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期2、3版
发布日期:2019-06-05   点击数:

二版  综合

 

唯爱你江山永存 几千年风韵不改

——记咸阳师范学院大学生“中华颂”经典诗文诵读大赛

足蒸暑气热,暖风催人走,风将阳光吹至咸师每一隅。521日,我校第二十五届“校园之春”大学生文化艺术节之大学生中华经典诵读大赛落下帷幕。

本场比赛文学与传播学院《春风里的中国》喜夺桂冠,音乐学院《青春中国》与职业技术学院《阵地上的婚礼》荣获二等奖,职业技术学院《钢铁》、文学与传播学院《精忠报国》以及化学与化工学院《我的南方和北方》荣获三等奖。参赛选手们以落落大方的姿态,举手投足间皆具诗意的形象,声情并茂地向观众展现了我校学子蓬勃的朝气、爱国的热情,颂扬了当代青年的热忱赤子心与报国热情,感受到诗文朗诵的无限魅力。

青春意气 挥斥方遒

一首大气磅礴的《生僻字》开场,瞬间点燃全场的气氛,搭配水墨画式背景,让整场环境古色古香,更添韵味。据了解,本次比赛由我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校团委主办,文学与传播学院承办。比赛分初、复、决赛三场,面向全校所有院系展开。历时一个多月,从初赛的30多个作品,复赛的18个作品,再到演播厅里给大家呈现的最后的10个优秀作品。无不浸润着诸多人的心血,它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我们师院青年学子献给祖国七十华诞的礼物。

汉语1702班的邱媛是本次活动主要学生负责人之一,她表示文传院每年都会举办这样的诵读比赛,可是唯有今年,最让她自豪,也最让她有参与感、荣誉感。虽然没有站在舞台上,但是幕后是她点点滴滴的付出。邱媛觉得作为青年一代,肩负着时代的重任,不应当碌碌无为,而应激流勇进,自信坚强地向前走。听着“他们要以枪杆做笔,写下一个崭新的中国;他们要以热血为色,描绘一个青春的中国……”听着舞台下,喷薄而出的满场欢呼,热烈掌声,心仿佛回到了时代的最前沿,那呼之欲出的黎明裹挟着的是黑暗再也无法阻挡的力量。

汉语1702班的段清新也是此次活动的负责人之一,提及对今年中华诵的感悟,他缓缓说道:“通过此次中华颂,让我们心中的爱国之情更加深刻,我们共同缅怀那些为了革命而牺牲的先烈,也激励了我们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更加积极努力。”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要脚踏实地,刻苦奋斗,才能闯出一片新天地,才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怀揣赤子心,不负青春意。用声音传递青年的态度和决心,这是同根同脉的华夏儿女,拳拳爱国赤子心。

百年五四 精魂永存

鲁迅曾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我爱你江山永存,风韵不改,五四爱国精神长流,中华民魂深深地烙印在每个中国人心中。比赛现场,选手铿锵有力的朗诵,一字一句皆饱含深情,“中华颂”的每一篇诗文都宣扬着青年人的爱国激情。《青春中国》的朗诵者之一,来自音乐1705 班的高涵面对记者笑着说:“刚站在舞台上时,我甚至看不清舞台下的人,手心里紧张得冒汗。可是当我开始朗诵时,当我看见身边的队友时,我慢慢地就将感情沉入了诗里,《青春中国》让观众感受到了国之青春,也让我感受到了由内到外的蓬勃朝气。”因为朗诵,她认识了许多爱好相同的朋友,所有人都在因为喜欢同一件事而不懈努力,料想青春原不老,定能携手赴未来。

完美的演出总离不开背后的付出。刚刚结束朗诵的播音1801班潘新莹思索着对记者说:“我们整个团队花了近两个月的时间,从片面到深入层层理解《春风里的中国》的原文字词,队员由陌生无措到配合密切,我们倾尽全力,只愿为观众展现最好的朗诵,最美的中国。我们也曾四处寻找帮助,对稿子逐字逐句细致推敲,唯恐出一点点差错。现在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也算是对我们最好的回报。”

职业技术学院汉语1813班朱海强作为《阵地上的婚礼》朗诵者之一,他表示当初之所以选择《阵地上的婚礼》作为参赛的作品,是因为它不仅仅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与无情,塑造了一场阵地上凄美的爱情,更重要的是歌颂了无数革命先辈的无私奉献。耕耘撒种,落子成风,在蝉鸣卷风的夏天,作为当代青年,我们一定要铭记历史,传承五四爱国精神,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不断前行。

生生不息 代代传承

“锦绣河山添壮丽,英雄儿女着先鞭。”演播厅里观众席中,每一位同学都专心致志、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参赛选手的表演,时而一片欢呼,掌声雷动,时而全场静默,更有甚者用手轻拭眼角,嘴里是停不住的轻声赞美。

本是怀着平静之心而来,却被表演深深震撼的汉语1703班段娜激动地向记者说:“我为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而自豪,诗歌不再是冰冷的文字,更是可以通过朗诵传递出情感的载体。今晚我最喜欢的作品是《钢铁》,选手的内容情感非常丰富,从冬妮娅与保尔最开始相遇的天真烂漫到战争无情分开时的痛苦,再到最后物是人非的无奈,单单从她的朗诵中我就能深刻感受到那个年代的战争与爱情,哭腔那段更是让我身临其境,情不自禁。” 青春正当下,奋斗在此时。来自汉语1703班祁生连眼神坚定地向记者说:“这次活动不只是发扬传统文化,使更多的大学生了解经典的魅力,更重要的是弘扬生生不息的五四精神。青年强则国强,青年兴则国兴。跨过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们热忱依旧,坚定的意志依旧。始终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担当时代责任,建设青春中国。”

本次经典诵读比赛在党委书记赵万东《沁园春·雪》的深情朗诵中圆满落幕,同时,赵书记勉励全校师生要不断提高自身对文化活动的需求层次与品位。该次比赛将美文、情景、声音三者有机融合,激发同学们的朗诵兴趣,让我们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了解祖国悠久的历史和永不褪色的时代精神,感悟中华经典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

读史使人明智,读一篇优秀的中华经典作品亦然。留给大家的经典阅读之路依旧漫长。让我们亲近经典,读书明智,用最铿锵有力的声音,最斗志昂扬的激情,一同去书写亮丽的青春吧!

 (王富梅 王微微 崔荣荣 苗雪)

 

副校长毛龙灿一行赴杨凌示范区调研

本报讯 5月22日,副校长毛龙灿带领培训学院一行4人前往杨凌示范区教育局,重点就示范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情况、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杨凌示范区教育局局长张少文接待了毛副校长一行,并召开调研座谈会。 双方就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等方面开展校地合作进行了深度交流。

                               (培训学院  供稿)

 

我校选派部分处科级干部参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系列主题教育培训

本报讯 为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落实2019年组织工作要点工作任务,加强干部精细化分类教育培训,我校于4月初至5月中旬选派12名处科级干部分三批赴红旗渠、遵义和井冈山参加由陕西教育干部培训中心组织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系列主题教育培训。学员们纷纷表示,要把这次培训所得的精神内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自觉保持廉洁自律,以更加饱满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在谋事创业的过程中发扬敢为人先、勇挑重担、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为学校改革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党委组织部  供稿)

 

我校举办第二届“头脑王者”计算机组装大赛

本报讯 5月16日,由校团委主办,计算机学院和体育学院承办的第二十五届“校园之春”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暨第十五届科技节之第二届“头脑王者”计算机组装大赛在一号教学楼基础三机房、基础一机房和1号教学楼407教室举行。最终,专业组: 计应1711班马文瑞获得一等奖,计科1803班刘盼、物联1801班王博欣和计科1703班宋凯凯获得二等奖,软件1701班解丽娟、软件1701班方巧、计应1711班王冲、计应1712班马超和南妮妮获得三等奖;非专业组: 地信1701班雷景森获得一等奖,生科1702班吴文霞、材化1801班李金瑞和李柯豫获得二等奖,英语1801班杨钱、电子1801班李哲、应化1801班张亚辉、教技1701班高林盼和张勇获得三等奖。

           (校团委  计算机学院  体育学院  供稿)

 

我校举办2019年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

本报讯 5月12日,由教务处主办,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承办,招生就业处、校团委、党委学生工作部、科技处协办的2019年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在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举行。副校长王长顺出席开闭幕式。来自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计算机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等9支队伍共39名同学参加了此次竞赛。大赛中,参赛学生就实际物理问题的基本知识、理论分析、实验研究、结果讨论等分正方、反方、评论方进行辩论,现场辩论激烈、气氛活跃。经过一天的紧张对抗式比赛,最终评出团队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个人奖8项。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供稿)

 

中国人民大学郝立新教授应邀来校作学术交流

本报讯 5月12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院长、长江学者郝立新教授应邀来校与我校师生进行科研工作座谈。副校长王长顺会见郝立新教授并参加了座谈会。座谈会上,郝立新围绕如何在新时代做好科研工作谈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座谈会上,郝教授还对师生在学习科研中的疑惑进行详细解答,为帮助我校教师提高项目申请质量、提升论文发表成功率,给予了有效指导。

  (科技处  供稿)

 

西北大学教授段清波应邀来我校作学术报告

本报讯 5月10日,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我校兼职教授段清波应邀来校为我校师生作“考古学上的汉文明”专题学术报告。此次报告会为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系列学术活动之一,由西咸新区文物局、咸阳市考古研究所和我校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共同承办。报告会前,人事处处长姜村为段清波教授颁发了兼职教授聘书。报告会上,段清波从三位一体的中国文明论纲、考古学熵的汉文明、王莽与汉文明的构建三个方面就外藏系统与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陵墓封土形态演变与天圆地方理念的确立等陵寝文化对汉文明进行了阐释。

                 (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  供稿)

 

我校获批两项2018年度陕西省学校

共青团工作研究课题立项

本报讯 近日,共青团陕西省委、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公布了2018年度陕西省学校共青团工作研究课题立项结果。我校获批两项一般课题立项,分别是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樊林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效的路径探索》和学报编辑部黄自娟的《新时代视域下陕西省英烈形象宣传策略研究》。  

                                 (校团委  供稿)

 

我校获批一项陕西省教科文卫体工会2019年度重点课题

本报讯 近日,陕西省教科文卫体工会公布了2019年度招标课题、重点课题中标结果。我校政治与社会学学院郭颖主持,梁鹏、黄永涛、潘秀红、高娥娥等四人参与的《基于“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获批重点调查研究课题。                          

(校工会  供稿)

 

我校在第十二届“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喜获佳绩

本报讯 5月28日,第十二届西安高新“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闭幕式在西北工业大学举行。经网络评审、公开答辩、终审决赛等环节,我校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的好成绩。

                       (校团委 招生就业处 供稿)

 

我校学生在第九届“华文杯”全国师范生

化学教学技能交流展示活动中获佳绩

本报讯 5月17-20日,我校化学与化工学院学生参加了在福建师范大学举行的化学微格教学论坛暨第九届“华文杯”全国师范生化学教学技能交流展示活动,并取得了良好成绩。 在教学技能评测中,孙晓梅同学荣获一等奖,任园园同学荣获二等奖,张夏鸣同学荣获三等奖,李松同学荣获优秀奖。在教学设计评测中,孙晓梅同学荣获二等奖,任园园、张夏鸣和李松同学荣获三等奖。

                        (化学与化工学院  供稿)

 

我校学子获第二届全国高校大学生思政课艺术作品主题创作展一等奖

本报讯 近日,由我校美术学院谢军副教授指导的2015级美术学专业学生赵政斌的作品《祥云》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第二届全国高校大学生思政课艺术作品主题创作展中获得一等奖。                      

                               (美术学院  供稿)

 

我校学生在2019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西北赛区决赛中获佳绩

本报讯 512日,2019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西北赛区决赛在西北大学举行。由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指导的10支参赛队伍参加了比赛,获得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其中,二等奖被推荐参加今年7月份的全国决赛。

                          (教育科学学院  供稿)

 

我校学子在2019年陕西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中再获佳绩

本报讯 近日,陕西省教育厅(陕教〔2019100号)发布了2019年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绩,我校获得电子产品芯片及检测维修与数据恢复项目二等奖、导游服务三等奖、英语口语三等奖的好成绩。           

                           (职业技术学院  供稿)

 

我校举行“协同育人”实践教学基地揭牌仪式

本报讯 5月22日,我校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与铜川市土地开发整理有限公司签署了《“协同育人”实践教学基地》共建协议并举行揭牌仪式。副校长王长顺与铜川市自然资源局白黎明副局长为“协同育人”实践教学基地揭牌。

(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  供稿)

 

我校与香港金智教育集团签署校企合作协议

本报讯 5月16日,我校与香港金智教育集团校企合作协议签署仪式暨学前教育“弹唱专项赛”启动仪式在秦都校区举行。副校长王长顺、香港金智教育集团总经理田江涛等出席签约仪式。王长顺见证了合作协议的签订并和田江涛一起为实习基地揭牌。签约仪式后,进行了学前教育“弹唱专项赛”启动仪式。

   (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  供稿)

 

我校举行“咸阳师范学院融媒体协同创新基地”揭牌仪式

本报讯 5月21日,我校文学与传播学院与渭城区融媒体中心签署“咸阳师范学院融媒体协作创新基地”建设合作协议并举行揭牌仪式。副校长王长顺与渭城区副区长成小曼为协作创新基地揭牌。我校科技处、教务处和渭城区相关领导,文学与传播学院师生代表参加了仪式。   

  (文学与传播学院  供稿)

 

我校与宜君县签署共建教师教育协同育人创新实验区协议

本报讯 5月22日,我校与宜君县教育科技体育局召开座谈会,双方签署教师教育协同育人创新实验区共建协议。副校长王长顺、宜君县教育体育科技局局长李延生出席。

                                 (教务处  供稿)

 

校园短波

520日,西安财经大学校长方明、副校长李萍带领该校教务处、社会合作处、教学质量评估中心、实验实训教学管理中心、文学院等部门负责人来我校就专业认证、“双万计划”制定、“双创”教育、校友工作及书法专业建设进行交流座谈。

522日,省教育系统老干部工作咸阳片区工作会暨“用心用情用爱做好老干部工作”主题演讲赛在我校举行。校党委副书记马智勇,省教育厅离退处处长董侠、调研员张戈校出席了会议。

58日,美国东新墨西哥大学(Eastern New Mexico University)副校长杰弗里??龙(Jeffrey C. Long)一行来我校访问,双方举行了合作交流座谈会。

524日,省纪委驻省教育厅纪检组组长刘振涛赴淳化县检查我校“双百工程”产学研示范基地建设情况,我校副校长吕广利、淳化县副县长鲁云霞陪同。

58日,陕西省教育厅、省卫健委联合召开了全省近视防控暨健康示范学校建设工作视频会议。我校开设视频分会场,副校长吕广利出席视频会议。

521日,学校召开中期教学检查教师座谈会。副校长王长顺出席会议。

513日,副校长王长顺带队,对我校科研实验室及危险化学品管理进行了安全专项检查。

516日,我校2019年教师出国攻读博士学位项目推介会在1号楼第三会议室举办。

519日,咸阳市事业单位2019年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笔试部分科目在我校进行。

511日,2019年陕西省高校教师专业技能考试咸阳师范学院考点的考试工作顺利完成。

525日,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简称软考)在我校顺利举行。

57日,渭南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孙宏恩等一行七人来校就教学管理工作进行考察交流。

524日,实验室管理处组织召开了实验室工作委员会专题会议,对2019年部分实验室建设项目进行了论证评审。

▲近期,我校教育科学学院李晓霞教授专著《近代中国西北科学教育史》被世界名校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收藏,该专著同时也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8所中国著名高校图书馆收藏。

 

青年鸿鹄志 百年树精神

——记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知识竞赛

夏山如碧,花香迷人,五月的燥热替代了四月的和煦,阵阵清风在烈日下穿堂而过,渴望着为人们送去清凉,它不惧炎热,饱含着赤忱与希望。恰逢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我校举办了纪念五四运动“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知识竞赛活动,该竞赛经过一个多月的初期选拔,由最初的70余支队伍、共300多名学生,直至最终的4支队伍、16名学生。523日下午,在我校旧图书馆四楼的演播厅,总决赛的序幕就此拉开。

竞赛采用抢答模式,这不仅考验选手们的知识储备,也强调他们的临场反应力。大厅里,身着正装的参赛队员们肃然危坐,他们将双手稳稳地放在抢答器按钮上,为场内平添了一丝严肃紧张的气氛。“三,二,一,开抢!”抢答器的提示音刚刚结束,选手们已按下了按钮,清脆的声音不断地回响。“爱国与奋进、民主与科学”,在赛场上被多次提及,比赛渐渐进入到难度更大的简答题环节,各队比分却愈发胶着。经过多番角逐后,由来自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1802班的杨璨、材化1801班的李金瑞、李发强、张恒四名同学组成的“仲常队”突破重围,直夺桂冠。

在赛前介绍时,当主持人说到“仲常队”,很多观众都摸不着头脑,张恒向大家讲解了其中的含义。原来,“仲常”二字来源于陈独秀与李大钊的字——仲甫与守常,二人都是五四运动的领航者,队员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命名方式来表达自己践行五四精神的决心。“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开场时其他队伍屡屡抢答成功,仲常队未能抢占先机,但很快队员们就沉下心来追赶,成功反超了对手们。作为主要答手,李金瑞为这场竞赛准备了很久,她记下所有关于五四运动的常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复习。“队友们帮了我很多忙,我们一起彼此监督,共同进步。”谈到赛后感想,李发强向记者说道:“我很喜欢这场竞赛,在这里我锻炼了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习到很多知识,也明白了在生活中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他在学习中,意识到民族复兴离不开精神复兴,曾经的五四先驱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就了固若金汤的钢铁“长城”。正是如河海一般的不择细流、吸纳百川,仲常队才更加广博多识,突破了最终的难关。

经历了百年的风云变幻,“五四”早已不只是一个既定的时间点,而是一种鲜活的、升华的民族精神。五四精神也逐渐成为当代青年人的文化印记。“因为今年是五四运动一百周年,所以我们更需要在当代青年中大力宣扬和普及‘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团委书记赵星笑着说道:“此类活动的举办对于学校和学生都是一件益事,有了更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更好地投入学习和生活。”竞赛结束后,在还余留着紧张气氛的会场边,杨璨松了一口气:“李大钊先生、胡适先生等人,他们都是有民族大义的思想者,是那个时代青年人的楷模,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爱国救国的伟大光辉,这种精神值得流传千古。”

“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五四精神跨越了世纪,依然指引着新时代的青年。“打铁还需自身硬”,作为和平年代的大学生,我们有着更为优越的学习环境,更应该活力饱满、锤炼自身。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关注时事,扎实学习文化知识,参与各类竞赛活动,提升自我修养与品德,培养创新思维与务实品质,最终精于本专业、适于多行业。

五四精神是青年奋斗的启明星,是学生进取的引航标。学于斯、长于斯、成于斯的学子们心怀鸿鹄志,相信在五四精神的感召下,必将抟风飒沓化鲲鹏,会当水击三千里。

        (戚卓尔 邓志远 王富梅 马玉)

 

 

 

三版 综 合

 

“一流学院”建设专题

 

突出特色 注重内涵 强化优势 推进一流学院建设

——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封建民教授谈“一流学院”建设

记者: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在“一流学院”建设方面已经取得哪些成绩?

封建民: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全院师生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以本为本,以一流学院建设为重点,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扎实开展各项工作。

1.注重专业内涵,优化专业结构。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在专业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开设有地理科学、土地资源管理、地理信息科学、历史学、测绘工程5个本科专业。其中地理科学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历史学专业为校级名牌专业。

2.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近三年引进“双高人才”1人,博士6人,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素质不断提升。我院现有专任教师44人,具有高级职称的20人;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31人,其中博士20人,在读博士5人。有陕西省“三秦人才”1人,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1人获得陕西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1名教师被评为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2人被评为校级教学名师,1名教师入选长安讲坛,2人被评为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4人入选“校级青蓝人才”计划。形成了一支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我院被评为校级和省级师德建设先进集体。

3.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坚持“强基础、重特色、见实效”的指导思想,围绕专业与实验室建设不断开拓新的工作思路,注重工作实效,为全面提高学院教学管理水平以及人才培养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近年来,承担校级教改项目11项,获教学成果奖5项。校级精品课程2门,获批校级教材建设立项4项,地理科学实验室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师指导“春笋计划”项目2项,指导学生在全国性专业教学竞赛获奖3人次,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0项。1名教师被聘为陕西省中小学校本研修指导专家、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历史教育专业本科生教学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

4.强化学科建设,科研成果斐然。我院教师近年来先后承担纵向科研项目57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7项,厅局级项目15项,发表学术论文162篇,其中核心期刊97篇,出版专著8部,有多项成果获奖。承担旅游规划、小城镇发展、历史文化传承与保护、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土地资源评价等横向课题13项,服务地方经济能力进一步提升。出版《秦汉研究》12辑,提升办刊质量,扩大学术影响。

5.积极开展对外的交流与合作,扩大社会影响力。学院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举办全国性的学术会议2次,邀请孙九林院士、傅伯杰院士、学部委员刘庆柱教授等知名学者来校访问讲学,特聘王文科教授、段清波教授为我院兼职教授。我院已建成刘庆柱教授社科名家工作室,并聘任刘庆柱教授为我院客座教授,正在与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合作,建设王双明院士工作室和咸阳地区遥感卫星应用中心。先后派出教师外出访学、参加学术会议和短期培训40余人次,2名教师参加无人机培训学习,并获得无人机驾照,极大地促进了学院的科学研究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6.实践教学不断强化。一贯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各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注重实验室、实验、实习基地建设。申请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实验室建设项目100万元、学校实验室建设项目50万元,新增无人机、三维激光扫描仪等先进仪器,新建机房1个,进一步改善实验条件。我院与铜川市土地开发整理有限公司签署了《协同创新育人基地共建协议》。与西安航天宏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陕西旻鼎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了“咸阳师范学院与西安航天宏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实践教学基地”、“咸阳师范学院与陕西旻鼎航空科技有限公司XPrime无人机服务协同创新中心”。

7.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近年来我院学生在各类专业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获国家级大学生英语竞赛奖28项;西北地区高等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本科学生教学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陕西省第二届“南方测绘杯”高等院校测绘实践技能竞赛三等奖2项;在首届全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不动产估价技能竞赛中获三等奖1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1项;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级奖12项;《数字三维校园建设与应用》在创新创业大赛获省级创业计划赛铜奖。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2018年学院一次性就业率96.22%,有22名学生考取研究生,“建档立卡”学生实现100%就业。  

记者: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在“一流学院”建设方面有哪些优势或特色?

封建民:1.突出特色,强化优势,推动科研工作升级。学院不断加强学科建设,以“资源、环境、历史文化与区域发展”为研究主题,立足咸阳,辐射陕西,重点面向地方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科学研究工作。目前,拥有陕西省普通高校优势扶持学科—历史地理学,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校级重点学科—中国史等3个学科建设平台,建有区域资源环境研究所、咸阳地方史研究所、周秦汉唐历史文化研究所、考古研究所等4个科研机构,在生态脆弱区环境演变与资源评价、关中帝陵区环境变迁、关中陵寝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等三个方向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基于我院秦汉文化研究方面的优势和咸阳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与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合作,出版发行《秦汉研究》,发行至全国30多个省市及日本、韩国等国家。

2.实力强的师资队伍和高水平的学术团队。我院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人员占教师总人数的45%;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70%;有硕士生导师2人。中青年博士占博士人数的80%,一支朝气蓬勃的中青年师资队伍正快速成长,成为学科建设和科研的主力军。

3.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初步形成了以地理、历史、管理类专业为主,兼有工科类专业,特色鲜明的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开设了《咸阳地方史》、《秦汉社会史》、《隋唐文化史》等地方特色课程和《周秦汉唐历史遗址学术考察》特色实习课程,出版了《咸阳地方史》教材。积极倡导教学创新,着力进行教学改革,在部分专业人才培养中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以重点课程建设为着眼点,着力提高教学质量,目前有院级精品课程2门。

4.办学硬件条件明显改善,办学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自建系以来,长期坚持师范性特色,面向地方基础地理教育、历史教育培养人才,重视学科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建成了适应该学科实践教学的实验室和野外教学实习基地。建成“环境分析实验室”、“ 测绘与3S实验室”和“自然地理实验室” 三大实验室10个分室,获批陕西省普通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实验室800元以上设备有616(台)件,价值1095.9万元,10万元以上的大型设备23(台)件,价值619.5万元,建成各专业实习基地30余处,能很好地满足各专业相关课程的实验、实习的教学需求。

记者:资源环境与历史文化学院今后对“一流学院”建设的设想或规划有哪些?

封建民:学院按照学校的一流学院建设实施方案,落实工作任务,加快建设步伐;以“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方向;突出学科重点,保持学科特色;专业建设稳固中求拓展,人才培养以研究生教育为远景”的基本思路,做好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等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加强成果培育,力争在教学团队、课程建设等方面有较大突破。

1.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凝练师范特色。以办出特色、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进行专业特色的形成和建设工作。坚持师范特色,积极稳固的办好地理科学、历史学两个师范类本科专业。我院地理科学专业、历史学专业办学历史较长,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队伍中高学历、高职称教师在学缘结构上多与该专业相关。按办精办好的原则,力争使地理科学、历史学专业通过师范类专业认证,并进入硕士授权点重点建设的行列。

2.加强学科建设,整合科研力量。加强对学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提高学科意识,活跃学术氛围;积极培育目前已涉及学科的学科形态,努力构建学校—学院—学科的建设体系,建立和完善学科建设的内在动力机制。一是突出重点,全面提高。以现有的人员、学科研究方向为核心,加强资源配置,进一步强化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从学院长远发展着眼,本着积极、稳妥、持续发展的方针,形成有省级重点学科、校级重点学科、学院重点学科滚动发展的学科建设发展格局。二是优化结构,注重创新。不断创造条件,积极促进学科交叉,实现资源共享和合理配置,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不断推动现有学科(专业)的拓宽、创新。三是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充分挖掘和发展学院已有的在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地表侵蚀与环境演变、秦汉史、中国思想史、科举制度史、历史地理学等领域学科优势,并以此为依托,强化本学科与其它学科互相支撑、互相结合、互相渗透,以汉唐帝陵区环境变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作为学科发展的特色。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结合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科研进展,按计划积极做好人才引进、在职进修培训和学位提升工作,构建适应学科建设发展的师资队伍。以高等教育对教师队伍的要求为标准,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目标,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为重点,实施教师职称学历提升、师资培训和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着力于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建立有利于教师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创新意识强,具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实力、较强实践能力、专兼职结合的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队伍。

4.营造良好的氛围,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院发展与改革依靠全体教师,以教师为本,注重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形成大家齐心协力、共谋学院发展的合力,形成良好的氛围。

5.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人才培养方面以教师教育为主、兼顾非师范教育的方向发展;以地理科学省级实验示范中心为依托,加大实验课程、实验教材建设以及实验教学改革。培育资源共享课程;积极组织申报省级教学改革项目和教学成果奖。

6.强化学生学风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积极贯彻中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采取多项措施,根据学生专业、特点,从严从硬紧抓学风建设。继续落实学生管理“三讲一树一看”工作,把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做实、做细、做小。积极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志存高远誓有为  追梦青春谱华章

——访我校化学与化工学院优秀考研班级生物科学1501

璀璨星光,照亮了师院考研大军前行的道路。寒来暑往,历经一年多的辛苦奋斗,我校考研学子们,再次不负众望,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其中化学与化工学院2015级的215名毕业生中,有49人被录取,录取率达22.79%,生物科学1501班脱颖而出,班级考研率高达48.6%,该班共有32人参加考研,其中18人被各大高校成功录取,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近几年来,我校化学与化工学院在考研方面一直居于领先地位,记者通过深入采访,解密他们的考研高分秘籍。

开拓进取,未雨绸缪

关于考研,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在你的身边不仅有和你一起努力的同学,也有为你答疑解惑的老师,更有尽最大努力在身后为你们提供完善条件的领导。对于生科1501班的考研成绩,化工院党委书记赵国龙表示十分满意,向我们娓娓道来:“生物科学专业只有四届毕业生,但每一届毕业生考研率在全校都首屈一指,且有稳步增长的趋势。就2015级来看,考研录取率高达48.6%,远远高于我院考研率,也高于全校的考研率”。此外,记者了解到,化工院在暑假期间为留校复习的同学开放了院系的会议室,让他们可以有一个舒适的备考环境,整个院系全力支持学生考研。当问到为何生物科学专业会有这么多人选择考研时,赵国龙书记谈道:“我们院系的老师大多是博士硕士,平时会有意无意地向同学们传递考研的思想,再加之生物科学专业比较特殊,低层次难就业,学生们也就有了通过考研来提升自己的想法”。

提及学院考研的具体工作时,化工院副书记张宏告诉我们:“我院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实施‘全员育人’的方针。在大一入学时就组织学术研究、职业规划的报告会,让学生尽早进行生涯规划。学院每年都会通过微信公众号、张贴喜报、官网宣传等方式来营造考研氛围,动员全体学生关注。老师们也都会倾注精力在考研学生的专业导师选择、复习考点指导以及复试调剂分析等方面,一直到录取结果出来,所有的流程老师都会全程辅导。尤其是调剂过程中,老师会动用自己的学脉关系,去帮同学联系学校,争取导师,这些都是这次考研率如此高的原因。”

今年的考研大环境较为严峻,全国考研报名人数多达290万,部分学校的生物科学相关专业撤销。也就是说,在考研人数增加的情况下,能够成功录取我校该专业的人数还在减少,为这次的考研工作加大不少难度。比起去年该专业的考研率33.33%,今年仍能有所进步,实属不易。虽然今年考研竞争更加激烈,但是该班一直以来学习氛围都非常浓厚,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

悉心培育,甘当绿叶

在采访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提到了他们的任课教师李怀珠老师,提到了他在课堂上的严谨,在日常生活中的关心,还有考研路上的默默付出。李怀珠老师主要负责教授分子生物学和生物科学概论两门课程,与同学们的接触时间比较多。

关于考研的整体计划,李怀珠老师略微思考谈到,我们吸取之前的考研经验采取“全程跟踪,精准辅导”的方针策略。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李怀珠老师就会向同学们传达考研对于大家日后工作学习的帮助,也会告诉同学们考研对于提高自身的重要性,而在大二大三预备考研的时候,李怀珠老师会一一了解同学的情况,为他们指明方向;在开始复习时,李怀珠老师也尽最大能力帮助同学们,生科1501班的曹艳同学告诉我们:“准备考研初期,李怀珠老师给我们建立了微信交流群,在复习时有不会的问题就发在群里,老师会逐一回复,为我们的复习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还有一次,我有一个题怎么做也不明白,李老师给我讲了八遍,也没有不耐烦”。分段指导阶段从5月初开始,会让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考研院校,制定自己的复习计划,正式拉开考研复习战线。

7、8月份天气炎热难耐,很多同学会出现复习疲惫、效率低下的情况,也有部分同学出现放弃考研的念头,这时候微信交流群里时常有李怀珠老师的声音,每天都在鼓励着同学们不要轻言放弃;910月份是专业课的侧重复习时间,李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后,仍会从私人时间中抽空帮助学生解决复习的重点、难点、考点,做到“逐一击破,步步为营”。到来年23月的初试,李老师就在第一时间询问同学们的初试成绩,并进行第一志愿的评估,如若有风险就会及时考虑调剂。充分发挥学院老师的学脉关系,多方询问考研的调剂最新信息,尽最大努力让学生进入复试环节。席倩倩同学对于这一段时间感慨万千:“真的很感谢李怀珠老师,初试成绩还没有出来,他就一直在群里问我们,成绩一出来就帮我们分析,联系学校和导师,争取让我们都能被录取。”

生科1501班能够获得这样的成绩,除了有李怀珠等任课教师的努力,还有高于涵辅导员的付出。谈起这个班,高于涵喜上眉梢,她告诉记者,该班学风一直良好,同学之间能够和谐相处,还曾在大二获得过“优秀班级集体”的荣誉称号。班干部对其他同学有较大带头作用,除了做好班级建设,还努力学习功课,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品学兼优,班干部的带头作用也使得班级整体的学习氛围更有利于考研复习。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当记者在实验楼看见刚经历过考研洗礼的该班的18位同学时,她们笑容满面,就像五月份的天气晴朗而又温暖,给人一种久违的亲和感。当被问到在复习阶段是否想要放弃时,大家都斩钉截铁、异口同声地说道:“没有”,简洁的话语表露出她们内心对考研的坚定与执着。谈及考研这段时间所经历过的,曹艳同学也曾感到了很大的压力,但如今付诸行动过后她很有感触地说:“之前我并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考上,现在努力过后才知道许多事情并不是很难,我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事,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好好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有很多小插曲,不管开心还是难过,失意还是迷茫,这一切都不应该成为我们放弃的根源,要用势如破竹的决心,不畏艰险,迎难而上。该班的团支书李静同学已经如愿被西北大学录取,从她的考研经历中记者也体会到了考研的不易,她回忆道:“我每天6点起床,620准时到达学馨苑背诵,图书馆门一开立马进去,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到达图书馆的,看着空荡荡的自习室,第一件事就是把图书馆的灯都打开。快要考试的那段时间我基本上没见过白天是什么样的,天没亮就出门,很晚才回宿舍。”正所谓,星光不负赶路人,付出多少就会收获多少,唯有矢志不渝,方能一举成功。

考研之路非常艰辛,一个人走未免有些孤独,但要是有一群人陪你走,即便再寂寞,内心也会多份温暖,这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幸福。记者了解到,她们班205宿舍共7人,除一位同学没有参加考研之外,其他同学都如愿考上了自己喜欢的学校。拓娟告诉记者:“备考过程相对于平时轻松的学习生活虽然累了点,但这一年却是我们最努力、最认真的一年。”这一年是她们头发掉的最多的一年,是舍友之间的相互鼓励让她们勇往向前,去追逐自己的梦想。考研之路虽然不易,可是有些过程还是会引起大家的共鸣,就像王梅同学所言:“坐在自己周围的人不一定是认识的人,但时间久了彼此也会打招呼,考研的过程很充实,人生也还是要充实一些,才更有意义”。

面对学校和一些专业的选择上,在刚开始时她们都会找学长学姐帮忙或去学校官网查找信息,凡事亲力亲为,这也让她们对于考研有了更深的了解。王梅眼中的舍友高倩是个爱思考的人,所以对于复试她觉得并不难,高倩也向记者表达了她的想法:“面试过程中一定要足够自信,表现大方自然会加分不少,老师有时候可能更喜欢思维活跃,活泼开朗的同学”。同宿舍的王雨萌已经在所录取的西南大学跟着自己的导师体验了一个月的研究生生活,她说:“我大一入学就想考研,就是想提升一下自己,在西南大学时每天跟着师哥师姐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一天,感觉很累,但不管做什么都要坚持,很多事经历之后,再回过头也就没那么难了”。相信这样一段备战考研的时光,会成为大家一生刻骨铭心的记忆。

每天披星而出,戴月而归的时光成为了回忆,但她们用自己一年多的坚持证明了汗水永远不会辜负你的努力。她们的优异成绩一经公布就在微信、微博等平台引发学生热议,鼓励着我校更多学子坚定考研的想法,在学校和老师的引导鼓励下通过考研成为更好的自己,衷心地祝愿她们经历考研的磨炼之后能够谱写新的青春华章!

                (净紫涵 周鹏 胡苑)

undefined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