的建设进展缓慢。
六是科研成果转化力度不够。教师科研成果转化意识不强,许多科研成果的价值未能实现最大化。部分教师或为评职称、或为结题,止步于公开发表,有的满足于领取奖励,成果未能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影响学校对社会的贡献度。
(二)面临的形势
1.创新型国家建设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建设创新型国家,贯彻国家科技创新战略,需要一大批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学校必须适应这个要求,着眼于内涵发展,以学科建设引领人才培养,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科学研究,切实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由“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的转变。
2.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学校充满新期待。当前陕西经济进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常态,丝绸之路经济带与西咸新区建设、陕西省建设西部强省战略构想,迫切需要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专门人才,需要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和科技创新成果支持。而陕西作为教育大省,谁能适应这一需要,满足社会需求,提高学校的社会贡献度,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赢得声誉,获得支持,持续发展。因此,我们一定要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契机,加快转型发展,强化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特色,优化学科布局,调整学科方向,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把学校打造成区域性人才、科学研究聚集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贡献,才能提高学校的社会地位。
3.学校内涵发展面临新局面。随着国家“双一流”战略的实施,陕西省提出在高校实施“四个一流”建设计划,即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综观国内高等教育发展大势,同省内重点院校、高水平大学相比,我校在全省实施“四个一流”建设计划中明显不具备优势,只有在“一流学科”“一流专业”层面上加强建设,才能与省内同类院校去积极竞争。然而,与同类院校相比,我校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就发展目标而言,多数兄弟院校都把“申硕”“更名”作为提升学校办学层次的突破口;就学科建设而言,我校目前还未站在前列。我校省级优势学科仅有一个,省市级学科平台偏少,只有一个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还没有省级重点实验室,也没有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就科学研究来说,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数量还没有绝对优势,科研成果的数量还不够多,获奖层次还不够高。因此,在激烈的竞争中不仅要迎头赶上,还要实现“提速超车”,获得发展,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
古人云:“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我们要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就必须站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高度,更新观念,理清思路,创新体制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开启学校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新阶段。
三、工作思路与目标任务
(一)工作思路
贯彻国家科技创新战略,适应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求,面向高等教育发展、丝绸之路经济带与西咸新区建设、陕西省建设西部强省战略构想,按照“优化结构、突出优势、彰显特色、提升层次”的原则,以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以硕士授予权单位建设为突破口,以优势特色学科为基础,面向教师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统筹学科布局,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筑学科基地,提高科研水平,突出自主创新,彰显学科特色,形成学科优势,提升学科层次,推动学校快速发展。
(二)目标任务
“十三五”期间,学校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学校发展目标,强化教师教育和基础学科的优势特色,加强应用学科建设,提高学科为地方经济建设的支持服务水平;形成以优势特色学科为主干,其它相关学科为支撑,部分优势特色学科方向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实现部分学科的率先突破,获批2-3个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获批2-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争取获得硕士学位授权单位。进一步提高科学研究水平,使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在“十二五”的基础上有明显增加;“十三五”期间,力争科研经费累计达到3000万元以上,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0项以上,省部级科研项目220项以上。教学科研人员发表论文5000篇以上,其中核心期刊论文1200篇以上,被SCI、EI、CSSCI、ISTP等收录320篇以上;出版专著40部以上。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0项以上,力争科研成果获奖实现国家级奖或省部级一等奖的突破。初步建成与我校学科建设水平相适应的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队伍,形成较高水平的、结构合理稳定的学术队伍。
四、主要措施
各位老师、同志们,要实现上述目标,我们一定要统筹规划,合理安排,落实措施,扎实工作。
(一)进一步夯实学科基础,提升学科层次
1.优化学科布局,形成学科体系。坚持“突出特色,强化优势,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形成重点突出,综合优势明显,支撑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学科格局。着眼基础教育发展,立足教师教育特色,建设以教育硕士为核心的教师教育学科群;着眼文化传承创新,立足地域文化特色和文史学科优势,建设以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学为基础的人文社科学科群;着眼产业发展和技术应用,立足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工程为基础的工程应用学科群;着眼经济发展,立足管理学科,建设以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应用经济学为基础的经济和管理学科群;着眼艺术特色,建设以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和设计学为基础的艺术学科群。
2.突出学科特色,强化学科优势。学校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学科特色是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学科优势是办学实力的集中体现。国内外高校办学经验证明,一流大学并不是所有的学科都是一流的,一流的学科也并不等于其所有的研究方向都是一流的。要进一步凝练发展特色科学研究,突出特色学科的建设。同时,加强对学科基础好、学科队伍强、学术成果多的优势学科建设,由此带动学校学科和科研水平的全面提升。
3.构建学科建设模式,提高整体实力。以建设高水平学科群、高水平学科队伍、高起点学科平台、高层次科研项目、高水准科研成果为目标,实施“学科-团队-平台-项目-成果”建设模式,组织各二级学院参与各级各类学科平台建设,申请和执行科研项目,提高科研水平,汇聚科研团队,产出科研成果,进一步促进学科整体实力的提升。
4.搭建学科建设平台,实现教学科研互促。以建设高起点科研平台为重点,以重点学科、扶持学科为依托,按照“突出特色,强化优势,统一规划,促进融合”的思路,创新学科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学科平台在学科建设、团队培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等方面的作用,实现教学科研的相互融合、相互支撑。有效整合校内科研资源,凝练科研方向,建设校级学科平台;加大建设力度,力争获批政府部门设立的科研平台;加强外联,积极开展校际合作、校所合作、校企合作,重视协同创新,着力构建服务基础研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开放、共享、双赢的合作科研平台。
5.实施重点学科建设,夯实申硕基础。以学校整体学科战略布局为基础,以硕士点培育为重点,以率先突破为目标,坚持优先发展、重点扶持,“扶优、扶特、扶强”,在“十二五”建设成效的基础上,遴选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中国史、中国语言文学、化学、物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数学、教育学等学科作为校级重点学科进行建设,按照“一流带头人、一流团队、一流项目、一流成果”的目标,不断促进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力争再获批省级优势学科,实现优势学科方向的率先发展、率先突破、率先进入省内领先行列,获批2-3个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获批2-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争取获得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二)进一步加强科学研究,提升科研水平
1.培育产出科研项目成果,增强科研实力。学科建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性推动力,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体现。要依托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特色,找准切入点,争取国家和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一批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的标志性研究成果。要组建跨学科、跨行业、跨单位的科研团队,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展对全局性、前沿性、关键性重大问题的研究和攻关,力争在重大项目、横向项目、高层次科研成果获奖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2.聚焦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合作研究。要实现转型发展,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就要依托应用学科,实施产学研一体化,积极开展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在合作中锻炼队伍、凝练特色,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3.加大学术交流,提高学术水平。加大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开展高水平、高层次的学术交流,有计划地主办、合办高水平的国际国内学术会议,提升学校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支持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访学讲学,开展合作研究,开阔学术视野,提高学术水平。
4.汇聚科研团队,加强科研基地建设。高水平的科研团队是学科建设的核心,是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的基础。缺乏高水平的学科领军人才和学科团队,学科和科研水平都难以有较大提高。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科研团队建设,积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以学术创新为标准,以科研能力为导向,以成果和贡献为目标,培养、引进一批具有影响的学科领军人才,培养、选拔一批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中的带头作用,聚合团队,形成科研合力。在此基础上,建设多层次、跨学科、高水平的科研基地,凝聚力量,推动科研团队建设。
(三)不断创新机制,切实增强保障
1.落实管理责任,创新管理体制。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全校各个层面强化管理职能,明确管理责任,调整管理结构,创新管理模式。从学校层面讲,管理责任是确定目标,统一领导,统筹规划;从职能部门层面讲,管理职责是精心组织,联系协调;从二级学院层面讲,管理责任是切实负责,具体落实。总体来说,学科建设管理体制的核心是学校,关键是职能部门,主体是二级学院。各二级学院要明确学科建设是学院的基础性工作和重点工作,要把学科建设作为学院工作的首要任务,紧紧围绕学科建设开展学院的各项工作。学校相关部门要根据本部门职责,做好本职,积极支持,密切配合,为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2.建立健全制度,完善评价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现有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制度,建立切合于学科建设与发展、有利于科研水平提高和科技成果转化的评价制度,构建对学院、学科和教师工作业绩、学术成果的评价考核体系。学校对学院实行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年度目标考评考核,对各重点学科和扶持学科实行阶段评价考核和建设期评价考核,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动态调整;对教师实行岗位聘期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不断完善考核办法,确保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任务的完成。
3.落实奖励政策,强化激励机制。要进一步落实奖励制度,体现科研业绩和实际贡献,加大科研项目和成果等奖励力度,鼓励教师搞科研、出成果。根据各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对学科建设与科研业绩突出的学科进行奖励。把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绩效作为单位领导班子、相关责任人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和奖励表彰的必备条件之一。
(四)加强组织领导,加大经费投入
1.实行两级领导,增强组织保障。构建学校、二级学院两级领导机构,学校成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科学建设的统一领导和统筹规划。二级学院成立由本单位党政领导、学术委员会委员、学科与学术带头人等组成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单位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在审定规划、制定政策、落实措施、检查考评等方面发挥作用,保障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目标的顺利实现。
2.加大经费支持,提供条件保障。加强对各学科经费的支持,对各重点学科在建设期内每年给予50万元的经费支持,对扶持学科在建设期内每年给予10万元的经费支持。加强对图书资料、电子文献、数据库建设的投入,加强信息网络和研究成果资源库建设。优化整合公共用房资源,为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提供科研用房,为科研工作者提供研究场所。
3.加大宣传报道,营造学术氛围。要在学校网页、校报、新媒体平台等开辟专栏,对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业绩突出的单位、个人进行宣传;对好的做法和好的经验进行推广,积极构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工作环境,形成学校各方支持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良好氛围。
各位老师,同志们,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是学校上层次、上水平的永恒主题,事关学校的生存与发展,需要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学谋划,统筹安排,扎实推进。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又是一项综合性、创新性很强的工作,需要精心研究、有效配合。全校上下要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好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我相信,只要我们统一认识、科学谋划、振奋精神、真抓实干,踏踏实实地奋斗几年或十几年,我校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一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我们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也一定能够实现。
谢谢大家!
图片新闻
11月7日晚,西安音乐学院陶敏霞教授应邀来我校举办钢琴大师课和学术交流音乐会。校长方明教授与音乐学院师生一道观看了演出。
(音乐学院 供稿)
图片新闻
11月12日,刘古愚教育思想研究会理事会换届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刘古愚教育思想研究会会员,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30余人参加了会议。换届大会上,校党委副书记、社科联主席李宗领教授致辞,我校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马莹博士当选为新一届会长,图书馆馆长宇文高峰编审当选为副会长。本次会议的召开,重新开启了刘古愚教育思想研究的新篇章,为挖掘与弘扬刘古愚爱国主义精神打开了新的局面。参加本次会议的还有,我校党政办、教务处、教育科学学院相关领导等。
(教育科学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