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期2-3版
发布日期:2016-12-09   点击数:

-三版

执着守望精神家园奋力铸造杏坛辉煌

——记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王长顺教授

敲开办公室的门,王长顺教授正在伏案工作,为了不打扰同事,采访地点临时改变。身着白衬衫,灰裤子,步伐稳健的王教授特别有儒者风范。坐定后,他先是询问了我们的专业和以后的打算,并给我们提了宝贵的建议。谈话间,他和蔼可亲的笑容顿时让我们内心的紧张消散开来,也拉近了我们和这位省级教学名师的距离。

主一无适敬业乐群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能为人师表者,必有其优于常人之处,必有其异于常人之点,而王长顺教授便是这众多优秀师者之一。王长顺教授现任我校科技处处长,兼任陕西理工大学、西安工业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我校国学研究与传播中心主任,陕西省司马迁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为中国《史记》研究会会员、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会会员、中国骈文学会会员、中国辞赋学会会员,西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入选“咸阳市第九批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青年英才支持计划”,陕西省第十届教学名师,校级教学名师,中国语言文学拟建硕士学科古代文学方向学科带头人。

身兼数职的王教授,其工作量之大显而易见,那么他又是以怎样的一种心态来面对这些繁忙的工作任务呢?通过一席交谈,记者的疑问得到了答案。“工作二十多年,风风雨雨一路走来,使我清楚地明白敬业和乐业是做好这些事情的前提。”敬业乐业,这简单的四个字清楚地向我们表明了王长顺教授对待工作的态度,同时,他亦说道:“老子曾说‘安其居,乐其业’,朱熹也说过‘主一无适’,做一件事便要把它当作事业专注地去做,这便是敬业;而一旦全身心倾注,那便没有做不好的事了。”说到这里,王教授目光坚定、神情泰然,让我们不由心生敬意。王教授接着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我更愿意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我的工作,这是一种享受。”敬业乐业,是一种为人处世之态度,是每个人都应当努力去达到的一种境界。

教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王教授的工作关涉教学、管理与科研,这看似简洁明了而又不相干的三个词语,其关系实则大有乾坤。对于此,王长顺教授则向记者分享了他的看法,他认为,教学工作非常重要,因为它事关学生成才,是他的“本来之业”;管理工作亦重要,因为管理事关学校的发展,是他的“职责之业”;而科研则事关学术发展,是他的“生命之业”。无论在哪一方面,王教授都能用心去做,不仅是做,而且是带着热情、带着执着、带着责任去做。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教学系统性很强、富有创造性的活动。王长顺教授主要担任“先秦文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秘书学”“中国文化通论”“国学与人生”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他的许多教学理念和方法都让人眼前一亮。他既吸收别人的经验,又有自己的见解,他谈道了关于教学创新的看法,并向记者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王教授认为,理念、方法与研究是教学创新的三个主要方面。他强调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以创造为目的,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上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在方法上,则推崇“回应式”教学,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提出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对老师的讲解进行批判式回应;在教学改革方面不断深化研究,收获了不少教学成果,主持多项教学改革项目。2012年,“新建本科院校拓展学生国际视野的实践探索”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5年,“汉语国际教育‘三三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15年,主持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得到省教育厅资助立项。在教学中,他注重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拓展、延伸教学内容,给学生更多的学识养分。“国学与人生”虽是一门选修课,但却深受全校学生的欢迎,每次选课人数爆满,甚至有不少学生特意来选他的课,有的还说大学四年中一定要听听王老师的课,这样才没有缺憾。对于一位教师来说,学生喜欢上自己的课,这是一种肯定,也是一种对辛勤耕耘的最好回报。

注重传帮带,也是王教授的风格。他也十分重视对青年教师引导。近年来,他指导过多名青年教师,先后3次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受到学校表彰奖励。

潜心研究硕果累累

在教学上是一把好手,在科研阵地王长顺教授也是硕果累累。一本本专著、一篇篇论文、一个个项目,都凝结着他的汗水和辛劳。《生态学视野下的西汉文学》《先秦士人与司马迁》《汉代关中文化与文学》等专著,视野独特,新见迭出。近日,他的著作《汉赋长安》又被评为“陕西省社科界优秀社科普及作品”。除此之外,他亦发表过众多优秀学术论文,目前已在《文学评论》《文史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近50篇,其中3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先后主持国家社科项目“唐前文学‘英雄’的书写、接受与传播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唐代碑志文的文章学研究”等10余个科研项目,获得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咸阳市优秀学术论文奖、校级科研优秀成果奖等等都被他收入囊中。这些成果,着实令人艳羡。

面对这么多的成果和荣誉,王教授只是微笑着言道:“再多的荣誉,于我而言,不过都是一种鞭策与鼓励,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每一种成功都必然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个荣誉也不是轻易获得的。一路走来,王长顺教授潜心钻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领域。为了教学科研两不误,王教授也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辛劳。博士毕业那一年,他既要写博士论文,又不能耽误每周十八节的教学任务,还有日常的管理工作,他没有了节假日,晚上两三点休息也是家常便饭……回想起学术经历,王教授很是感慨:“日常忙于教学和管理,每一个节假日和寒暑假就是自己做研究的‘黄金’时间。”勤奋与坚持是相辅相成的,寒暑不畏,自然天成。听着王教授的讲述,记者也仿佛穿越到了以往的时光,看到了一直前行、一直在辛勤忙碌却一丝不苟的身影。

“每一个生命都是上帝恩赐的璞玉,只有经过不断地打磨,它才能更有光彩;每一个生命都是一颗神奇的种子,都有自己的梦想,勇于追梦,就能唤醒生命中蕴藏的神奇与美好,让生命成长为参天大树。”这是王长顺教授说给莘莘学子的一段励志话语。这段话也是王教授自身的写照,心无旁骛,执着追求,爱岗奉献,硕果累累。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对于教育事业,他真诚地倾注着自己的心血,他用自己的言行引导着无数的后来者在追梦的道路上,书写奇迹,创造辉煌。(李佩佩王妍菊郑慧)

几度春风化雨一番热心树人

——记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亓娟莉老师

又一年渭城秋雨,细细密密连绵不绝,阴沉的天气给这个季节增了不少清冷,但窗内却是温暖愉快的,在文学与传播学院的会议室里,我们见到了亓娟莉老师,一身简洁得体的服装显得知性温婉,亓老师担心我们太冷,给我们倒热水喝,热情的她像一股春风温暖了我们。

教师不能只做教书匠

“天地生人,有一人当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有一日当尽一日之勤。”亓娟莉老师对工作的热爱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亓娟莉老师是古代文学博士,中国乐府学会理事,陕西省语言学学会会员。她主要讲授《古代汉语》《中国古典文献学》《〈说文解字〉研究》《训诂学》等课程,这些课程主要以中国古代语言文字及文献学内容为主,与现代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难懂。针对这一现象,亓老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寻找所谓古代汉语“死”的知识与现代汉语以及日常语言现象之间的联系,尝试引入了项目式教学法,指导学生灵活掌握基本知识,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擅长从文化角度分析知识,在《说文解字》的课堂上,她总是从字形慢慢讲起,剖析每一个笔画背后的故事,平日里爱好书法的她对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兴趣,生动的课堂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她主讲的《古代汉语》课程被评为我校首批“优秀网络课程”。

在谈及教学内容和方法,亓老师告诉记者:“我不愿只做教书匠,更愿意将自己对社会与人生的良好态度教给学生。”结合教学实践,亓老师也申报了以大学生国学素养为主的教改项目,希望通过传统国学经典的解读,教育学生坚守人生信念操守,诚实守信,修身思贤,心怀天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践行“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目标。谈起这些教学历程,亓老师很有感触地说:“我之所以勤于工作,是因为我看到了身边的老教授们退休时对教学的那种恋恋不舍之深情,我佩服他们这份情怀与敬业,每每想到这些对我都是一种鞭策与鼓励。”亓老师以前辈一丝不苟的教学为榜样,在这二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始终不忘师者的责任,发自内心的热爱之情让我们感动不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亦师亦友,热心育人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去年她作为访问学者到台湾大学去访学,她把在那里学到的一些理念和方法运用到教学和科研中,让她受到学生更为广泛的欢迎。在台湾大学访学期间最让她领悟到这句话的含义,亓老师扶了扶眼镜,颇有感触地说:“解惑,是我们每个教师的职责,学生很单纯,只有与学生没有距离感与陌生感时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亓老师在生活中和学生们更是亦师亦友,同学们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中的问题都会找亓老师聊天。亓老师也很乐意为同学们解答疑惑,在班主任工作中她坚持定期召开班会,及时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存在的各种问题,答疑解惑,排忧解纷,引导学生对人生、社会有一个比较正确和现实的认识,使全班成为一个团结、友爱、积极上进的集体。采访中亓老师也分享了许多和同学们在一起的故事,回忆起这些事情时她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她告诉我们说:“其实学生和我的孩子一样,都会犯错误,错了不该责怪,更重要的是去正确地引导他们。”她的这份深情如春风化雨,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即使是现在毕业的学生也经常向她请教咨询。

亓老师很喜欢教师这个职业,更喜欢和同学们在一起共同进步的时候。对于教书育人她是这样说的:“我从不把教师这份工作看做我的衣食保障,而是给我带来自豪感的心灵慰藉,看到学生们有出息,我会很骄傲。”去年,文学与传播学院领导安排亓老师指导学生参加“陕西省大中专学校规范汉字书写大奖赛”活动,从选拔参赛学生到最后获得奖项,前前后后忙活了几个月的时间,她多方搜集材料,结合自己在古汉语、古文字方面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了辅导训练,每周安排复习听写,搜集和发放汉字书写易错、疑难字词材料,即使节假日,亓老师也会按时按量完成对学生的培训,最终获得了“陕西省大中专学校规范汉字书写大奖赛”(大学组)一等奖的最高奖项,而亓老师个人也被评为“优秀指导教师”。如此坚守,怎能不让人敬佩!回忆起那次比赛,亓老师现在仍心有余悸,她告诉我们:“特别是到了比赛的那天,虽然准备已经很充分了,但是看到同学们答题时,心一直提着,紧张、担心,甚至手心都微微出了汗,直到看到大家赢得比赛,悬着的心才放下来。”说到这里,她低下头迅即又抬起,脸上有了笑容。这位因学生而遗憾,因学生而开心,有喜有忧的亓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她的真性情与一颗博爱的育人之心。

做学问要坐得冷板凳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这是亓老师在研究生期间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讲过的话,当时对她震动很大,她始终铭记于心,而且付诸行动。选定了唐代乐府文学与文献学研究作为研究方向后,她便一头钻进去,不断深挖,科研矿藏的开发,产出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唐人乐府论著辑考与研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乐府杂录〉校注》等,主持完成省、厅级科研项目多项;出版专著《乐府杂录校注》1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其中包括权威期刊论文1篇,重要核心论文2篇;获咸阳市第五届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我校第三届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我校第六届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等。谈起这些荣誉亓老师笑了笑说:“其实做学术是一件‘坐冷板凳’的事情,文献浩如烟海,需要点点滴滴的积累,每次别人出去玩的时候我就在家看书,这些年也是白了不少头发,但是每一次的学术突破都让我感觉到很欣喜。”亓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学术人的艰辛与坚持,守得住寂寞耐得住繁华,才能沉浸在自己的学术天地中,乐此不疲。

虽然已取得令人羡慕的成绩,但亓老师却并不满足于此,不断地给自己提目标提要求,多次参加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先后到国外境外访学、交流来扩大自己的视野。在台湾大学访学期间,亓老师在学术视野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得到了很多拓展,今年又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公派留学资格,即将赴美国访学,这些交流和学习必将使她了解更多的学术前沿信息,提升教学和科研能力。

采访即将结束,亓老师还特意赠送了寄语给我们:“好好珍惜自己的大学时光,好好学习,勿负青春!”秋雨不绝,树上的小黄花在雨中飘落,不禁又想起老师的寄语与希冀。清代人张潮说:“才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情之一字,所以粉饰乾坤。”这样一位有才又有情的老师怎能不让学生喜欢。我们也祝愿亓老师有更美好更广阔的未来,也祝福她永葆激情,培育出更多更优秀的新苗。(魏凤梅张涛)

我校获批2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本报讯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关于批准资助2016年度第二批项目的通知》(国科金计项【201647号),我校获批2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其中,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讲师滕艳辉博士申报的题为“隋代至宋代交食算法的计算机模拟与精度研究”获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批号:11603017),资助经费20万元;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曾利霞(在读博士)申报的题为“近玻尔速度高电荷态离子轰击SiC陶瓷过程中电子发射的温度效应研究”获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批号:11605147),资助经费24万元。

 (科技处供稿)

我校获批2项陕西高等教育管理重大问题课题研究项目

本报讯根据《中共陕西省高教工委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关于陕西高等教育管理重大问题课题研究项目立项的通知》(陕高教〔20163号)文件,我校获批2项陕西高等教育管理重大问题课题研究项目。其中,校长方明教授主持申报的《支持非省会城市高校建设和发展政策研究》获得重点课题资助,校党委副书记李宗领教授主持申报的《陕西高校落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对策研究》获得一般课题资助。(科技处 供稿)

54届全国高校科研专题研讨

暨咸阳师范学院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培训会举办

本报讯924-26日,第54届全国高校科研专题研讨会暨咸阳师范学院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培训会在我校举办。校党委副书记李宗领、副校长毛龙灿等出席会议,会议开幕式由科技处处长王长顺主持。我校400余名教师及全国各地高校的100余名教师参加了研讨会。

开幕式上,党委副书记李宗领致欢迎词。他对培训专家和全国各地院校的参会教师表示欢迎,并介绍了我校的基本情况。他指出,教师是学校的主人,是推动学校发展的主要力量,教师科研能力是高校科研水平提升的决定性因素。在我校转型发展、提升层次的关键时刻,实施“教师科研能力提升工程”,引导教师积极从事科研,帮助教师提高科研项目(课题)申报质量、论文撰写水平,是学校科研上水平的基础性工作。他希望各位参会教师珍惜机会,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多与专家和同行交流,切实提高研究能力,努力推动科研上水平、学科上层次,为把学校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多做贡献。

会议期间,来自教育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华文摘》编辑部、北京理工大学、教育部中国教育报刊社培训中心、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分别就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学课题等科研项目的申报以及高水平论文写作方法等方面内容作了专题讲座。专家们详细讲解了各类课题申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通过案例分析介绍项目申请的经验教训,以及如何有针对性地提高申报质量和研究水平。部分专家还从期刊编辑的角度介绍了提升论文写作水平、进行学术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我校教师项目申报和论文写作提供了全方位的指导。研讨会还开展了现场提问和互动研讨等活动,专家对参会教师提交的课题申请书、论文进行了点评和指导。

本次会议由教育部中国教育报刊社与我校联合举办,旨在为教师申请高级别科研项目提供指导,并通过研讨培训提高学术论文的撰写水平。整个会议安排紧凑,目标明确,培训过程深入浅出。

(科技处教师发展中心人事处供稿)

校园短波

▲近日,我校李万鹏教授、刘先进教授、黄永亮教授、李世忠教授、王刚教授、王渭清教授、王长顺教授、许军娥教授、张鹏副教授、傅美蓉副教授、亓娟莉副教授、张江彩副教授等12名教师入选咸阳市社科专家库。

▲近日,我校文学与传播学院王长顺教授的著作《汉赋长安》被评为“陕西省社科界优秀社科普及作品”。

▲近日,我校刘伟副教授主持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获批“陕西高校辅导员队伍培训精品课程”。

▲近日,在2016年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展示活动中,我校音乐学院陈浩老师主讲的课程《舞蹈鉴赏》获得三等奖,文学与传播学院王刚教授主讲的课程《艺术导论》获得优秀奖。

▲近日,我校音乐学院孙境含、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曾利霞两位教师在2016年陕西省高等学校第三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分获文科组三等奖和理科组三等奖。

▲近日,中共陕西省委高教工委发文公布了“第13届陕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优秀论文”获奖名单,我校党委宣传部师娅的论文《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的现实困境和对策研究》获二等奖,政治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王俊涛的论文《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效性的思考与探索》获三等奖。

▲近期,在校科技处的积极推动下,我校计算机学院宋笑雪教授带领计算机实验中心主任陈俊斌、办公室主任崔玉华参加了“咸阳市高新区及孵化器众创空间推进工作座谈会”。会上,宋笑雪教授介绍了我校在众创空间方面的发展情况及后期建设构想。

▲近日,“长安讲坛”精品讲座在陕鼓实业开发有限公司举行,我校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徐家骥副教授以“智慧人生”为背景,作了题为“公务接待中的社交礼仪”的讲座,300余人聆听了讲座。

920日,学校召开审核评估工作小组暨高等教育质量检测平台数据填报工作会。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小组全体成员、高等教育质量检测平台数据填报负责单位和参与单位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926日,我校与陕西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咸阳市人才交流服务中心联合举办2017届毕业生就业指导讲座,特邀陕西省人才交流服务中心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讲师樊雪菲主讲。本次讲座的主题是“职业生涯规划和面试技巧”。

▲为了使新生顺利平安,健康快乐的度过大学生活,我校近日在校田径场召开了2016级新生入学教育职能部门宣讲会。

▲近日,我校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学生在2016年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TI杯)陕西赛区中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的好成绩。

▲近日,我校选送的参赛作品——《正气中国》在2016年陕西省“中国梦·爱国情·成才志”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中获大学(专业组)三等奖,我校荣获“最佳组织单位奖”。

▲近期,我校学生在2016年咸阳市青年创业项目大赛中喜获佳绩,“老年健康手环”项目荣获大赛二等奖,奖金4000元;其余6项参赛项目获优秀奖。此外,“老年健康手环”项目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该项目成员和指导教师被咸阳电视台采访报道。

926日,秦都校区军训营分别在教学楼、学生公寓举行了消防应急疏散演练和抗震应急疏散演练活动。

▲近日,在由陕西省体育局主办、陕西省社会体育管理中心承办的“2016年陕西省社会体育指导员交流展示大赛暨2016年全国社会体育指导员交流展示大赛选拔赛”中,以我校体育学院院长陈小龙为教练、体育学院4名教师为队员组成的代表队,代表咸阳市参赛。代表队最终获得团体总分二等奖的优异成绩。在个人成绩中,商利老师获得教学技能展示三等奖、知识竞赛二等奖、主题演讲二等奖、个人总分二等奖;于艳老师获得教学技能展示二等奖、知识竞赛二等奖、个人总分三等奖,并且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乔鹏老师获得教学技能展示优秀奖、知识竞赛二等奖、主题演讲优秀奖、个人总分优胜奖;杨瑞鹏老师获得教学技能展示三等奖、知识竞赛三等奖、个人总分优胜奖。

学校召开青年教师代表座谈会

本报讯96,在第32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学校召开了青年教师代表座谈会。会议由校长方明主持。副校长毛龙灿、人事处副处长唐高峰、21名青年博士代表参加了会议。

座谈会气氛热烈。与会青年教师代表畅所欲言,大家结合本单位征集的意见和建议,就实验室建设、教师培养平台、科研平台建设、教学改革、出国研修、多媒体教室建设与设备更新、图书馆特色馆藏及电子资源建设、住房、管理部门规范服务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方校长认真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并对青年教师为学校做出积极贡献、胸怀对学校的炽热情怀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表示衷心感谢。方校长全面介绍了学校改革发展的总体思路。他指出,学校要转型发展,要学科上层次,要科研上质量,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关键。青年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体,承载着学校未来发展的希望。学校一直十分重视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召开本次座谈会就是要和青年教师面对面谈心,倾听青年教师最真实的想法和意见。他希望全体青年教师在学校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凝心聚力,开拓进取,不断为学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方校长要求将青年教师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反馈到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整改工作,为青年教师创造良好的成才成长环境。(人事处 供稿)

校工会、人事处联合举办

“践行新理念,建功‘十三五’”师德师风征文活动

本报讯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为汇聚全校教职工的聪明才智,加强我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我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情操。5月至9月,校工会、人事处组织开展了“践行新理念,建功‘十三五’”师德师风征文活动。

本次活动征集并遴选征文55篇,主题围绕“爱我师院、爱我岗位、爱我学生”展开,征集到的作品内容丰富多彩、题材形式多样。有对从教数十年教育教学实践经历的深切感悟,有对作为教辅人员言传身教感化学生的动人事迹。以真人、真事和真实的感受,抒写了我校教师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的精神风貌。经过专家组评审,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赵敏宁、政治与社会学学院梁鹏、化学与化工学院张卫红、附属中学张帆、体育学院邓光庆、教育科学学院肖婷等6人获得一等奖;文学与传播学院马海婷等10人获得二等奖;机关二曾永安等13人获得三等奖;其余26人获得优秀奖。

通过本次征文活动,大力弘扬了我校教育工作者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乐于奉献、关爱学生的精神风貌,展现了新时期教育工作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造就一支深受学生爱戴,具有新理念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奠定了基础。

(校工会、人事处供稿)

台湾国立成功大学许育典教授来我校作学术报告

本报讯91,应教育科学学院的邀请,台湾国立成功大学许育典教授来我校,作了题为“因为懂得而慈悲的教育人文观”的学术报告。教育科学学院全体教师和文科类四百多名学生参加了本次报告会。报告会由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张争光主持。

许育典教授结合自身经历的磨难,讲述了自己的奋斗历程,并从做人、做事以及教育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因为懂得而慈悲的教育人文观。他从福与祸、得与失等方面展开分析,认为任何事物总有两面性,只要坚持因为懂得而怀有慈悲之心,想着凡事应有好的一面,以此激发自己的向善之心、好学之心与上进之心。许育典教授语言风趣幽默、讲解深入浅出、旁征博引,展现了海峡彼岸的教育风采。

报告结束后,张争光副院长对本次报告进行了总结,表示许教授的讲座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接地气,鼓舞人心,促人奋进。 (教育科学学院 供稿)

拥抱‘互联网 ’ 共筑创新创业之梦

——记我校第二届“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唯有创新社会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如何利用好互联网这一平台去创新创业,是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在思考、追求的事情。为了进一步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热情,近日,我校举办了以“拥抱‘互联网 ’时代共筑创新创业梦想”为主题的第二届“互联网 ”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青年学子提供放飞梦想的平台。

创新为点 散发思维活力

“创新”是这次大赛的最大特色与亮点。《Exchange/我们换一换沙发吧》《Smile共享式餐饮》《带着娃娃学英语》《老年智能健康手环》《“快件集结号”》《“互联网 ”自驾游信息咨询服务》《“互联网 ”智能化家居产品研发及其一系列服务系统》《3D“居幻”家装DIY平台》《“知途”人才储备库》等等,看看这些参赛题目,就让人耳目一新,不由为年轻人的思想和创意叫好。

Exchang/我们换一换沙发吧”是本次大赛获得一等奖的项目之一,该项目的团队负责人是来自外国语学院英语1503班的任慧慧。对于这个奇特的项目名称,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更难以想象这个项目的内容,对此,任慧慧向记者解释道:“我们所提出的‘互联网 ’是将旅游咨询和互联网相结合,针对并解决‘低收入群体’(主要针对目前在校就读的大学生)对渴望一次‘想走就走’且‘物美价廉’的旅行这个问题,我们了解他们的需求,并为其提供安全丰富的旅游信息和便捷的旅游方式。”

那么“Exchang/我们换一换沙发吧”这个项目有哪些特点?它又是如何在众多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的呢?任慧慧给了我们答案,原来这个项目凭借三大特点取胜。第一个特点是“新颖性”,她们的团队主要是针对全国大学生以及海外留学生还有一些低收入群体,根据客户的要求为客户量身打造他们的旅游服务,最重要的是打破常规旅游住宿的选择而致力于非标准住宿;第二个特点是“先进性”,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即针对性强、完整性强、可持续性强、特殊的团队以及配套性;第三个特点是竞争优势大,如价格实惠、市场发展潜力大、优质服务、与学校积极合作、旅游方案多样化等,能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正是因为有这三大特点,她所带领的团队项目才能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

一个优秀项目的诞生必然离不开一条重要的“导火线”——灵感。而谈起项目灵感,任慧慧告诉记者:“因为我们本身是大学生,没有收入,还想通过旅游来增加阅历和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所以我们就想通过这个项目帮助像我们一样没有收入的学生群体可以有一个安全舒适的旅行。”任慧慧的话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即创新的灵感就是来源于生活,只要善于用心发现。

smile共享式餐饮”是来自经济与管理学院的一个团队所负责的项目,也在大赛中获得一等奖。该项目的创意来自于经济学专业的李锦鹏,而对于本项目的创意来源,李锦鹏表示,2014年他在网上了解到国外一家名为Airbnb共享式经济民宿公司,从那时起,他就琢磨共享式经济在未来如何能够更好地应用到生活中。他尝试着将外卖与私厨结合起来,并强调他们做的不是快餐,他们的饭菜里有家的味道。也正如该项目负责人、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1302班的刘欢所说:“我们卖的不是饭菜,是人间的温情,是情怀。”试想一下,我们通过一个APP订购一份饱含温情的饭菜,那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创新,让我们平淡的生活里开出花朵。

感恩有你 团队协作共赢

“众人拾柴火焰高”是我们每个人从小听到大的一句话,而在本次比赛当中,团队的合作无疑是推动每一个项目成型的至关重要因素。

“我们团队的宗旨就是认真,这使我们迈向成功。”刘欢这样说道,他向记者介绍了“smile共享式餐饮”项目团队的分工情况,李锦鹏负责产品的创意与创新,刘欢负责产品的具体介绍与讲解,而另外两位合作者唐瑶与野娜,则分别负责制作相关PPT以及最后的答辩环节。我们了解到,为了使这个项目能够顺利成型,他们常常加班到深夜,而在此过程中,四个人的思维碰撞与意见融合也经历了一个过程。与此同时,他们也对这个项目的指导老师温文老师表达了由衷的感谢,刘欢表示,温文老师为这个项目的成型提出了很多宝贵且可行的建议,也正是在团队成员的通力合作与指导老师的耐心指导下,他们才取得了这样优异的成绩。

来自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专业1401班的杨铎也参加了此次比赛,他所在的团队负责的项目是“老年智能健康手环”,也是荣获一等奖的项目之一,指导教师是欧阳宏基老师。当记者问其有何感想时,他言:“首先要感谢指导老师,抽出大量的时间来指导我们的项目,从技术上还有项目计划书的书写上都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要感谢我们的团队成员:李豪、宋正明、王影。我们一起论证整个项目的可实施性,他们都非常认真细心,可以说他们是团队迈向成功的保障。此外评委老师从专业角度上向我们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这些都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经验,我们非常享受参赛的过程,相信通过比赛我们会将项目打磨得更加出色。”

而说到团队与他人的协助,任慧慧也同样向记者分享了她的感受:“我们的团队每个队员都有很强的团队意识,再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例如有人负责ppt,有人负责idea,有人负责查找资料,有人负责校对。同时,我们的指导老师李星老师真的对我们帮助很大,非常感谢李星老师的辛苦指导。”

成功并非仅靠一人之力,“团”字当头,须要协力共进。

难无可畏 坚定目标前行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做任何事情都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与挫折,比赛也不例外。

来自外国语学院英语1405班的周丹萍同学是“带着娃娃学英语”APP项目的负责人,该项目亦是本次大赛一等奖获得项目之一。据了解,该项目APP是一款针对2-6岁幼儿及家长的英语口语视听说APP。成功的果实从来都不会轻易被摘取,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该项目的成型也是非常不易的。周丹萍告诉记者,在备赛过程中,她们也曾遇到了一些瓶颈,例如,一个APP若要上市运营,需考虑它的商业价值、运营方式、推广方式等因素,因此需要制作商业报告分析、进行市场调研。然而因为跨区域、跨专业等因素的影响,一些重要的数据一时难以得到;另一方面,在制作APP时,还会涉及到一些经济领域和计算机领域的问题,而每当遇到什么困难时,他们会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学习,最终将问题解决。面对荣获一等奖的殊荣,周丹萍坦言,最想感谢的是自己的队友,感谢他们一直以来无悔的付出和支持。同时,她认为在创新的过程中,要敢于大胆去设想,抓住机会,敢于挑战自己、挑战困难。

正如杨铎所说的那样——困难,哪个团队都会遇到,但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遇到困难积极应对,就会发现其实它并没有那么可怕。请教相关专业的老师,去实验室,一次次地论证技术方案,经过一次次地修改打磨,项目也越来越完善。滴水尚能穿石,只要坚持努力,用心思考,积极面对问题,终会克服困难,走向成功。

没有谁的成功背后是轻松简单的,在荣耀的背后,是他们的知难而进、不言放弃。创新,不是轻易就能够做到的事情,但倘若用心,又有何事不可为之?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有理由去尝试,去努力,为这个时代增添充满青春活力的创意色彩。

一次比赛,尽显我校大学生的优秀创新能力。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代青年身上很多可贵的品质,有思想,有创意,肯努力,勇拼搏,懂协作。我们也相信这群充满活力的年轻人不仅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且会带动身边人更多的人,在创新创业之路上不懈努力。

(李佩佩王慧敏廖绍敏张涛)

undefined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