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化工院在“一流学院”建设方面已经取得哪些成绩?
黄院长:化工院在开展“一流学院”建设以来取得了如下成绩:
1.师资队伍建设:“一流学院”建设以来,化工院制定出台专业教师培养计划,鼓励教师不断学习进步,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同时出台青年教师导师制和教学督导制执行办法,帮助青年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快速胜任教学工作。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有:2名教师荣获陕西省教学名师,1名教师荣获陕西省优秀教师,化学专业晋升教授4人,晋升副教授6人,获批省级教改项目1项,获批校级教改项目5项(重点2项,一般3项),1人荣获校级中年组创新教学竞赛特等奖。
2.教学条件及保障:化工院积极完善教学设施,及时维护或更新大型仪器设备;已经建立了多个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入实验室;建立了1个仿真教学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及创造力;对学生毕业论文进行强化管理,制定毕业论文及答辩规范和一系列奖惩制度。从制度上、管理上提高教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科技英语水平及论文写作水平,促使学生具有良好科研素养,2018届毕业论文优秀率达9%左右。设立资料室,购置各种最新并能为本科生利用的专业图书资料及其他各种信息资料。
3.人才培养质量:化工院学生近几年在全国高等师范院校的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邀请赛、陕西省大学生化学实验技能邀请赛等竞赛活动中多次获奖。毕业生考取“985”、“211”等名校研究生的数量逐年增加,考研率稳定在15%以上,今年更达到23%,连续多年受到学校表彰。四六级过关率也比较高。化学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课题研究,获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3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项,学生公开发表研究论文16篇。
4.教学改革、建设与管理:在强化管理方面初步建立了各项教学管理制度、保证教学正常进行,通过文件运行、改进、再运行,初步构建了一套具有专业特色的、和谐的现代教学管理模式。
5.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与国外高校的联系,自“一流学院”建设以来,已有1名教师赴国外高校以科研交流、语言交流、教育理念学习等形式访学,主要学习国外高校的科研、教学及教育经验及办学理念,从而提升化工院的教师的教学水平,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学生培养质量。
记者:化工院在“一流学院”建设方面存在哪些优势?
黄院长:化工院的优势首先体现在师资方面。化工院现有教职工63人,专任教师49人,教授13人,其中三级教授3人,副教授18人,兼职硕士生导师9名。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35人,占专任教师的71.4%,另有在读博士1人。师资队伍中入选“陕西省青年百人计划” 的教师1名,入选咸阳市“三五人才”教师4人,有陕西省教学名师2名,陕西省优秀教师2 名。多位老师获得咸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校级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师德标兵中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陕西省授予“师德建设先进集体”称号。
其次是学科基础好,科研氛围浓厚。化工院近两年连续拿到国家基金项目,目前有国家基金项目6项,省厅级项目几十项,仅今年,到账科研经费就接近200万元,在横向项目上有较大的提升。获地厅级以上奖励4项。教师发表论文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每年发表的论文有八九十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占到40%左右,有20%左右被SCI收录。
第三,特色专业有示范带动效应。化学专业是我校的特色、品牌专业,于2006年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专业”,2007年被评为“陕西省第二类特色专业”,有机化学教学团队2008年被评为校级教学团队,2014年“化学专业教学团队”获得省级教学团队建设项目。根据我校转型发展需求,2014年化学专业获批“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4年“化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获得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近年来,化学专业先后承担省级教改项目3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获得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主编教材5部,参编教材十余部。化工院有省级工程质量项目10项,其中大部分是化学专业的。在化学专业的带动下,其他专业也有了较大提升,取得了不少的成绩。
第四,实验室建设投资力度大。化工院下设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在学校经费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仍然重视对实验室的投资。通过近几年的重点投入,现已成为基础设施完善,仪器设备较为先进,实验教学体系较为完整,以该实验室为依托的化学专业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专业。实验中心由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和化学试验中心等三个实验分室构成,实验室总面积5200 m2,仪器设备固定资产总价值2248.57万元。拥有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ICP原子发射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核磁共振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荧光分析仪、元素分析仪、电化学工作站、差热扫描量热仪、热重分析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扫描电子显微镜等10万元以上大中型精密仪器41台(套),可同时容纳500人以上进行各种实验。2011年被评为陕西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省内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现有2个省级实验室,这些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对教学科研都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第五,化工院的学生实践能力强,长期随老师做实验,并在自主创业与创新项目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数量位于全校前列。2016年,化工院获陕西省创新创业试点学院,应用化学专业与材料化学专业被列为创新创业试点专业。材料化学专业采用校企合作模式,与行业协会、研究院所、相关企业进行合作,展开实习项目,提高学生专业能力,为学生提供就业渠道,按照行业需求培育人才。在学生创新能力训练方面,先后获批国家级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7项,省级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7项,拥有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实训基地”1个。
记者:化工院今后对“一流学院”建设的设想或规划有哪些?
黄院长:以后化工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一流学院建设工作:
1.专业建设方面:师范认证是化工院以后的工作重点之一,将对照师范认证指标进一步做出调整,鼓励老师走进中小学课堂进行教学体验与学习。加强教学改革,争取省级教学成果奖,把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工作做好。力争做到理工并举,突出优势。将紧紧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以教师教育发展趋势、产业发展需要和职业资格标准等驱动课程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块。建设2门左右校级或者1-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示范课程,并积极争取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和示范课程的建设项目。同时将慕课教学、翻转课堂及微课教学等新的教学理念引入到课程建设中。
2.积极推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入推进“一流专业”建设力度,突出以社会需求和学生就业为导向,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切实实施不同培养模式下的“双导师”制,积极探索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和“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获奖水平及科研能力,鼓励化学专业的学生积极参加课题研究,使其毕业设计(论文)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并获奖;有一定数量高水平研究论文发表;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文化素质水平,争取获批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40项以上,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项以上。
3.大力进行科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研究。化工院组建了六个团队,分不同方向进行科研活动。重视硕士生导师工作,现已有3位老师分别担任延安大学、西安工程大学的兼职硕士生导师,已经和西安石油大学签署了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协议,将进一步实质性地开展工作。化工院已经和第四军医大学张生勇院士进行了商谈,下一步计划建立院士工作站,围绕张生勇院士进行团队组建,以此促进更高水平科研成果的产出。同时,加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力度,鼓励动员教师总结教学经验,申报高级别的教研项目和教学成果奖。支持教师通过教学改革,将取得的成果融入在教材中,主编、参编有特色的高水平教材1-2部,力争在省级以上教材奖上有突破。选用近年出版的优秀教材和规划教材比例占教材总数的50%以上。
4.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学术带头人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的引领作用,打造教学名师,构建教学团队,促进化学专业师资队伍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积极发挥学院现有的学科、学位点和实验室平台作用。支持开展广泛的国内外研究合作,强化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学术水平提高;多形式多举措提升教师专业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力争建设一支教师与工程师资格兼具、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兼备的教师队伍。为适应学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需要,率先探索“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途径;力争获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5项以上(含)或者省级教改项目立项1-2项,获得校级教学成果奖1-2项或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项。
5.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加强本专业教学实验室和专业基础课实验平台建设,改善教学实验环境,拓宽和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有计划地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实习基地。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充3-5 个县城以下基层中学作为实习基地。
6.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全面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鼓励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如“互联网+”),设立相关制度鼓励创新创业成果。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鼓励学生积极考研,找准定位,做好生涯规划。
7.在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方面。作为理工学院,化工院注重专业的应用性,拟建设咸阳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中心,利用取样科研,分析数据,对地区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以此凝练化工院师生的学科应用能力,加强团队协作能力。将专业与生活交叉融合,对学校、社会、当地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采访、文字:《咸阳师范学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