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期1-4版
发布日期:2017-03-20   点击数:

一版

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全面贯彻省委追赶超越部署要求,认真落实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人才工作会议、学科建设与科研工作会议精神,加大综合改革力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为重点,以硕士点学科建设申报为契机,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水平,努力实现学校各项建设发展目标,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学校召开2017年年度工作会议

党委书记刘彬、校长方明安排部署学校2017年党政工作

党委副书记马智勇主持会议

本报讯2月18日下午,学校召开了2017年年度工作会议。大会由党委副书记马智勇主持。校领导,全校科级以上干部、各分会主席、副高职称以上人员、博士、各教研室主任参加了会议。

会上,党委副书记李宗领首先宣读了《关于表彰2016年度考核先进单位和优秀个人的决定》。校领导为考核先进单位颁发了奖牌。

随后,校长方明作了讲话。他简要回顾了2016年主要工作并就2017年学校行政工作作了安排,重点强调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要深化改革,注重实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要加强建设,彰显特色,增强学科和科研实力;三要完善制度,引培并重,提升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四要德育为先,全面育人,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五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切实做好和谐校园建设。此外,他还就新学期开学的准备工作作了强调。(详见3版)

党委书记刘彬就做好2017年党委工作和扎实落实全年各项工作作了重要讲话。刘书记强调:第一,要充分认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在追赶超越中推进学校更快发展;第二,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学校各项事业顺利推进提供坚强保证;第三,要以强化作风为抓手,务求各项工作落实落细落地。最后,刘书记希望大家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干劲,抢时间、争速度,抓当前、谋长远,万众一心,共同发力,为实现学校十三五奋斗目标,为把学校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详见2版)

党委副书记马智勇对会议作了总结。他表示,刘书记、方校长的讲话紧随高等教育发展大势,站在谋求学校内涵建设、提升办学层次的高度,对学校2017年度党政工作作了安排,刘书记、方校长的讲话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谋划长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是我们落实好各项工作的重要遵循。会后请各单位认真做好本次会议精神的传达、学习和贯彻工作,希望大家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为重点,以申硕工作为契机,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有力提升我校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水平,努力实现我校办学层次的新突破,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党委宣传部 供稿)

开学第一天 领导干部进课堂

本报讯早春二月,万象更新。2月20日是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全体校领导及全校副处级以上干部深入教学第一线,检查新学期开学上课情况,听取了开学第一课。

本学期共开设1773门课程,其中公共课、教育理论和通识课程583门,学科基础和职业能力课程367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程823门。全校领导干部共计听取了120余门课程。领导干部认真听课,详细做好听课记录,并在课后与师生深入交流,听取师生们对教学管理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各二级学院随后将召开包括听课领导、授课教师在内的小组座谈会,梳理教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妥善制定措施,并在今后教学中有效落实。

从开学第一天听课情况来看,学校教学总体情况良好,教学环境整洁,教学设备运转正常,教学秩序井然有序。大部分任课教师备课充分,讲授熟练,循循善诱,声情并茂;大部分学生专心听课,精神状态饱满,积极回应教师提问,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依然存在个别教师备课不充分、部分学生迟到等问题,教务处将联系相关二级学院,督促其尽快整改。领导干部进课堂制度是我校教学管理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是领导干部充分了解教学运行情况的重要途径,对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教务处(评建办公室)供稿】

图片文字:2017 让我们撸起袖子加油

讲好每一节课学好每一本书

我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学科竞赛中再创佳绩

本报讯近日,陕西省教育厅下发《关于公布201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陕西赛区获奖名单的通知》(陕教高办〔2016〕55号),我校师生在201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其中获得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获奖率及获奖等级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2016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由教育部高教司举办,本次竞赛,陕西共有77所高等学校的1877个代表队参加。这是我校在全国性高水平学科竞赛方面获得的喜人佳绩,展现了我校在数学课程改革和建设、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激励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数学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教务处 供稿)

我校获批一个咸阳市科普示范教育基地

本报讯根据咸阳市科学技术局和咸阳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文件《关于命名咸阳市科普示范教育基地的通知》(咸政科〔2016〕176号),我校农业科技信息普及教育科普示范教育基地被命名为2016年咸阳市科普示范教育基地。

该基地建立以来,面向三农问题,在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和移动终端开发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先后承担咸阳市城乡一体化调研课题项目1项,研究成果获咸阳市科技建议奖二等奖1项,有2人次被陕西省科技厅和陕西省科协授予陕西科普使者称号。(科技处供稿)

校党委副书记马智勇深入离退休工作处调研

本报讯2月20日下午,校党委副书记马智勇深入离退休工作处调研工作。

调研会上,离退休工作处领导班子就近期工作及今年的工作思路作了汇报,马副书记在充分肯定离退处工作的基础上,结合新学年学校工作要点,对离退休工作处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几点要求:一是继续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断加强党建工作;二是充分发挥各个协会特别是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作用,做好青少年学生革命传统教育的培训员和文化活动的辅导员,激励青少年成长成才;三是弘扬中国精神,树立先进典型,营造争当社会正能量传播者的良好氛围,努力创建我校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离退休工作处 供稿)

我校召开2017年目标管理工作小组会议

本报讯2月23日,我校召开2017年目标管理工作小组会议。会议由副校长吕广利主持。

会上,发展规划处副处长、高等教育研究所主任王智杰就2016年目标管理工作、二级学院目标考核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并就2017年目标任务书制定工作以及目标考核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等情况向相关职能部门提出了建议。副校长吕广利对2017年目标任务书制定工作进行了安排,并就目标任务书制定工作依据、组织机构与职责、工作步骤、时间安排以及工作要求等作了详细说明。他要求各单位、各部门制定目标任务书要依据《咸阳师范学院机关、教辅、附属单位目标考核管理办法》和《咸阳师范学院二级学院目标考核管理办法》,紧密结合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把学校年度工作要点、财务预算以及单位年度重点工作贯穿其中。与会同志对2016年目标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有关问题还进行了热烈讨论,对指标体系、目标量化考核及目标考核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等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一致认为做好2017年目标任务书制定工作,对进一步促进学校目标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全面落实十三五发展规划,实现学校追赶超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方校长对2016年目标管理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他强调了目标管理工作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对指标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就目标任务的制定、目标考核管理信息系统的改进提出指导性意见。方校长指出: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沟通、积极协调,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把目标任务尽可能量化、细化,制定单位目标任务要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既要依据各单位、各部门实际,体现差异,达到切实可行,又要有基本要求,激励干事创业;希望计算机学院要做好目标考核管理信息系统的升级和完善;各单位、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学校《关于制定2017年目标任务书的通知》要求,切实做好目标任务书制定工作,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下达。

学校目标管理工作小组成员、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发展规划处 供稿)

我校印发《咸阳师范学院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本报讯为完善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进一步加强教学过程管理,规范教学秩序,明确教学要求,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使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有标准,有依据,适应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在调研兄弟院校做法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近期,学校印发了《咸阳师范学院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该标准从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论文三个方面找准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共制定完善质量标准21项,对教师教案、理论教学、课程考试、实验实训、学生实习、毕业论文等教学过程提出了标准和要求。该标准既是规范和检查教师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也是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督导机构和教学单位进行教学检查和指导的重要依据。

该标准遵循高等教育规律,以保障教学质量为出发点,明确了教学环节的数量要求与质量要求,便于操作,便于检查,体现了整体性、科学性、明确性、可行性原则。

《咸阳师范学院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印发,不仅完善了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也对提高教学质量、规范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运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有着重要作用。【教务处(评建办公室)供稿】

标题新闻

●学校召开2016年度校级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

●学校召开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工作小组会议

●学校召开2017年科学研究工作专题会

●学校召开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

●陕西省教育工会来我校开展2017年春节送温暖活动

●校领导赴旬邑县马栏镇前义阳村开展春节慰问活动

●校领导春节前走访慰问离退休老领导

●大年初一校领导看望并慰问我校坚守在工作岗位的值班人员

●西藏民族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凯一行来我校考察交流

●我校召开扶贫工作安排会

●我校获批14项2016年咸阳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课题

●咸阳市第三届我爱发明创新设计大赛表彰大会在我校举行

●我校王智杰副教授为古城西安玉祥门书写春联

●《光明日报》刊发我校文学与传播学院傅美蓉副教授的文艺评论文章《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读长篇小说》

●申战军同志获得陕西省教育系统办公室工作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国有资产管理处资产科彭爱荣同志获得陕西省教育厅2016年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查先进个人称号

●咸阳电大分校荣获省电大2016年度多项殊荣

四版专 版

图片文字:300期待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昔日荣誉

1. 2009年12月,获陕西省高校优秀校报称号。

2. 2010-2016年,在陕西新闻奖”“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陕西高校新闻奖评选中共获得88个奖项,其中陕西新闻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国高校校报好新闻二等奖2项,三等奖9项;陕西高校新闻奖特等奖8项,一等奖16项,二等奖51项。

春天里爱的歌谣

——贺《咸阳师范学院报》喜出300

你从苍茫的五陵原走来

伫立在汉苑朝霞

轻吟出秦池明月

你在悠悠的渭水畔徘徊

回眸那秦皇汉祖

徜徉在中西星空

你把缪斯的世纪梦轻拍

泥土是你的身姿

诗书是你的翅膀

你永远定格春天的情怀

谱写在路上生命的大爱

(作者系我校文学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想想十年后的自己

景碧锋

对于生活本身,我从不敢奢望什么。很多时候,命运根本就不把握在自己手里。

人的一生中,走过许多路,遇到许多人,经历无数事,这些都构成了生命中的点滴。面对无数的人和事,心头深处,若能留存一些美好的记忆,无疑会温暖一辈子。

2005年,大学一年级,我开始学写作。那时候电脑还不是很普及,我从狗市买来一叠一叠的稿纸,课余时间泡图书馆翻书,忙里偷闲爬格子。

一开始并没有人指导,只是凭着感觉自己瞎写一气,将读书与生活的感悟一并记下来罢了。知道学校里有一份校报,先后投过两次稿,得到编辑赵老师的称赞,然而并没有刊发。

2006年春夏之交的一天傍晚,我从中文系的一次会议上了解到:在刚刚结束的校运动会200短跑中,一名叫车龙的同学右脚崴了,但仍然单腿跳着完全程。

凭直觉判断,我觉得这是很好的题材。尽管自己的专业是新闻学,但刚刚大一,还不知道如何写新闻报道。采访了车龙后,我一股气跑到图书馆,开始查找相关体育新闻报道方面的书籍,经过模仿写成了自己的处女作——《不仅仅是一种感动》,刊登在第182期的校报上。

报道从一个侧面描写了学校运动会上,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后来这篇报道获得了2006年度陕西高校新闻奖通讯类二等奖。尽管这篇小文章只有豆腐块大小,然而视角独到,用词恰切、生动,文笔流畅,直至十多年后的今天读来,仍然感觉到意犹未尽,能听到心的跳动。

特别是对于一名刚刚拿起笔学习写作的青年学生来说,怎么强调这篇文章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小小的一篇稿件,受到老师的鼓励,也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很快,我成为了校报的一员。和同班同学徐永鹏、李建朋等一道往校报跑,写稿子,搞校对,跟着老师学习版面编排。

不仅在校内,从那时起,我的习作先后在《新民晚报》《现代青年》《广西日报》《南国早报》《咸阳日报》等多家报刊杂志相继刊发,成为日常生活的一大乐事。

更是因为校报,我得与李伟、高如、张江彩等诸位先生熟识,时常得到他们的关照。以至十多年后的今天,仍然从内心深处感念他们。

从未想到的是,五年前硕士毕业后,为追逐诗和远方,我只身一人来到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成为一名记者。

直到现在,我仍然能记起当时在学校忙里偷闲爬格子的情形;在学校一号教学楼前的银杏树下,图书馆后的梧桐树下的石凳上,抓耳挠腮、冥思苦想;背着一个大书包,整天在校园中穿梭……这些,都深藏在脑海深处的记忆,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离开母校八年了,我南下求学谋生,客居岭南。很多时候,常常想起在校求学的那1000多个日日夜夜,想起发生在那里的人和事,仿佛时时刻刻都在眼前,难以抹去。特别是与校报有关的点点滴滴,是我最初新闻工作的开始。

这一切的一切,都注定了我与新闻一生的缘分。

(景碧锋:我校2005级新闻专业学生,2009年考取广西大学硕士研究生,现为《桂林日报》社会专题部记者,曾担任校报学生记者。)

记忆中的校报记忆中的我们

辛尔露

如果有人问我大学里最难忘的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那段和校报,和校报里的小伙伴一起成长的日子;如果有人问我青春的记忆里最骄傲的是什么?我会自信且果敢地回答是那次光荣地加入校报记者团,是那次幸运地成为记者团的团长,是每次和团里的小伙伴一起策划、采访、编辑完成的一篇篇报道;如果有人问我成长的路上最感谢的是什么?我还是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是那些在校报记者团大家庭里温暖而努力的日子!

是的,校报和校报记者团的人和事给我的记忆太深刻,每每回忆起那些过往,总是会情不自禁地嘴角上扬。

第一次见到校报是在大一校报记者团的纳新会上,印象中觉得它是一份很严肃、很官方的报纸,似乎不好靠近,更不敢设想自己居然会在以后的大学四年里都和这份报纸以及这份报纸背后的人与事结下不解之缘。

纳新会上,我凭着自己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无知无畏精神带着几分幸运顺利地进入到了校报记者团。然而,刚刚进入到记者团后不久,我的无知无畏就变换成了胆怯和退缩。因为我发现校报不仅仅真的正式、官方,而且它很有品质的追求;校报记者团的老师和同学们也不仅仅有想法、有才情,还都能默默地俯下身子做事。这一切对于一个大一的新生来说都有些距离感,甚至让人感到有些压抑、有些挫败。压抑在于那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挫败源于自己开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而且,毫不避讳地说在大一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和校报的交集就在于发放报纸,所以心里有些失落和沮丧甚至想到退出。

不过,万幸在我还没有真的退出前,我便又找到了更多让我留下的理由。尽管胆怯和退缩,但随着相处时日的增长,我还是渐渐和校报的老师们以及记者团的小伙伴们熟络起来了。而且爱上了那种生活,也开始渐渐懂得了一句话:你若想走得快就一个人走,你若想走得好就加入一个优秀的组织。

是的,校报记者团是一个优秀的组织,因为在那里有博学、乐于分享的老师们;有友爱、互相鼓励进步的小伙伴;有敢想就有可能实现的平台;最重要的是有家一样让人牵挂的凝聚感召力。也正因为有这样的优秀组织,才成就了校报300期的连续如期刊发,成就了它省级优秀校报的高品质。

作为一名昔日的校报人,我很庆幸也很感恩那些在校报记者团的点点滴滴:

犹记得自己第一次发表文章在校报上的喜悦;犹记得那年校报评估,我们的共同努力与取得的可喜成果;犹记得那次建党九十周年文艺汇演上,我们校报师生共同智慧创作的情景朗诵赢得的满堂彩;犹记得那些和校报小伙伴们一起复习考研的日子,是多么得充实与快乐;犹记得那一次次迎新送老的场面是多么得温情感人……

那些在校报上发表过的文章成了我大学里最宝贵的财富,一度成为我应聘面试时最有说服力的简历;那些校报老师的教诲、鼓励也让我受用一生,一度在我迷茫时给我指引;那既能天马行空将思维放飞,又能俯下身子把构想实践的工作作风也必将影响我一生,让我空想时清醒,浮躁时镇静;更重要的是在那里收获的师生情谊和友情必将温暖我一生……

今天的我已离开校报4年之久,然而校报给予我的我还在受用。回首青春,我感恩校报,感恩校报带给我的富足青春记忆,感恩校报教会我的敢想与敢为,感恩校报让我明白什么叫走出来的辉煌。

听闻校报要出刊第300期了,心中既欣喜又感动,记忆的洪水也因此而决堤,万幸这洪水里裹挟的多是些美好。好不容易挣脱出来,回到现实,想跟校报深情地道一声:生日快乐!希望您越办越好,希望您惠泽更多地像我当初一样懵懂的青年,也希望校报的每一位老师都如同我记忆中的一样康健、快乐,希望校报记者团也越来越好,代代出精英,一代更比一代强。

(辛尔露:我校2008级新闻专业学生,2012年考取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现在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天津高级中学工作,校报记者团第二任团长。)

贺新凉·愿校报更上层楼

张巅(我校2012级数应专业学生校报记者团第六任团长助理)

回望文林路,恨东风、偏携飞雪,自由来去。四载咸师求学路,校报团结互助。精万本千科辛苦,与两人相交容易,况吾之所知终需度。奏角羽、与他诉。

新芽杨柳抽金缕。渭阳湖、秦都旧月,照流归处。别后一苇游神州,醉梦难分几许。烛火灭、晨辉刺目。又是一朝如昨日,汗挥干再生龙活虎。谢校报、愿不负。

忆往继行

田瑞果(历史1502班学生现为校报记者团编辑部副部长)

雪滞生蕴春始发,风暖鸟声渡金华。

撑起荫庇青槐枝,益思渥灌苦寒夏。

往者汇成千古韵,吾辈志言锦添花。

三百华章心血铸,唯继春秋映晚霞。

十年背包

我有一个背了十年的布书包。书包整体是由紫色的纺布缝制而成,底子是加了皮革的黑色的硬料子,布面上有星星点点的小圆点做装饰。它看上去不大,但容量惊人。每次出行我都会毫不吝啬地把它塞满,直到塞不下为止。可十年间它竟然很争气,没有被撑坏过一次。

刚上大一的时候朋友陪着我去挑选的这个背包,很便宜,40块钱。当初买的时候或许并没有打算背它很久吧。毕竟那时候我总是喜欢各种各样款式的新书包。可是,转眼十年过去了。这一背,就是十年。

十年间,它跟着我走过苏杭的小桥流水,青海的苍茫壮阔,济南的温暖闲适,重庆的氤氲朴实,厦门的清新优雅。十年了,它陪着我辗转过无数列车,流连过大大小小的都市和村庄。十年间,它默默无语地在角落里守着夜灯下,为理想而奋笔疾书的身影。它等待着,等我考学成功,带着它去看广阔的世界。它守护着,一个小姑娘,一颗柔软又倔强的梦想。

听说你来了,听说你又走了。来来往往,也许这就是人生。背包在很多人的手里或者肩膀上短暂停留,它就像一种责任,无论谁曾经为我肩负,而最终还是要独自一人背起它,踏上未知的旅途。它见证了我在这些城市里求学、生活、游玩,哭过、笑过,忍受孤独又享受幸福。这个单薄的背包不知不觉承载了我沉甸甸的青春岁月。斗转星移,恍若一梦。

我怀念初入大学,青涩的脸庞,胆怯的模样。怀念在校报的那几年,有幸遇见了学识渊博又和蔼可亲的老师们,有幸遇见了一路同行的几位好朋友,有幸接触到了编辑这个行业。采访、组稿、审稿、跟着赵老师去报社排版,和记者团的朋友们组织活动,互相学习。这个不起眼的布书包里装过采访稿、装过记者团的合影,也装下了二十岁初出茅庐的豪情壮志。一切都是崭新的,一切永怀憧憬。

我贪恋初次旅行的自己。娇小而瘦弱,然而眼眸却无比清澈透亮,仿佛永远充满活力,又仿佛永远无所畏惧。那个崭新的书包就义无反顾地跟着我,跟着我第一次在小桥流水的同里古镇漫步、拍照,听我和好友的闲言碎语。那时候它还带着些许皮革的生涩味道;那时候我们的脚步轻盈,细碎的石子路硌到脚疼,也不觉疲惫;那时候心是透亮的,即使初识江南便遭遇几十年一次的莫拉克台风,我们俩,我们仨,也心有畅怀。那时候紫色的背包是一个紫色的美梦,年轻而灵动。像诗歌,像云彩,更像一场生命的纪念。

十年已过,它老了。原本厚实的皮革底子的边边角角已经磨破,肩带也断过一次。妈说:扔了吧,买个新的。我说:给我缝缝,还能用。于是,背包肩带上又多了些细密的针脚。每次计划远行时,我都会拿出这个书包。我说:妈,我要出去了。她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漫不经心地回应:走吧。谁管你。可我知道,妈其实越来越舍不得我远走,其实越来越担心我在外面过得不好。那书包肩带上的密密缝补,也缝进了她对我的牵挂和担忧。

妈总说:你的生活是一双鞋,合不合脚,只有自己走过才知道。有时候,会很抱歉,我的人生,终究不会如爸妈所愿。他们就像中国大多数的父母亲一样,希望子女考公务员或者当老师,希望我安稳地和一个相亲认识的男人结婚、生子,守在他们身边,过一辈子。可是,他们又和很多的父母不同。每次从外地回家,妈看到脏兮兮的书包,就会一边默默地帮我洗干净,一边说:一个人在外面要懂得照顾自己。他们和很多父母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们对子女怀着永远的尊重和支持。他们会替我遮风挡雨,却也从不勉强我必须待在他们的庇佑里。

这些年,我未曾后悔自己的决定。离开家乡远去读研,又回到故土,放弃已经安排好的安稳工作,来到西安。一个人跑遍所有招聘会,忍受现实的歧视和挑剔,把骄傲压在心底,低头从最低的起点开始,慢慢入行,走上正轨。可就在这个过程中,我渐渐有些懂了,从前的新背包装满了轻狂的梦和宏伟的理想,满到挤不出空间来装一盒爸妈的爱。渐渐地,背包脏了旧了,经过妈妈的双手变得柔软了,它什么也不想装,只想带着那缝补过的针脚和一页满载牵念的爱。几近而立之年,才明白家是心安处。

十年光阴流转,一晃而过。我会怀念那些曾陪我走过一段路途的人,朋友,爱人。他们的笑脸还定格在照片里,那些亲密依偎着的青春,那个伸手拥我入怀的男人。那些欢歌笑语,信誓旦旦,我的背包陪我一起聆听。是的,它旧了,如今静静躺在柜子里,但是这份陈旧像一壶酒,沉淀岁月的味道,觥筹交错中还能记起当年的温存。

十年背包,它装得下流浪异乡时踌躇满志的信仰;也将装满归来时空空如也的一首长诗。

(路索:我校2007级历史学专业学生,2012年考取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现在西安曲江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任策划编辑,校报记者团第一任副团长。)

undefined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