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好人榜7月榜单
http://www.wenming.cn/sbhr_pd/zghrb/201507yuehr.shtml
【中国好人榜•陕西】
屈玉渊,男,1989年10月出生于靖边县王渠则镇。2013年毕业于东北石油大学。现为国家五星级志愿者,系环球梦英语创始人。屈玉渊出生于靖边县的一个贫困家庭,艰苦的环境造就了他坚强的性格,也让他拼命读书。苦尽甘来,2009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东北石油大学。进入大学以后,他发现原本英语成绩还不错的自己在英语听力和口语面前不堪一击。骨子里面就从来不服输的他,参加了社会上的口语培训课,经过一年脱胎换骨的努力,他攻克了自己曾经破烂的“哑巴”英语,并有幸为两届世界山地自行车锦标赛冠军Elen当翻译。
屈玉渊自己的口语有了巨大的突破,但他深知陕北地区更多孩子的英语水平需要提高。于是,从大二开始,屈玉渊便利用假期时间为陕北靖边等地区的孩子义务教授英语知识。从2010冬天的首届40位初中生,一直到现在,短短4年时间,屈玉渊成功举办23期公益授课活动,义务培训了2400多名学生。屈玉渊把爱国主义教育和感恩励志教育,潜能开发等课程结合到自己的公益授课体系当中,感染和带动了上万名学生学习英语、热爱生活和接受知识的热情;传授知识,传播正能量。
万事开头难,屈玉渊第一次举办公益授课活动就遇到了无数的困难:没有赞助资金,没有人相信会有“免费的午餐”;被人怀疑、嘲笑、不理解。费尽周折拉到的一笔赞助也在活动开始后遭到赞助商无理毁约。屈玉渊咬牙坚持,拿出了自己积攒的2000元钱生活费充当了经费。他深深地体会到了从事公益事业的不易,做事难,做好事更难,好多次他看不到未来在哪里,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产生过质疑,也想要放弃。但是,看到那么多的学生满怀期待地等待着他讲课,他焦灼的心又一次平静下来。
第一期培训课,很多人被感动的流下眼泪,大学生“老师”跟孩子们之间进行内容丰富、趣味盎然的互动教学,他还请来了北大、兰大等高校的优秀大学生举办了“感恩励志分享会”。第一节课令他至今终生难忘,汗水从额头流到教材上,他说“我尽力了。”他告诉自己:虽然流汗,但我面对生活不曾汗颜。
“不要相信别人说了什么,要看看这个人到底做了什么。爱心要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体现出来”。屈玉渊经常这样阐述自己对于奉献社会爱心的感想。
2011年夏天又成功举办第二期,好多孩子因为受到屈玉渊坚强性格的感染而摈弃过去好吃懒做、不肯奋斗的不良思想观念。“每天8个小时的授课导致口干、嗓子失声、体力透支”,他用汗水诠释着每期的强化集训营。
源于一份承诺,源于一份责任,源于一种感动;2012年4月,屈玉渊在东北石油大学成立环球梦英语协会,并义务帮助该校大学生学习英语,首届会员达到500人,在学校掀起了很大的影响力。东北石油大学评选屈玉渊为东北石油大学精神文明代表;黑龙江十佳杰出毕业生候选人;2012年冬天,屈玉渊又在榆林学院成立环球梦英语协会,如今的协会仍然每天早上通过晨练帮助在校大学生学习英语,成为学校里面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每年寒暑假,屈玉渊都会如期而至回到家乡义务支教;他已经整整坚持了4年,环球梦英语教育志愿服务中心也已经走过了23期的培训历程。2013年秋季,在团靖边县委的组织下,他在靖边中小学成功举办了6场公益巡回演讲活动,感染了上万名学子,帮助2600多名学生突破英语口语学习的瓶颈,培养他们乐观的精神,高尚的人格,塑造了坚强的性格。除此之外,屈玉渊每年举办“环球梦英语全国高校60场巡回演讲”,他用奋斗的青春和强烈的责任心书写着人生最精彩的一笔。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学真”这是屈玉渊信奉的育人真理。他的爱心不只体现在公益教育上,还体现在生活细节上。2012年,他有幸结识了全国道德模范贺军,深受贺军爱心香粥事迹感染,2014年,屈玉渊向贺军爱心香粥捐款500元,并承诺以后每年捐款500元。
屈玉渊是平凡的创业者,虽没有大企业家一掷千金,动辄捐赠几百万、上千万的大手笔,但他用知识和行动传播着能量与爱心,温暖着社会,实现着个人人生价值。
屈玉渊的公益教育和善举,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他先后获得东北石油大学精神文明代表、暑期社会实践一等奖;国家五星级志愿者;榆林好人等称呼;中国青年报,陕西共青团,榆林电视台,中国文明网等媒体进行了报道。
柏华,男,1978年2月19日出生,中共党员,汉族,研究生学历,现任西安市残疾人康复中心副主任,西安市盲人协会副主席,陕西省生物工程学会康复工程委员会委员,三级低视力残疾人。他勤奋好学,是全省第一名视力残疾大学生。2012年,他负责组织实施与美国斯达克基金会和联邦快递公司捐赠助听器项目,用两个星期时间完成4000多名听障人士的筛查工作,准确率达100%,受到合作方的高度评价。七年来,他坚持深入基层,行程近两万公里,为7597名残疾人提供个性化、量体裁衣式的辅助器具适配评估安装调试15173件,受到中国残联的高度好评。2015年3月陕西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候选人。
苍柏无华,傲然自立;光阴无声,大爱有形。在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中,我们也许无法真切感知双眼失去光明的感受,然而对于像柏华同志一样从小双目残疾的人而言,他们失去了看清这个世界的最简单诉求,无法像正常人一样在双眸闪动之间体验光影变化,但也正是由于先天的残疾和对光明的渴求,让柏华从小自立自强、努力学习,并最终走上了残疾人康复工作岗位,用乌鸦反哺的精神向我们诠释了来自他特殊的爱……
他患有先天性白内障,三级视力残疾,出生时什么都看不到,虽做了眼部手术,但弱视近乎于盲的现实仍未改变。面对命运的横绊,他没有丧气垂头、怨天尤人,在各级残联的帮助下,柏华上了西安市盲哑学校。年龄尚小的他显得特别成熟和懂事。学习盲文后,他如饥似渴地用幼小的手指一点一点触摸感知着生活的美妙和世界的美好。但他不甘心只用这种盲人特有的方式生活和学习,又借助高倍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自学起了查字典和写汉字……为了求知,他付出了比常人多百倍的艰辛,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成为我省第一名盲人大学生。学成归来,柏华谢绝了许多待遇优厚的单位,毅然地选择到残联工作,决心以感恩回报政府、反哺社会。
工作永远是第一位
在同事和家人眼里,柏华就是一个十足的“工作狂”,永远将工作放在第一位,门卫经常看到他晚归的身影,女儿却总是好几天都看不到爸爸。在他从事康复工作以来,坚持深入各区县,走乡入户,行程近两万公里,共为7597名残疾人提供专业的辅助器具评估适配15173件,假肢安装831例,助听器验配6346台,并在相关业务领域获得6项发明专利,被评为市直机关“爱岗敬业能手”,其事迹被《西安日报》、《机关动态》等多次报道。柏华一直为建设我市的残疾人康复中心奔走,由于西部地区建设和管理经验的落后,2014年,组织决定派柏华等同志赴上海、宁波考察学习。就在考察日期已经确定的前夕,柏华在周至县山区为贫困残疾人适配辅助器具的过程中脚踝严重扭伤。鉴于当时的情况,领导和同事都劝他不要参加考察了,等养好脚伤再上班,而柏华却坚决要参加考察学习,将先进地区的经验带回来。就这样,他戴着矫形器到了上海。在考察学习过程中,由于连日的奔波脚踝严重肿胀,矫形器已无法正常戴上,他硬是忍着疼痛,咬牙坚持跑完了所有的考察点。回到西安,他顾不上脚伤,又趁热打铁,马不停蹄的投入到考察资料的整理工作中,写出了对建设我市残疾人康复中心颇有参考价值的考察报告,为康复中心的后期建设及管理奠定了基础。用同事的话说,让柏华一天不吃饭可以,但让柏华一天不工作,他肯定浑身难受,而对于身边人的称赞,柏华总是会笑着说:“工作永远是第一位”。
涌泉之恩亦涌泉相报
从上学时候起,柏华就坚定了将来一定要报答社会的理想。他常说,没有社会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也就没有他的今天。参加工作后,柏华没有忘记多年来帮助过他的人,他常常告诉自己“涌泉之恩亦涌泉相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2012年6月,我市与美国斯达克听力基金会联合实施了主题为“世界从此欢声笑语”的助听器捐赠项目,时间紧、任务重,柏华迅速组建团队投入工作。团队成员在他忘我精神的感召下,两个星期内对我市13区县和沣东新城的6000多名听障人士进行了测听和取耳样,筛查准确率高达100%。美国听力基金会奥斯丁主席称赞道:“走了这么多国家和城市,西安的准确率,世界第一”。柏华不仅是市残联的干部,同时也是一名出色的中医按摩主治医师。在繁忙的助残工作之余,他没有丢下自己的技能,坚持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的几位医生一起,为我市红专南路等社区群众义务治疗,共服务和治疗周围群众2000余人次,得到大家的一致称赞。如今,只要在他去过的社区一打听柏华,大家都知道“就是那个热心肠的小伙子”。像这样回馈社会的事情每天都发生在柏华的身上,平常却不平凡。柏华正在用自己的点滴行动兑现着当初的诺言。
请让我去啃硬骨头
2008年,中国残联在我市未央区开展残疾人辅助器具个性化适配试点,组织派柏华参与配合。在与中残联专家组工作的一个多月里,他每天都会到残疾人家庭进行筛查和评估,晚上又及时将资料汇总,与专家组讨论。因为是试点,很多问题是以前没有遇到和想到的。为此,他们经常会为破解难题讨论到凌晨。遇到入户评估时,残疾人不理解,不支持,还要反复做思想工作。试点的一个多月,每天都要走访十几户,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有一次在西航社区一户残疾人家庭试用轮椅下坡时,由于连日疲劳,柏华的胳膊卡在了墙壁与扶手之间,差点骨折,同时也发现了适配评估的细节问题,辅助器具适配要和残疾人自身状况适应,也要和生活环境适应。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他和专家组探索出了“医工结合、量体裁衣”式的残疾人辅助器具个性化适配服务模式,并向全国推广,得到了中、省残联领导的高度评价。未央区被中残联命名为全国唯一一个“国家构建辅助器具适配体系示范区”,柏华同志还代表西安市在全国辅助器具工作研讨会上做经验交流,为我市赢得了荣誉。在假肢助行项目中,他连续七年赴周至、临潼、阎良、蓝田等地的偏远农村为贫困残疾人进行假肢取型。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白天走村串户一遍又一遍地解释宣讲,晚上还要整理白天收集的资料直至深夜。这些年,要问他走了多少村子、熬了多少个通宵,真是数不清了。不敢想象这样一位近乎失明的残疾人深夜伏案工作需要克服多大的困难?他的彻夜不眠点亮了多少肢残者生活的希望?一位农民安装假肢后高兴地送来一面锦旗,上面写到:特别的爱献给特别的你!可谁又知道,这份“特别”,其中包含着他多少汗水与艰辛,他总是啃下最硬的骨头。
学习的脚步永不停歇
多年来,柏华一直坚持学生时代对知识的那种执着,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他系统学习了《残疾人保障法》、康复业务培训系列教材、社区康复工作上岗培训等知识,并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撰写了《中老年人听力康复与预防》等多篇调研文章,为我市的残疾人康复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为进一步提高业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他还抽时间参加了全国第一期辅助技术(视力方向)和(肢体方向)工程师能力认证培训暨(百千万人才培养)两期培训、全国低视力助视器验配技术培训、全省辅助器具适配技术培训。以优秀的成绩获得国家验光员资格证书、国家辅助器具适配工程师(视力方向)和(肢体方向)资格证书,成为我省第一批拥有辅助器具适配视力和肢体两项工程师资格的专业技术干部。除了自身业务技术过硬,作为负责康复中心业务的副主任,他还注重提高管理水平,连续6年参加省残联举办的全省康复管理干部培训。在2010年中残联举办的西部地区残疾人康复机构管理干部培训中,被国家民政部培训中心评为优秀学员。与此同时,柏华在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团队上下功夫。每周组织业务学习和答疑解惑,选派人员参加各级专业培训。组建了我市第一支辅助器具适配技术团队,实现了辅助器具的自主适配,在全省率先实现了辅助器具适配全覆盖。2011年,他被省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评为 “全省辅助器具工作先进个人”。
虽然双目残疾,但柏华的心是明亮的,他相信爱是需要传递的,无数的好心人帮扶着他走到今天,这份沉甸甸的大爱需要在他的手里继续传递。柏华的爱是朴实的、厚重的,更是特殊的,这份特殊的爱需要全社会一同去呵护与传递,我们相信,只要将这份特殊的大爱传递下去,我们的大家庭会更加和谐与温暖。
张德凤,女,1964年11月出生,陕西省商洛市柞水县石瓮镇胜利村农民。一个平凡的村妇,在前夫家庭遭遇接二连三的打击后,又毅然挑起了照顾前夫父母的重担。“我得替丈夫、替儿子尽孝”,在与命运的挑战中,这个女人只说了一句朴实无华的话,却足以打动三里五乡的村民。张德凤,她在用爱心与孝行书写着敬老爱亲的人生履历。
25年婚姻走到头
张德凤的娘家在柞水县下梁镇赤水沟的,1982年,年仅18岁的她与胜利村二组村民石全有走到了一起。婚后不久,她生下了两个儿子,本想只图过一个安稳的日子,做一个贤惠的妻子,相夫教子。没想到,原本贫困的家庭在两个孩子出生后更是越发的艰辛,夫妻俩一边要照顾年少的孩子,一边还得服侍年高体弱的父母,根本无法抽身从事农活以外的挣钱途径,一家人日子过的十分清苦。前夫暴躁的脾气也日益显露出来,做饭不合心意了,抓起凳子就打她。无奈之下,张德凤离家去了西安,靠当保姆挣点钱,一干就是6年。由于日子过得不顺,前夫脾气越来越坏,经常在家打骂张德凤,再加上婆婆也时常指责张德凤伺候太少,2006年,张德凤和前夫离婚了。
前夫家连遭不幸
2010年,张德凤认识了下梁镇高原村的冯家文,和冯家文重新组建了家庭后,她跟随丈夫到大西沟铁矿打工,小日子也过得红红火火。可是,张德凤和前夫离婚后不久,石家就接连遭遇了两个横祸:前夫石全有遭遇车祸不幸身亡没几年,小儿子也在2012年10月因煤气中毒就再也没醒过来。自从前夫出事后,张德凤就承担了尽孝任务,时常回去帮儿子的爷爷奶奶挑水、砍柴、做饭、洗衣。这样一来二去,张德凤坚持了两年。2011年,张德凤和丈夫冯家文商量,就在离儿子爷爷奶奶最近的地方租了间房子,长期照看他们。
好媳妇感动乡里
9月16日下午,记者在她家屋后见到了她86岁的公公和79岁的婆婆,婆婆吴剑英过去老说自己儿媳妇不是,没想到自己老了不能动了,都成了别家儿媳妇的德凤还这样细心地照顾她和老伴儿,端饭买药的忙前忙后。老人说,前年10月她过生日,德凤专门把他们接到打工的矿上,炒了几个菜,还请了客人为她庆生日。“老天有眼,又给了我这样好的一个儿媳妇,我老了有时说点气话,她也不生气,还和以前一样对我们。”
石瓮镇胜利村二组连国锋说,张德凤把和自己并无半点血缘关系的老人赡养得很好,让村民都很感动,平时闲聊大家都在称赞张德凤善良、厚道、有爱心。村里不少年轻的儿媳妇都在向张德凤学习,孝公公敬婆婆。石瓮镇干部王玫介绍,前段时间镇上了解这事后,专门举行了“道德大讲堂”活动,张德凤一句简单朴实的话“我代我死去的儿子和活着的儿子尽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打动了三里五乡赶来的听众。
(来源:中国文明网)
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 编辑:婧莹