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人榜】2015年“5月好人榜”
发布日期:2015-06-03   点击数:

中国好人榜5月榜单http://www.wenming.cn/sbhr_pd/zghrb/201505yuehr.shtml

【中国好人榜•陕西】

  

  人物故事:

  张京京,女,19869月出生,吉林人,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现担任西安市“小葵花”品牌活动推广大使,校团委学生兼职副书记,创办“龙的传人”公益奖学金,专为帮助优秀的中小学贫困生而默默奉献。

  张京京在成长的过程中,曾接受过来自乡政府、市卫生局、儒林图书有限责任公司以及导师等多家单位和个人的资助,因此,她心中常怀感恩之情,一直希望能把自己收获的爱心传递下去。2012年,带着回报社会的想法和对孩子们的牵挂,张京京利用自己的兼职收入创办了“龙的传人”公益奖学金(简称“龙奖”),实现了她怀揣十年的梦想。“龙奖”成为陕西省第一个由在校生创办的奖学金,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好评与支持。“龙奖”旨在奖励和帮助优秀中小学贫困生,优秀学生的评选不以成绩论英雄,而是奖励那些虽然出身贫寒却自强不息、乐于助人的孩子,把钱送到最需要的学生手中,并为孩子们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激励他们立志成才、传递爱心。2013,“龙奖”的规模迅速发展,已成功资助学生292人次,为9所学校的3000余人次学生开办了感恩教育活动。逐步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并相应的设立“品德奖学金”、“劳动奖学金”、“进步奖学金”、“学业奖学金”等多元化奖项,专门帮助农村中小学优秀的贫困学子,为学生开展系统的德育成长小组活动,让学生们正确看待贫困,学会感恩;为贫困学生募捐上万件爱心衣物,多次举办暖冬行动,为学生送去过冬棉衣;并且为边远乡村小学捐建“爱心图书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影响,受到多方好评,曾被人民日报、新华网、陕西省教育厅、华商报、都市快报等多家媒体报导,目前收到感谢信近百封。

  这些受助孩子中,有先天眼部残疾,六岁丧母,但仍然与命运顽强抗争的贾翔;有身患重病,血小板急剧下降,但仍然坚持学习,成绩优异的张研;有父亲身患癌症,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承担家务,并最终考入大学的婧俞;还有弟弟患有癫痫,母亲患有心脏病,家境困难,但却乐于助人的雨婷……

  孩子们受助后纷纷寄来的感谢信,很多孩子在信中都表示长大了也要加入“龙奖”,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龙奖”的爱举也得到了新华网、共青团网、华商报等省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张京京在学习之余,还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进行义工服务,曾在西安市慧灵智障人士服务工作站、西安市儿童福利院、长安区流浪儿童救助站等机构做义工。此外,一有时间,她就通过打工来减轻家里的负担,她曾经做过网吧收银员、卖过报纸、发过传单、倒卖过小商品、做过调查问卷、当过促销员、做过助教、从事过招生工作、做过电脑组装过、卖过MP3、当过礼仪、带过课、也做过杂志社的组稿编辑等等。2012年,当张京京被陕西师范大学评为“感动春天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时,她第一时间将3000元奖金捐给了“龙奖”,2013年她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获得的5000元奖金,再一次捐给“龙奖”。同年,她当选西安市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推广大使,并被学校团代会推选为校团委兼职副书记,继续为贫困生、为全校师生服务。昔日因贫受助,今日自强助人!张京京说:“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学生,我的家庭并不富裕,我所有的,就是对社会的一份感恩,对贫困学生的一份责任、对公益事业的一份执着追求。”也许,“龙奖”今天做的事情还很微不足道,但她和她的志愿者们坚信,山的那边始终有一个声音在呼唤着他们,那些可爱的孩子需要他们!

  张京京2013年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2014年被评为全国励志成长成材优秀学生典型,被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评为“国家资助助我飞翔”全国励志成长成才学生典型。

  

  

  人物故事:

  向贞吉家住紫阳县汉王镇街道,20121227日下午,他吃过晚饭刚走出家门,突然看见一辆拉沙车从汉王镇加油站的斜坡急速冲下来,街道中间有6个小孩正在低头玩弹球。眼看着拉沙车就要撞上正在玩耍的6个小孩,57岁的向贞吉当时距离孩子十多米,来不及多想,他的本能告诉他救人要紧,他边跑边对在玩耍的孩子喊“快跑”,他飞快冲上前去用胳膊将孩子们挡到路边,车已经撞了上来,他自己却没躲开,被撞倒在地,左腿鲜血直流,被撞成粉碎性骨折。但被他救下的孩子中只有一个孩子受了轻伤,其他孩子都安然无恙。

  “左脚几乎都断了。”向贞吉的妻子李运香后来回忆说,事情来得太突然,当时家里就向贞吉,李运香,还有一个只有两岁的外孙女在家,儿子远在西藏的拉萨服役,女儿在本镇的一所小学教书,连电话都来不及向儿女打,在闻声赶到的邻居和派出所的干警的帮助下,李运香和丈夫坐着卫生院的救护车赶往安康市中心医院救治,但向贞吉左腿被撞断,造成严重的粉碎性骨折,中间有8.5厘米没了骨头,且向贞吉三四天都昏迷不醒。安康市中心医院建议转往西安,在西安市红会医院,经过5次手术花了近十八万元医药费后还需进行骨搬运手术,现在的向贞吉每天都只有坐在自家的客厅里望着门外的行人来来往往,想起自己未受伤时的健步如飞去邻里帮忙调解纠纷,帮助料理红白喜事的情形,都好似一场梦,看着妻子既要照顾自己这个病人,又要照顾两岁的孙女,人未老头先白,五十岁的人看上去就像六十多一样,向贞吉有时也禁不住热泪盈眶,但每当亲友叹息时,他总是说他从不后悔!如果身体有一天恢复了,遇到这样的事他还是会毫不犹豫的冲上前去! 

  受伤前的向贞吉为社区做的事从来不和别人提起,但也有人讽刺过他,“哎呀,老向,你没事就帮社区、帮孤寡做活,你得到什么好处了,”向贞吉只是微微一笑,什么也不说,挺坦然的就过去了。他就是凭心去做,去感染身边的人。几乎汉城的每个居民都认识向贞吉,社区里几乎所有红白喜事都有他忙出忙进的身影,他所住的门口街道因为地处低洼,下雨就积水,大雨时他冒雨扩大下水道的口子,免得邻居家进水,雨停了,他又一锹一锹的将淤泥铲进编织袋,装进垃圾车运走,平时,居民邻里纠纷他也是闻讯就赶去进行调解和好。向贞吉是企业下岗职工,妻子无业,虽然儿子在西藏当兵,女儿在汉王镇村小教书,但儿女都已成家,没有多少钱帮助他贴补家用,自己的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但他平时对街道几个五保户都关爱有加,遇到他们从门前经过,都问寒问暖,让他们进屋吃饭,每到春节,端午,八月十五这些传统节日,他都让妻子做好饭菜给这些五保户送去,有些人不解,问他图啥,他笑着说就因为和这些五保户一起长大,现在自己有儿有女,为这些人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不图别的,只图心安!像这样的事他还做了很多很多,他做的每一件事都让大家感到钦佩。

  自强不息的向贞吉

  肇事司机李某说,当时拉沙车刹车失灵,他找了一个僻静的小巷子希望将车逼停,没想到巷子里竟有那么多小孩,幸亏向师傅及时出手才没造成更大的伤亡。

  陈显云家住向贞吉隔壁,她的儿子和侄子都是被向贞吉救下来的,她说,当时她就在场,拉沙车速度特别快,多亏了向师傅,为了孩子们他也受了罪,她挺过意不去的。

  在紫阳县汉王镇街道,做摩托车生意的杨家勇说,当时他突然听到一声巨响,一辆拉沙车从街边冲下,撞了一辆皮卡车后朝他的店面冲来。“我当时还没有反应过来,看见向师傅边跑边喊,随后他用手将娃拦开,自己却被撞了。”开建材店的陈显云也证实这件事情,“要不是向师傅拉住娃们,后果不堪设想。”

  紫阳县公安局汉王派出所民警杨培伟介绍,事发后,多名群众介绍确实是向贞吉将几个娃拦住。

  紫阳县汉王镇党委副书记洪谦伟说,与公安部门核实后,将向贞吉的行为向上级作了汇报,并申请对其医药费予以酌情补助。

  受伤后的向贞吉虽然伤病缠身,但还要为18万元治病费着急,肇事司机李某虽然态度诚恳,愿意负担所有的治伤费用,但自己经济来源有限,且又是有老有小,一大家人生活,在拿出十万元后再无赔偿能力,最后决定卖掉房屋来进行赔偿,向贞吉在这种情况下,不忍心地拒绝了肇事司机的做法,他不愿意看到一个家庭因为他而变得一贫如洗,同时也断然拒绝了所救孩子家长们的馈赠,他语重心长地对当兵的儿子教书的女儿一再说,千万不能因为自己的伤影响工作,保家卫国,教书育人都比照顾自己重要,他腿虽然不能行走,但他让妻子学会绣十字绣,平时自己帮妻子绷着画布,让妻子一针一线的绣好卖给喜欢十字绣的人来贴补家用,筹集治病费用,虽然生活这么艰难,但他从无怨言,他说,以后只要能帮助他人,还会像以前一样全力以赴,我身体虽然残了,但我的心永远不会残。

  

  

  人物故事:

  张五政,男,44岁,长安区政协第十三届无党派界别委员,西安长祥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长祥食品有限公司是以生产加工挂面为主的食品加工企业,也是张五政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一步步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他深知食品安全关乎国计民生,关乎老百姓的健康,不能有半点马虎,坚持做放心挂面。因此,长祥食品有限公司从建厂之初就把“诚实守信,质量第一”作为企业宗旨。他经常告诫员工:“我们是做挂面的,压出来的面条首先自己要放心的吃。”因此,在生产销售中,他严把质量关,坚持不加任何添加剂。在加工环节上先抓源头,一直使用“五得利”等大型企业的面粉,杜绝不合格面粉进入加工环节。此外,公司还规定产品在销售网点存放时间不能超过一个月,超过时间的必须回收当饲料处理。20097月,公司先后给内蒙市场送了三批货,因销售商存放不当,致使110吨、40余万元的挂面品质下降,正在对方准备降价处理时,被张五政及时阻止,他立即派人将这批货全部回收当饲料处理。这一举动在当地市场传为佳话,长祥挂面也因此在内蒙市场赢得了声誉,站稳了脚跟。由于恪守职业操守,严格产品质量,坚持诚实守信,长祥挂面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品牌享誉三秦,远销豫、蒙、鄂、甘等周边省区,产品一直供不应求。

  

  

  人物故事:

  1988年,19岁的王庭虎来到全国最大的连片贫困地区秦巴山区,当了一名铁路养路工,像千千万万普通道钉一样,一锤下去,就钉在了巴山,几锤下去,就26年从未离开。

  王庭虎所在的西安铁路局安康工务段巴山工务车间巴山线桥工区管辖12公里铁路线路,却有着全线最高的桥梁、最长的隧道、最小的曲线半径和最大的坡度,被称为铁路 “地质博物馆”。

  上世纪70年代,百万铁道兵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三线建设大军挺进秦巴山修建襄渝铁路。在他们的身后,是一条用鲜血和汗水铸就的钢铁之路——至此,蜀道变通途。

  每天清晨,王庭虎都要带着工友们,面向巴山筑路烈士陵园的方向进行安全宣誓。不为别的,只为了先烈的嘱托。作为享誉全国“巴山精神”的传承者、实践者,他们确保着铁路大动脉的安全畅通。

  参加工作的第二年,王庭虎就把户口从安康市转到了巴山乡,“扎根山区,服务山区”的信念,已在他的心中生根发芽。

  巴山线桥工区四面环山,“冬春雪不融,夏秋雨不停”。钢轨使用寿命比其他干线要短,一年更换的大小胶垫要拉两大卡车,工作量是其他工区的3倍多。

  每天王庭虎都要背着10多斤重的工具包,徒步往返辖区24公里巡查线路。用脚数清44160根枕木,查清441600颗道钉有无松动。

  夜间巡道难度更大,从午夜12点一直到早上7点,打着手电筒,查看每一个细小的变化。天亮回到工区,顾不上休息,接着准备下午的工作。一天的睡眠时间不足4小时。

  王庭虎常将自己比做道钉,他说,“身有五寸长,决不只钉进四寸九。维护线路必须尽心尽力,丝毫不能有差错,这样才能百分之百的保证设备优质。”

  钢轨的轨距水平关系到列车是否能够平稳运行。每个月有5天时间,王庭虎都要带领工友们沿着线路测量轨距水平。每隔4根枕木,就要用标尺弯腰测量一次,记录一次。24公里就是1.1万次弯腰,1.1万个数据记录。26年来,王庭虎行走线路超过12万公里,一个人走了5个长征之路,为的是让轨距毫厘不差,旅客乘坐更舒适。

  由于常年工作在大山,生活在大山,王庭虎就像山里人一样朴实、坚定,认定了一条路,就会一直往前走下去。他说:“巴山条件虽然苦,可在祖国的版图上,我不来,别人也要来,既然来了,在一天,就要干好一天。”如同一颗道钉,一镐头砸下去,就深深扎根在枕木上,钻深攥紧,永不松动。

  在王庭虎的宿舍里,摆放了100多本业务书籍,书桌的玻璃板下压着“刻苦学习,练就本领”八个字。为了提高山区铁路养护技术,只有高中文化的他,天天身上揣个小本本,逐根枕木采集数据,每组数据对比分析,2014年他就用完了16个小本本。

  一次,单位安排参观一家啤酒厂,看到自动生产线上一罐罐整齐而出的啤酒,王庭虎受到启发,提出“工厂化”单元修的新型养护模式,将每200线路划分为一个单元,一个单元整治达标后,再进行下一个单元,大大细化了检修责任,提高了维修的质量效率,这一做法在全国铁路推广应用,他已经成了一名“土专家”。

  “养路人”王庭虎始终想着“坐车人”:“大锤底下差一点,火车通过就多一分风险,上千万旅客的生命攥在你手里,这就是安全的责任!”

  在夜深人静时,工作了一天的王庭虎没有休息,登上列车亲自体验检修效果。从客车停靠最近的紫阳站到万源站,短短半个小时的车程,可转乘时间就要34个小时。站在列车车厢,用耳朵仔细听车轮与钢轨间发出的摩擦声,用心去感受列车行进的舒适性。他是一名特殊的旅客,在拥挤的车厢,捧着小本记录着白天养护线路的得失。

  就这样,王庭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以大山为伴,以空谷为友。参加工作以来,他累计义务工作超过2万个小时,相当于比别人多干了3年的工作量。他说:“不是不想家,真的是对工区的工作放心不下”。

  父亲去世后,王庭虎将年迈的母亲接来同住。有时母亲过不惯城里的生活,他就乡下、城里两头跑,哪怕只有半天时间。妻子患有尿毒症,王庭虎让她辞去缫丝厂的工作,专心在家养病。每个月,妻子需要去医院复查一次,光医药费就要上千元。生活的重担像座山一样压在他的肩上。

  “巴山乡”人王庭虎还想尽力为乡亲们做点事。在他的倡议下,巴山工区成立了“学雷锋爱心小站”,为巴山乡修路架桥,为孩子们捐款捐物,腾出房子让远道的孩子寄住。在王庭虎和工友们的资助下,10多名巴山孩子已经完成学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从襄渝铁路建成通车至今,巴山铁路人保持着36年安全生产零事故的优良成绩,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工人先锋号等10多项国家级荣誉。他们的事迹被《人民日报》、《求是》杂志、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中央媒体宣传报道。今年,王庭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王庭虎早已将自己深深扎根在秦巴山区千里铁道线上,为了旅客安全,像钉子一样钉在深山中,在平凡的岗位上展现着一名普通铁路工人最高的人生价值。

  

  

  人物故事:

  李晓莉,女,汉族,大专学历,19744月出生于陕西省渭南市华县,在华县城关中学担任任教师工作,获得第五届(2014)“感动陕西教育人物”,渭南市级教育能手,渭南标杆人物。

  她是一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她是一位贤妻良母,她是数以万计中国妇女的一份子,用她那瘦弱的身躯支撑起一个温暖的家庭,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淳朴乐观,兰心蕙质……所有赞扬的语言似乎都不足以表达出对她的敬佩之情。她,就是华县城关中学的语文老师李晓莉。年近不惑的她,出生于农民家庭,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出她善良、勤劳、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201083号,一直身体硬朗的公公突发脑出血住院,给这个原本幸福和睦的快乐之家带来了灾难。医院诊断后,认为病人病情严重,已经没有救治可能,通知家属准备后事。第一个赶到医院陪同救治的她感觉是晴天霹雳,无法接受这一残酷的现实,在丈夫没能及时赶到的情况下,毅然请求大夫进行手术救治。按她当时的想法,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也要抢救,没钱借钱,术后什么结果没考虑,只要我们尽力尽心去做了,作为亲人不管谁都会这样做的。术后经过一个多月的医院治疗公公一直没有醒来,医院确诊为植物人,建议出院回家休养,听天由命,依照目前的医疗技术是回天无力了。

  将重病的公公接回家里,学校已经开学,她也开始了人生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托朋友从西安购买了预防褥疮的气垫床,接着通过多方联系中医及一些土方等进行治疗,通过网络了解植物人的护理常识,饮食规律,营养补充。结合家中的实际情况给公公做康复饮食,并每周给做一次老人生病前爱吃的饭菜,用针管喂食。经过她尽心的护理,三个月后公公的病情有了好转,老人的四肢可以自己活动,并能用眼睛进行简单的交流。使她和家人喜出望外,更加信心百倍,仿佛看到了康复的希望。

  20121230,在经历了880天与疾病的斗争下,在儿媳无微不至的照顾下,老人还是离开了我们,虽有身患疾病的不幸,但也有幸遇到这样的好儿媳,老人是幸福的。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她与家人一起安葬了公公。担心原本身体不好的婆婆不适应这一变故,每天放学回家就陪婆婆聊聊天讲讲学校发生的事情,逗老人开心。晚上陪婆婆一起住,照料她的起居,每天早上七点前为婆婆准备好早餐。每次做饭都征求她的意见做她喜欢吃的可口饭菜。

  2013312下午放学做晚饭的她,忽然听到房间传来婆婆的喊声,急忙赶去看时,年近八旬的婆婆已摔倒在床边,当把婆婆抱到床上时看见老人的右腿不停的颤抖,头上也有大量的汗水,有过护理公公的经验和常识,她感觉到了危险,打完急救电话后,担心救护车不能准确找到地方,她背起和自己体重相差不多的婆婆从五楼下去一直到小区门口,送上刚好赶到的救护车一起到医院,给婆婆做完检查,并跑上跑下办好住院手续,给老人买饭吃了后,给在西安工作的老公打电话,并告诉他一切都安排好了,晚上不要担心也不要着急往回赶,自己一晚在医院陪婆婆。

  在医院治疗期间,每逢周末,为了让丈夫得到更好的休息,她做好饭菜后就去医院换班,给婆婆喂药喂水、梳头、洗脚、端倒便盆、擦洗身子,同病房的人都被她深深的感动,得知她是老人的儿媳后,更是为她竖起了大拇指。因为婆婆的胯骨是粉碎性骨折,加上老年痴呆症,由于体质和年龄关系只能保守治疗回家休养了。老人半身瘫痪,说话模糊,吃饭穿衣,梳头洗脸大小便等最简单的事情都不能自理,于是她开始担负起这所有的一切,无论是每天一次的洗头洗澡,擦身换衣,端汤喂水……她从未落下过一次,也从未有过一句怨言,婆婆卧病在床近两年来,从没生过褥疮,总是干干净净。

  每天做着同样的事情,可她从不叫苦不说累。邻居都夸她贤惠孝顺,她总是不好意思的笑笑,淡淡的说:“人都有老的时候,我这么做都是应该的,因为她是我的婆婆也是我的母亲。”她的事情也被一位退休老干部写进自己出版的一本书中。

  为了担负起照顾位老人的全部责任,同时不影响正常工作,她每天很早起床做家务,为老人安排好一切才放心地上班去。晚上回到家她在老人床前精心照料,使老人尽快康复。俗语讲“久病床前无孝子”,但她给予了卧病在床的老人无微不至的照顾。每到休息日,他和老公还会背着老人下楼,推着轮椅,陪伴老人观景散心。经过夫妻俩的精心护理,婆婆的病情明显好转。医生说,这与家人对病人的悉心照顾是分不开的。逢年过节,她都会准备一些好吃的,组织全家人与老人齐聚一堂,共度佳节,让老人在欢快的氛围中,感受温馨,体味祥和。

  她就是这样一个人,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却用自己平凡的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的人。她说爱家人就是爱自己,尊敬老人就是尊敬自己。她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好媳妇的典范。她用瘦弱的身躯,左肩担着孩子的学习,右肩扛着家庭的生活。她的倾情付出,让一个特殊家庭春暖花开!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她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来源:中国文明网)

    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编辑:婧莹

undefinedundefi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