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在“一流学院”建设方面已经取得哪些成绩?
张辉:我院是在原物理系的基础上,于2009年更名为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现有物理学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电磁场与无线技术专业。在“一流学院”建设中,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升,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的物理与电子类相关专业应用型人才。
近三年来,我院引进、培养博士7人,在读博士5人,在国内外交流访学的教师有6人,有2人获得省级人才称号,6人获得校级人才称号,6人次在省级、校级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已初步形成了学科结构合理、研究方向明确的师资队伍。
我院教师有7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其中青年科学基金项目6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项,主持省部级、厅局级项目30多项;发表学术论文近300篇,被SCI、EI收录100余篇;取得国家专利多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教学或科研成果奖励4项。现有咸阳市激光传输特性及激光雷达探测技术创新团队,离子束与光物理研究所、电磁波与散射研究所、无线通信与光物理研究平台等科研平台。这些成果为我院开展“一流学院”建设工作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在专业建设方面,按照学校一流学院建设规划,优化专业结构,突出专业特色,围绕学校师范性、应用型、地方性本科院校办学定位,调整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加强课程建设和实验室建设。专业主干课程 “电动力学”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信号与系统”“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等6门课程为校级精品课程。出版《大学物理实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等5门课程教材。在实验类课程中推行“项目驱动法”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原有实验室基础上,2018年投入300多万元更新了普通物理实验室、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实验室、大学生创新实验室等实验室设备条件。现在,实验课程基本可以实现单人单套实验仪器配置,为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提供良好的支持。现有“基础物理实验示范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实验示范教学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围绕创新创业学院建设,突出创新人才培养。在我院三个工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结合基础实验实训、课程设计和创新实验“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入创新创业系列课程,形成完整的创新创业培养体系。构建校内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校外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实现协同育人。2018年,与陕西子竹有限责任公司共建陕西省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与大唐电信和西安盛图公司签订2个实习实践基地协议,获批两项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
三年来,我院学生共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0多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3项,省级项目13项;获得全国师范生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得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0多项;获得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西北赛区二等奖4项,获得“互联网 +”大赛陕西赛区铜奖1项。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获奖12项,全国高等数学竞赛中获奖8项,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奖57项。学生考研、就业率在学校各学院中位于前列。
记者: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在“一流学院”建设方面存在哪些优势?
张辉:我院师资队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职称、学历和学缘结构合理,已涌现出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取得了丰硕的教学科研成果。教师中有省级师德标兵1人,省级师德先进个人1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人,陕西省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1人,陕西省青年杰出人才1人,校级教学名师3人,师德先进个人3人。校外兼职博士生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6人。
我院目前有较为齐全、完善的教学、科研实验设施,能够满足各专业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以及部分教师科研实验需要。现有实验室30多个,拥有万元以上设备3235台件。其中离子束与光物理实验室由咸阳师范学院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联合建立,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省级“基础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能支持学生的综合型、研究型实验,以及毕业论文设计、科研训练等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素质和科研能力,并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制订了“一个目标,两种途径,三个问题,四种方法”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实践教学中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情况,设置入门层、应用层、工程设计层和工程创新层四个实践教学层次,按照兴趣驱动、项目引领的原则,通过课内外学习相结合,校内实践和企业实践相结合,将工程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了“四层次、三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地保证了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
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联合共建离子束与光物理实验室,两个校级研究所、一个校级研究平台和咸阳市的创新团队为教师、学生创造科研平台。与西安工业大学、西安工程科技大学、西安石油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学校建立优质生源基地,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提供良好的途径。
记者: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今后对“一流学院”建设的设想或规划有哪些?
张辉:我们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一流学院”建设工作:
引进、培养、交流并重,改善教师队伍结构。根据专业发展态势,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努力引进优秀博士毕业生、高层次人才,同时,支持青年教师积极提高学历和职称。采取外聘教师、兼职导师、与企业合作进行双师型教师培养等方式,整合专业队伍,凝练专业方向,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师资队伍。
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创新创业学院试点学院实验类课程“项目驱动法”教学改革。做好各级各类精品课程、慕课建设。打造金课,淘汰水课,同时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根据申硕要求,做好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在教育硕士方向上,凝练培育物理学科教学研究方向,组织申报基础教育研究项目,孵化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在电子与通信工程专业工程硕士方向上,办好现有电子类专业,实现其教学、科研对学校办学定位、特色的支持;加强与地方、企业合作,申报各类科研平台,进行横向科学研究,解决实际应用中的问题。
做好物理学师范专业认证和一流专业建设。根据学校安排,积极申请并争取通过师范专业二级认证,提高师范专业办学水平。做好本轮次省级一流专业培育专业建设,争取建成下一轮次一流专业。
(采访、文字:《咸阳师范学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